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反思与总结

 三元核心策略 2022-04-13

 本文较长,建议夜深人静时理性阅读。

许久之前就曾筹划写一篇关于反思与总结的文章,因诸多原因搁置。主因是担心自身的阅历不足以支撑如此深厚内涵的主题,同时此类文章并不受“快乐知识碎片”时代读者的欢迎,费心费力,不一定能写好,还注定不受欢迎。

但今天,有三个小事件促使着我还是努力将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分享给有缘人。

01

居安思危

第一件事是三元核心策略找到了第三次突破的方向。

三元核心策略经历过两次大的突破。

第一次是从错误的投资逻辑突破到正确的投资逻辑,代价是惨痛的亏损经历,这段经历记录在《价值投资渡劫记—三元核心策略的2018(一)》和《九九归一:渡劫飞升(一)》两篇文章中。

第二次是从求快到求稳,代价依然是惨痛的亏损;这段经历记录在《九重雷劫之二:我们都喜欢的高成长》、《九重雷劫之三:估值中枢的意义》和《九重雷劫之四:负债之殇》三篇文章中。

这两次突破奠定了三元核心策略的操作风格,坚守正确的投资逻辑,选择与优秀的龙头企业为伍,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在2019年6月时,我们开始发现一些不足。我们的研究过于集中在历史分析,对未来的分析严重缺失,这一段的所思所想记录在了《估值的逻辑(一):27比8便宜》、《估值的逻辑(二):27和40不重要》、《估值的逻辑(三):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篇文章中。

此时的所思所想带给了我们模糊的方向,但更多的是迷茫。这个迷茫,在我们研究伊利股份时被放大了。我们发现,研究得越多,问题越多。于是,我们开始停下脚步,认真的反思。

前两次的突破,源于亏损,不得不深刻反思和总结,但这一次的反思,出现在我们的操作业绩节节攀升的情况下。三元组合运行近18个月,收益已超过48%,在我们自己看来收益是不错的,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投资体系已经完善。

客观分析,不错的组合业绩,代表的是大方向的正确。组合中的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万华化学和海螺水泥都是规模极大的行业龙头,在经济下行、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选择这些股票的大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业绩也予以了证明。但我们对个股的研究是依然薄弱的,贵州茅台是一副明牌,但格力电器、万华化学和海螺水泥,我们真研究得足够透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做了这些企业历史数据的研究,也从数据中模糊的总结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科班出身的我们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评判,简单点说,就是野路子,缺乏科学的方法。野路子有时有效,但不会每次都有效,科学的方法才是正道。

同时,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更多是以历史数据推演未来,但最近两年经济的下行、企业增速的下降告诉我们,历史不等于未来。在格力电器身上,虽然盈利不少,但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并不是来自企业自身的增长,而是混改带来的估值提升,这是运气,而非能力所致。

因此,我们必须沉下心,找到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展望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三元核心策略第三次突破的方向。

不怕困难,就怕找不到方向,第三次突破,与业绩无关,相反是源于业绩良好的情况下主动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始终认为,哪里搞不明白讲不清楚,哪里就有问题。

保持进步,三元一直在路上。

02


荒谬与彷徨

第二件事是受一些朋友的自我总结刺激。

身边的朋友过去几年在股市中受伤的不少,绝大多数不做反思和总结,这咱就不评价了,毕竟很多朋友炒股只是图个乐子。有两个“认真”的朋友做的总结我就哭笑不得了。

有一位朋友的总结是过去业绩不好源于太过于自信。当听说这句话作为反思与总结的结果时,我是万分惊讶的。这种总结听起来无比正确,但也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而已。股市中,人人都知道贪婪恐惧是不对的,但如何做到不恐惧不贪婪?以前过于自信不对,难道以后就选择不自信了吗?这些说辞只是事物的表象,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这些表象依然会重复。这样的总结浮于表面,严重缺乏思考深度,如何落地?

