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42)第三个正统派宰相:郭元振。 郭元振在西部带兵多年,功劳显著。李旦上台后,调他回朝廷,不久任命为宰相。这意图很明显,就是打算培养一个在军队里有影响力的人物。 李旦对郭元振有种特殊的信任:韦安石靠他保护免祸;景云二年(711年)集体罢相,他转任吏部尚书,是出路最好的一个,而且两年后,再次任命为宰相。 既然这么信任,为啥不把他列到李旦心腹名单里去? 因为关键时刻,他反水了。 郭元振怎么反水后面再讲,因为很快,将出现睿宗朝第二次权力平衡。 第一次平衡是争太子,李隆基胜出;第二次平衡是争皇帝,还是李隆基胜出。 争皇帝,那不就造反了吗? 说造反有点过,确切讲是'和平演变’。 这事直接起因是一起异常天象: 先天元年(712年),'秋,七月,彗星出西方,经轩辕入太微,至于大角。’ 类似事情李世民也碰到过,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贞观十五年,他准备搞封禅,也是'有星孛于太微’,太微星座(代表中央政府)旁出现彗星,兆头不好,只好不搞了。 ![]() 太微星座 对这次天象,太平公主还有个更详尽的解说: “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 她这个解说涉及复杂的星象学知识,但结论和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收到那个报告是一样的:你儿子要造反! 李渊看到报告,反应比较正常:拿给李世民看,叫他自己看着办。李旦的反应呢?相当不正常: “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我决定了,把皇位让给儿子! 天上出问题要地上的人扛,但谁扛,也不能叫皇上扛啊!李旦真有那么高风亮节? 主要是形势所迫。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背后的李旦斗,越斗越厉害,局面有点控制不住。 当时斗到什么程度,来看看之前的交锋。 “公主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皇上的妹妹,竟然跑到宰相办公的地方,公开说要换太子,这情况正常吗? 傻子都知道,这么敏感的话题,没有皇上在背后撑腰,太平是绝对不敢乱说的,这就是为什么'众皆失色’——一帮官场大佬都吓得面无人色。 但太子在宰相班子里也是有人的,宋璟当场站出来予以反驳。不但反驳,太子党立刻组织反击: “璟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太平公主请于东都安置。’上曰:'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乃先下制云:'诸王、驸马自今毋得典禁兵,现任者皆改他官。’” 宋璟、姚元之两个宰相给李旦提建议:宋王和豳王两人有特殊地位,一个是陛下长子,一个是高宗长孙,太平公主四处拱火,想用他们换掉太子,这么搞下去要出事,不如把这三个人弄出京城。另外,几个王爷掌管禁军,也不合规矩,需要调整。 这个方案叫什么呢?叫自断羽翼。 太平公主是唯一可以制约李隆基的力量,李隆基最大的资本在禁军,这两条一弄,李旦不是彻底做了光杆司令? 这么差劲的建议,李旦怎么答复的? 他说我就太平一个妹妹了,还是别让她去太远的地方吧(姚宋建议去洛阳)?其他事都照你们说的办。 这不象老大对手下的口气,倒向囚犯对狱卒的恳求。为什么? 因为这两人背后站着李隆基。而且,李隆基是真会下手的,不信,听听李旦下面的话: “顷之,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张说曰:'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张说所言,社稷之至计也。’上悦。” 有人放出消息,说五天内皇宫有兵变发生。当时有能力干这事的只有李隆基。太子逼宫皇上,武则天、中宗时都发生过,李旦亲眼所见,因此他叫大家想想办法。张说和姚元之想了什么办法?说这事很简单,放权给太子,自然啥事都没了。 真是个奇怪的逻辑。 放出兵变的空气,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张说所言,为了挑拨皇上和太子的关系。挑拨关系当然可恶,但问题是:李旦为什么会信? 因为这是个靠谱的'谣言’。 权力的维持,不靠信任靠'势’,太子势力大,皇上自然担心。按张说他们的逻辑,有人要搞你,你解除武装不就得了。这里说李旦听完后很开心,你要听到这样的建议,能开心不? 还有第二种可能:李隆基自己放的风。那更可怕,是赤裸裸的威胁,张说他们在配合演戏。 李旦接下来的做法,说好听点叫委曲求全,说难听点叫断臂求生:一是把两个王爷调离禁军,太平公主也被赶出京城,'蒲州(山西永济)安置。’二是'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处分。’ 第一回合的交锋,李隆基大胜。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