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我军在战场上直接面对的对手不止国民党正规军,还包括一些边陲地区的地方残余势力,比如1950年昌都战役时的藏军。解放前,西藏只是名义上归属中央政府,实际国民党政府无力控制这一区域,西藏当局政教合一,掌握着自己的武装力量,尽管人数不多武器也非常落后,却顽固坚持武力对抗新中国政府,由此也诞生了解放战争中最没悬念的一场战役。 ![]() 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后,西藏当局便意识到蒋政府在大陆败亡已是必然,一方面希望借此机会割裂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实现所谓的独立自治;另一方面又担心持“无神论”的我军部队进攻西藏,干涉宗教并取缔当局的统治。双方意识冲突明显,前期谈判也因为亲汉的格达活佛被西藏当局暗杀而陷于停滞。因此西藏方面勾结印度,大肆扩充军队购买武器,妄图把我军阻挡在昌都以东地区。 ![]() 昌都位于西藏境内东部,是通过川康向西进藏的重要枢纽,解放军要进藏,势必要攻下昌都。西藏当局也明白这一点,把昌都作为武装对抗的最前线据点,昌都能否守住,决定着拉萨政权的存亡。藏军主力本身只有14个代本,一个代本的兵力相当于解放军一个团,为了迎战我军敌人临时扩充了3个团,达到17个,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仅有不到9000兵力,其中昌都前线有近6000人。 ![]() 我军方面,负责进藏的是原第二野战军第18军,在军长张国华的指挥下,总兵力近4万人。而此时全国解放军部队总数在500万人以上,我军百战老兵极多,战斗力强。虽然此时东北边境已经组建边防军,有出兵朝鲜的可能,但解决西藏的武装力量还是绰绰有余的。昌都一战,我军的主要敌人其实不是藏军本身,而在于恶劣气候和漫长的进藏后勤补给线,因此18军追求战术正确,力争速胜。与此同时,昌都前线的藏军主官阿沛阿旺晋美对作战形势并不看好,与拉萨方面思想不统一,藏军因此更无胜算。 ![]() 事实证明,昌都战役在军事层面毫无悬念,我军18军与藏军在十九天里交手多次,过程中谈不上激战,因为双方武器装备和人数相差太大,我军的主要伤亡集中在渡过金沙江过程中,待大部队一过江,使用土制武器和少数印度货(轻机枪为主)的敌人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我军只有52师156团遭到敌人的抵抗稍强,但也很快予以歼灭。 ![]() 在解放军绝对优势炮兵及自动火器的打击下,敌人参战的9个代本中,很快就有5个被全歼、3个遭到重创,另有1个被我军实力震慑,直接临阵倒戈宣布起义。18军以伤亡114人的代价歼灭了5700多名敌人,双方战损比1比50,是解放战争中打得最顺利,最没悬念的一场战役。 ![]() 西藏当局之所以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还坚持顽抗,最主要的心理寄托是英国干预。英国在近代史上入侵过西藏,包括英国长期殖民的印度也与西藏当局也有不少勾结联系,西藏方面希望借助国际势力干涉,保持其特殊地位。但经过昌都一战,证明敌人只是在妄想,无论英国还是印度,都没有提供更多实际支援,昌都战役的胜利为第二年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