另一位朋友的总结则是经过了思考。这位朋友就波动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既然波动会产生风险,由此思考为什么不选择波动率低的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选择低波动率的股票是一种防御措施。落实到操作策略,选股标准为低估值,有折扣,长期分红一定要高。这样的总结问题就多了,后面再一一论述。仅就波动这一点来说,波动率低是个什么鬼?波动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波动?如何评判波动是风险还是机遇?这些东西研究了吗?不搞清楚这些东西,怎么得出关于波动的结论?这位朋友的思考在路径和逻辑严密性上出了大问题。

03


阅读深度

第三件事是关于阅读深度的思考。

三元茶会做了内容调整,增加了读书分享环节后,我们发现参会人员普遍阅读深度严重不足。阅读更多是在大师的著作中找自我认同感,大师说的和我想的一样,不这样想的都是傻子,我最明智。。。。。。诸如此类。这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吗?这种现象代表了阅读时的思考深度严重不足。阅读最简单的思考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对我的帮助是什么?如果这些思考都没有,阅读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总结使人进步。这些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股龄是一个坑爹的概念,股市中股龄长短和是否赚钱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有,无非是小亏和大亏的区别。我们总在说,不论好的经历坏的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但这个的前提是,得做好总结,没有总结,那都只是经历,而不是财富。

三元的新方向、朋友的荒谬总结、阅读深度这几件事,刺激着我将自己对反思与总结的浅显思考记录下来,分享给有缘人。

个人认为,有效的反思和总结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的:

04


自我认知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却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定位错了,思考路径就会出问题。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普通人,没有智力、信息、渠道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思考路径都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

邱国鹭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书中,记录了他参加哈佛行为金融学短训班时的经历。“教授通过无记名调查提了两个问题:你退休时能有多少钱;在座的人退休时平均能有多少钱。当场统计的结果显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平均是3000万美元(在座多为美国基金经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平均是300万美元。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人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强10倍”。

股市中同样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每一次炒作,明知越炒泡沫越大,但总自信的认为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但实际上呢,总会有聪明人站在最高的高岗上。

我们一直提醒自己是普通人,千万不要装神。这几年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发现不断有人成“神”,但更多的是“神”跌下神坛。别人把你当神还好,自己把自己当神问题就严重了。神是不会犯错的,神是不需要反思总结的,因此装神者通常死于盲目自大。

以普通人的视角,客观理性的审视自己,这样的反思和总结才有落地的基础。

05


跳出既定思维

我们曾经在讲到“选择比努力重要”时,玩笑式的讲到,技术派有一种悲哀叫做“越努力越失败”。这种悲哀是由总结方式决定的。以下现象,欢迎对号入座:

当选定几只股票后,有的票涨了,有的票跌了,认真的人在这时候就要总结了,涨的票和跌的票有什么区别,如果找到了这里边的区别点,那以后操作就更容易赚钱了。于是开始认真反思和总结,找到一些细节点用以完善投资体系,然后运用于实践,如果下次多赚了,自己找到的细节点就是有效的,如果没有,那就是还有自己没有看到的原因,于是,继续思考。。。。。。周而复始,最终发现,要关注的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难。付出努力并没有换来收益的提升,反而带来思维的混乱。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问题是:关注细节点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大方向是否正确?大方向的正确是否通过严密的论证?几只票正确能否代表整体正确?是否做过大量严密的数据统计?如何区分运气和能力?

其实,提这些问题是一个思考路径:跳出既定思维,检视大方向是否正确。

很多人做总结的方式都有这个问题,总结了很多细节,却未曾思考大方向是否正确。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大方向错误,再努力都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之前提到的两位朋友的总结就存在这个问题。第一位朋友的总结是盲目自信,第二位朋友在原有的体系上增加选股标准,却都没有提到过对投资逻辑的反思。

如果投资逻辑都是错的,这些反思和总结有意义吗?

如何验证对错,还得有科学的方法。

06


科学的方法

研究或认识一个问题包含三个环节:归纳、演绎和实证。

简单来说,归纳是由现象到本质,演绎是从本质到现象,实证则用于验证。

拿投资逻辑而言,正确的投资逻辑,道理上要能讲得通,数据上也得有支撑,俗称有理有据。要验证一套投资逻辑是否正确,很简单,先进行逻辑推理,再进行数据验证,然后实践中小心求证。

逻辑推理必须严密。

以波动为例。股价为什么会波动?因为每一天市场都会对企业的股票有报价,报价时高时低,这造成了波动。那么影响报价的因素是什么?股价=PE*每股收益,可以看出,影响报价的因素有两个,估值和每股收益。那么估值和每股收益分别代表什么呢?估值代表市场,每股收益代表企业业绩,也就是说股价的波动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的波动和企业业绩的波动。企业的业绩不会时时变化,因此每天的涨跌属于市场波动,但从长期来看,企业业绩会发生变化,因此长期的涨跌是市场波动和企业业绩波动的共同作用所致。波动是风险还是机遇?这得区分波动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波动是风险,有的波动是机遇。

从这个角度思考下来,就会明白波动率低是一个扯淡的指标。市场每天都在出价,每只股票都会波动,就算没有消息题材的炒作,股价也会随着大盘的涨跌波动,怎么可能有波动率低这样的概念?

