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链长制视域下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晴耕雨读天 2022-04-13

1.前言

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推动区域产业降本增效,充分放大信息和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整体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和客观规律。当前,农业正在向全球化、规模化、绿色化、高价值、高创新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手段,新策略来完成。农业产业集群以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总体目标,以加快信息流通效率和促进技术创新为手段,不断推进区域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增强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间联系,最终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手段、新策略在逻辑上存在自洽性,发展目标契合。

从市场发展状况及政策支持情况来看,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但如何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通过合理招商引资,以项目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体系,从而补充、完善、稳固绿色食品产业链,是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变的重要命题。农业是云南省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2021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4.3%,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压舱石”作用突显。

2018年,云南省把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作为“三张牌”重大战略部署之一,2021年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以实施“一二三”行动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一二三”行动即推进“一县一业”,深入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和电商“两端”,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发展方向。“一二三”行动中内含着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一县一业的核心在于将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紧抓产业集群发展;聚焦种质端和电商端是立足于供应和需求,将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推拉方式;有机化、设施化、数字化是配套相关产业要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整体来看,产业链的推拉和产业要素的配套便是链长的重点工作和抓手。在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基础上,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协同发力、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下大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优势产业带,建标准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实现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增宽、产业层次提高、联农带农更紧。

2.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是以农业为核心,上下游相关产业兼容的理论概念,考虑本文研究对象,绿色食品产业定义参考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分类建议,即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发展方向的优质种苗、种养殖、生产加工(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仓储物流、交易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科研环保、设施设备制造。

资源禀赋、区域文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政府推动等都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世界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和一般规律来看,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阶段不同有所差异。从产业发展的基本特性来看,区位、土地、劳动力等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核心要素,根据供给能力及市场选择结果,逐渐形成某一类或多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从而不断吸引相关产业要素聚集,后期根据不同的动力机制,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并持续发展。

文章图片1

2.1.绿色食品生产集聚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早期一般多以同质或类似产品生产企业在区域中聚集为主。在此时期,某些区域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生产出了受市场青睐的优质农产品。随着市场化效应的扩大,需求量提升,倒逼供给端生产规模扩大,先导个体或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大批新增主体出现,但多集中于同质产品生产。随着新增主体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量质量不一的产品涌入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较多负面效应,甚至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呈现出“次品市场”特征,即次品驱逐良品。因此,在生产聚集阶段,产业发展较为野蛮,特征主要凸显在同类企业在区域上的聚集,但并未建立良好的产业间联系,企业间关系强调竞争。

2.2.绿色食品产业专业分工

随着产业主体的增加,市场竞争趋向激烈,某些主体通过学习和经验参考,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如蔬菜种植端引进现代化大棚、物联网设备,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反季节蔬菜,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的有机结合。此外,还包括在原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新型品种的培育及规模化生产,实现产品创新。在这一阶段里,产品生产由粗放式生产逐步向精细化转变,更多产业要素被吸纳,一些专业分工由高素质人员承担,促进产品生产专业化、创新化、现代化,该时期中产品品质过硬、规模较大、专业分工更加明晰、盈利能力出色的企业将成为后续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企业。

2.3.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

伴随产业集聚的不断深化,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且专业化逐步呈现,但横向衍生的趋势会受目标市场边际需求降低和整体供应链缺失影响而快速下降。基于交易成本和专业化发展角度考虑,纵向衍生和旁侧衍生在这一阶段会快速发展。例如以农作物种植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将吸引种苗生产、农资、农机等上游企业,加工、商贸等下游企业,冷链、物流、包装、科研等产业服务企业及机构向区域聚集。纵向产业衍生实质是推动区域产业链延伸和扩充,旁侧衍生实质是产业支撑的完善。同时,由于产业链开始形成,产业服务供应商出现,产业内竞争由同质产品竞争向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等转变,产业中各结点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开始建立,信息和知识溢出效应开始逐渐呈现,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4.乡村创新级

产业集群形成并深化中,政府将对营商环境、创新环境进行持续优化及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环境的优化升级推动政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溢出和产品、组织、技术、制度和空间五大维度上的创新。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一般将承担重点的研发任务,联合科研机构,对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进行创新研究。农户及小企业则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组织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协作更加精细,资源整合更加高效,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并随产业链流通,激励链上企业或部门协同,形成强关联的聚合网络。这一阶段,区域内各类主体的聚集速度减缓,协同关系增强,绿色食品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将积极融入全球或全国价值链竞争,产业集群的目标由产业规模、生产效率提升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变,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成为大区域下的增长极。

3.链长制运行机制

3.1.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机制是在产业链上不同类型的全要素产权资源的高度聚合,是一个动态的联结,一般划分为识别、获取、配置和融合四个过程。“链长制”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精准招商,集聚数据、技术、信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高端要素,完善“共享产权池”。“链长制”下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地域边界被打破,产业链各类要素和环节的有效合作更加紧密,使产业链管理从“碎片化”转化为“一体化”,构筑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完整资源。

