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野战军3年时间壮大到102万人!如何解决弹药补给的问题?

 数字人生6688 2022-04-13

东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扩充速度最快的一支战略大军,从1946年出关时的11万官兵,2年之内来到辽沈战役时的102万人规模。如此快速的扩张,在我军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罕见。部队扩充快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国军派往东北的兵力有限,难以限制松花江以北的我军部队发展;我军积极进行二线兵团建设的巨大作用等。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军队扩充不是机械的累加人数,还需要充足的武器弹药、后勤支持做保障。本来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就落后于国民党军,控制的全部国土区域也不到敌人的三分之一,东北解放军两年内兵力增长了九十多万,无疑需要强大的后勤供给能力,不然这么庞大的军队,很快就无法维持了。东野的枪支弹药和军粮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百万大军的供需,是一个天文数字。东野野司十分具有战略眼光,罗帅在其中起了尤其关键的作用。为了解决后勤问题,东野在东北地区建立起十余家大中型兵工厂(第一家在珲春),能够大量生产枪支弹药及山野炮炮弹。尤其是位于大连的建新兵工厂,每月炮弹产量在2万-3万发。3年时间仅最关键的75口径炮弹就造出来53万余发(国军根本没有这样产能的工厂),因此不光东北部队弹药充足,连山东华野的山野炮弹药都得益于该厂的供应。坦克、榴炮由于机械工序问题,战争时期我军确实造不了,但轻武器的自给自足没有任何问题。

东北解放军之所以能建立大量兵工厂,保障军队扩张的武器供应,跟地缘因素关系密切。东北背靠苏联朝鲜,国民党军又被阻隔在松花江南岸,我军有相对成片的解放区进行后勤建设,从事军工生产。尤其是大连地区,处于苏军直接控制之下,建新公司的位置极佳,国民党军无法进行威胁,可以从容地进行生产,再加上日占时期的工业和化学基础,工厂产能很高。

军需生产和粮弹供应,都需要充分的群众基础。建新工厂光工人就有将近9000人,接近一个师的规模,在战争年代成立这样的大厂是很难想象的。东北的土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北满地区,近千万人口得益于土改政策,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当地百姓无论是参军还是支援生产、提供粮食,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需补给问题。

而在早期东北我军武器极为短缺(山东、华北赶赴东北的部队有一半多没有枪支),我军充分发动百姓搜罗遗留武器,靠此办法获得长短枪支12万支以上,各型火炮数百门,以上多数为日械,甚至包括日式150毫米榴弹炮,俗称“捡洋落”。战争初期这种不起眼的办法,起了很大作用。

有朋友认为苏联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为我军提供了先进苏械,使得东北野战军装备水平达到甚至赶超了东北国民党军的水平,这其实是有谬误的。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对我国的军火援助仅出现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4年最后一批苏式装备送抵中国后,也再无军火往来。而且苏联援华武器是有偿的,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没有得到过苏械援助,也没有为此支付过费用。

之所以有苏联支援的说法,跟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45年9月之前敌我两军都难以染指90万日军控制的东北地区,而150万苏军南下中国东北,客观上使得我国加速收回了这部分被侵占的领土。而在我军1945年9月向东北派兵后,苏联还掌握着日军全部遗留的武器装备。

部分日本关东军的军火库提供给了早期的东北我军;而随着苏联对华政策日益明朗,1947年6月后,苏方陆续将日军装备批量移交东北解放军,数量之大,足够武装30余个步兵团。这便是苏联支持说法的由来,东野接收的并非苏械,而是经过苏联转手后的日式装备。至于苏联武器,解放战争时并没有输入到我国,我军当年也没有如此购买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