从投资逻辑而言,逻辑推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运用?多思考,多问为什么,自然就会明白逻辑漏洞在哪里。

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的在打磨三元核心策略的投资逻辑,因为我们知道,逻辑有漏洞,就算短期结果正确,长期结果必然不正确。

在逻辑推理之外,数据的验证也极为重要。理论结合实践,理论再正确,实践行不通,也不会有正确的结果。

数据验证最大的陷阱就是:只看自己想看到的。

我们经常对学员说,不要只盯着优秀企业看,多去看看垃圾的企业。因为我们的大逻辑是,企业股票的长期走势与自身经营结果关系密切,与市场关系不大。如果这个方向正确,那优秀企业的经营结果和股票长期走势匹配的同时垃圾企业的经营结果和股票长期走势也得匹配。如果优秀企业匹配,垃圾企业不匹配,我们的大逻辑就是片面的,有问题的。所以,研究垃圾企业也是对投资逻辑的验证。

那两位朋友的数据验证就存在片面的问题。盯着自己长期下跌的股票主观猜测,天然排斥长期走势上涨的股票。这样片面的数据研究只会带来片面的研究结果。

如果做过客观分析就会发现,为什么认为便宜的股票这三年都在跌,认为贵的长期都在涨。原因是什么?难道这三年的时间,是市场一直在犯错?市场盯着这些“便宜票”打压?

三元核心策略对数据的验证极为重视,我们会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投资逻辑。比如A股数据、美股数据、港股数据。。。。。。当这些数据都支撑我们的投资逻辑时,我们才会谨慎的相信大方向的正确。

做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据验证后,实践中我们依然小心翼翼,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还不断做着微调。

前面提到的三元核心策略的第三次突破就是在大方向正确情况下的主动调整。这次的调整,我们发现要补的功课是极多的。很多以前看来无关紧要的知识都成了必须恶补的对象,这在成长过程中是极其正常的,我们经常说,成长的过程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成熟的过程才是由繁到简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07


可落地

阅读也好,总结也罢,落脚点都应在实践,在投资中对应的就是操作策略。

前面提到第一位朋友总结的“太过于自信”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不可落地的总结。以前失败归于过于自信,那未来应该怎么办呢?不自信?还是谨慎?什么叫过于自信,是否有判断标准?什么叫谨慎,如何实施?这样的总结看似正确,实则对未来毫无帮助。

第二位朋友总结的“波动率低”倒是思考了落地的策略:低估值,有折扣,长期分红一定要高。但不知道他是否按照这样的策略去筛选过股票?

长期分红高有四个条件:一是企业能赚钱,因为赚钱能力变差分红也会降低;二是企业赚的是真金白银,要不然分不出来;三是企业得处于成熟期,要不然投入太大也没钱分;四是企业舍得分,俗称“老板大气”。这样的企业,还得估值低,净资产还得打折卖给你。暂时,除了银行股,我还真没想出其他的投资标的。

但就算是工商银行,2018年2月到6月的下跌也超过了30%,这和“波动率低”匹配吗?所以什么叫波动率低?标准是什么?

所以,逻辑是不是严密,策略能不能落地,是一项技术活。

三元核心策略的第三次突破的契机来自于阅读。我们在阅读《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书时,看到邱国鹭先生提到了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的概念(曾经阅读时无感,重新阅读时感触极深,温故而知新很重要),这让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为什么要这样区分,这对我们的投资逻辑帮助是什么。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自身不完善的地方,找到了完善的方向。

思考的落脚点必须是对自身的帮助是什么,这样的思考才能帮助我们进步。

长文一篇,案例均属真实,但并无冒犯朋友之意,看到问题却不指出来,在我看来才是对朋友的不负责任。

所思所想依然浅薄,但贵在真实记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