3.2.动力协同

动力协同机制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多边的持续过程,强调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链长制”通过建设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促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内外联动发展,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链长制”通过成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引进“头部企业”,顶尖团队等高质量外资和“大高好”项目,发挥资源溢出效应,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作用,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发展。

3.3.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通过统筹规划,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保障招商项目落地,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现代产业链管理机制。“链长制”要求开发区利用共性技术支持平台,发挥好产业链“指导专员”作用,根据市场信息灵活、高效地做出反应,在面临外部风险的条件下,能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力和调整应变能力。同时,要求开展产业链备份建设,解决缺少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的问题,缓解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被“卡脖子”的不良现象。

3.4.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机制是关键资源产权人和企业主导者的产权运用及产权收益,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的实现路径,是完整产业链长期运营的保障机制。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经营,其他机制就无法运转,就会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六稳”和“六保”任务造成严重冲击,所以必须保证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长期盈利。产业链的“链长”要实现产业链持续经营,必须引导市场合理竞争,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对企业提供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服务集成、政策激励,完善制度供给,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4.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5年1月,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立足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同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总体思路,落细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个方面系列举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驶入高速发展车道、绿色有机成为云南农业鲜明底色、品牌建设成为提质增效主抓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广受市场追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省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继续围绕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生猪、肉牛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深入实施一二三行动。

4.1.产业经济

2020年,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55亿元,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16%,新增重点产业生猪产业2020年综合产值达2315亿元。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10个重点产业农业产值4240.3亿元,比2015年增长59.6%,年均增幅为9.8%。

图 2020年云南省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文章图片2

从经营主体层面来看,云南省绿色食品经营主体也在不断扩充。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00家,较2015年增加20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较2015年增加13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357家,较2015年增44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95家,较2015年增39家。

整体来看,随着“绿色食品牌”重大战略的不断推进,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规模不断上升,综合产值不断提高,增速可观。

4.2.重点产业集群

2020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国支持建设主导产业突出、规模较大、业态丰富的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布局产业链功能板块,由352个县的“块状经济”向全省“带状经济”转变,2021年,云南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户,总数达58户,省级龙头企业达1021户。2020年,云南花卉产业集群、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入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2021年,云南肉牛产业集群入选。

花卉方面,云南省经过30余年发展,初步构建起了科研、生产、加工、交易及社会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球三大花卉主产区之一和全球第二大鲜切花交易中心。紧密围绕“品种、品质、品牌”3个核心环节实施12个项目,重点建设花卉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花卉标准化物流集散示范区、花卉现代交易流通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示范区、花卉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及省级花卉技术服务中心。

在昆明晋宁、楚雄禄丰、红河开远、玉溪红塔等县(区),云南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向新兴产区发展,通过提升经营主体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水平。截至2022年3月,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县域内拥有省级以上花卉龙头企业12家,占全省花卉龙头企业数量的33%;拥有花农合作社46个,省级以上示范社7个,家庭农场34户,带动农户6.9万户。

蔬菜方面,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内蔬菜种植面积346.3万亩、产量435.3万吨、综合产值201.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9.4%、17.8%、19.6%。云南省栽培的蔬菜有200多种,分属45科,其中,频繁流通于市场的蔬菜有16科45类。“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的气候优势已形成夏秋反季节蔬菜、常年蔬菜、热区冬春早菜3大稳定发展的优势产业区。

从加工端来看,围绕主要产区形成了初级的加工体系,冷链物流和初加工端主要是以昆明、曲靖、玉溪为重点,加强分等分级、包装、预冷、冷藏等产地预冷设施建设;以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为重点,加强低温分拣、分等分级等加工设施和场地建设、冷藏库和冷链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配置;在保山、丽江、临沧、怒江流域及澜沧江低热河谷区生产大县,合理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和分级车间、冷藏库。精深加工端,基于各区域生产能力和传统技术路径建立相应的产品生产体系;市场营销端将围绕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全国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在通海、陆良、砚山、元谋、弥渡、蒙自、隆阳等重点蔬菜产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建设完善集农资销售、产品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集散地)。

肉牛产业集群方面,云南省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目前在品种方面有中国唯一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自主培育的云岭牛以及15个地方肉牛品种,肉牛存栏规模大,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条件。2020年,云南省肉牛存栏、出栏和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4位、第6位,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目前已经布局30个县为肉牛基地重点县,其中寻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产业集聚方面,以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聚合良种化繁育、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机械化屠宰分割和牛肉产品精细化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重点产业要素。整体来看,目前云南省肉牛产业养殖量可观,但主体及区域相对较为分散,核心要素主要产业链公司从生产需求方面考虑进行聚集,产业链纵向延伸主要在于龙头企业内部,但并未实现外部化,横向衍生主要存在于养殖端。

5.链长制对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理

图 链长制对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作用机理

文章图片3

5.1.顶层规划推动全局构建

基于云南省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际,供应端规模化相对较差,除花卉外绿色食品重点产业集群较多处于初级阶段,即产业发展主要侧重于横向衍生和专业化分工。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发展需求来看,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亟需立足于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等产业发展要素,提出针对各细分产业(尤其是重点产业)的“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梳理区域产业链最优图谱,形成上下游资源匹配和共享机制。

根据发展规划拟定“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和“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确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招商、科技成果转化、土地流转、重大专项立项等重点工作任务的考核指标、时间节点和对应责任部门、责任人,以顶层制度推动产业发展,避免各部门间“踢皮球”现象发生,合力保障产业集群内稳链、固链、延链、强链等工作,实现上下游各生产要素和辅助要素的集聚和联动效应产生。

5.2.支持政策助力生产聚集

从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产业主体相对较少,规模化种植和生产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组织化不强。从云南省绿色食品小、散、弱的特点来看,要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首先要促进种植、养殖、生产的规模化。政府端立足于产业服务的职能,可通过提出一批金融、财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等“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倾斜。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与合作社紧密合作,实现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加聚焦,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的优势产区规模化生产,由小、散、弱的生产现实向组织化、规模化生产转变。

5.3.龙头企业培育推动专业化生产

产业集群发展中,龙头企业有重要的要素吸引能力,随着龙头企业业务发展,相关横向、纵向及服务类产业组织将自发向龙头企业聚集。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龙头企业,如云南宏斌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龙头企业前期基于自然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逐渐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体系,随着市场扩大,同类生产要素开始向龙头企业聚集,龙头企业前期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在这阶段开始呈现知识溢出效应,带动规模较小的组织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级的大品牌。链长制中对于龙头企业的培育正是产业集群发展在专业化生产阶段的核心任务,通过对区域内生产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家或多家企业进行同时培育,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产业资源配套,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逻辑推进龙头企业成长,再以龙头企业带小企业、小散户共同发展,共享大市场,共建大品牌。

5.4.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从云南省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整体产业结构来看,产业重心多强于基础产品生产端,即种植养殖环节比重较大,产业链下游的布局相对较少,同时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主体、配套资源较为缺失。产业集群的实质是围绕重点产业的核心结点形成的多条产业链的集合,多条产业链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鉴于云南省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限制,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比较落后,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后,还需着手构建产业链发展必须的资金链、价值链、创新链及供应链体系。

从链长制的角度来看,可依据产业链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制定“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选派“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梳理出针对各产业发展较为核心的资源清单或产业发展重要主体名单,一方面,实现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及强链;另一方面依据清单聚合相关资源从而形成“产业共享资源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区域要素的合理布局,并且以平台为聚合点,加强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人才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知识溢出,放大产业集群的正向性。

5.5.动力协同机制赋能乡村创新级构建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形成乡村创新级,小区域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群正向性的不断放大,将辐射集群周边区域,通过现有的技术体系和业务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核心产业集群区域作为增长级,合理扩大产业集群范围和产业产值。链长制工作机制中强调建设的“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和“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持平台”可作为产业集群向乡村创新级演变的重要支撑。

产业集群形成后,需加强本地区域产业集群的空间优化及合理配置,同时与具备其他核心优势的外部区域建立紧密的关联关系,实现核心产品的上下游资源对接。乡村创新级构建需立足于外部动力及内部动力的相互协同和共同作用,以产业集群整体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持平台及发展空间平台提升产业内市场、技术、数据、劳动、土地、资金、信息、组织等要素的流动效率,降低交易及研发成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内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升级。

6.结论

从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战略来看,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促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未来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任务。产业集群是产业在区域层面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产业发展走向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从绿色食品牌的重点产业出发,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将有效对当前云南绿色食品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及产品形态进行扩大和完善。链长制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核心目标是为保障产业链安全和稳定。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为产业链服务,加快要素资源流通效率,加强产业链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正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链长制的提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从机理上来看有很强的逻辑契合性和耦合性。

根据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阶段来看,亟需贯彻链长制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起步,加强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研判和区域分工布局;持续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化生产;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现实,合理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的纵向衍生和旁侧衍生;促进产业中各要素的共享或交易,放大知识溢出效应,打造绿色食品发展的创新级和增长极,共创绿色食品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 梁志良,“链长制”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2] 罗昆燕,周扬,李松. 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乡村经济重构与转型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11.

[3] 杨阳,李二玲.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资源科学,2021,43(01):69-81.

[4] 张贵. 以“链长制”寻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1,(02):41-43.

[5] 刘志彪,孔令池. 双循环格局下的链长制: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新形态和功能探索[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10-118.

[6] 刘志彪. 全球产业链集群战略:中国应对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政策举措和行动[J]. 经济研究参考,2020,(10):5-10.

[7] 李二玲.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科学,2020,40(04):617-627.

[8] 史焱文,李二玲,李小建,任世鑫. 农业产业集群创新通道及溢出效应——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6):861-871.

[9] 徐丽华,王慧.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1):26-32+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