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能不能考上高中,竟然跟家长爱不爱告状有关系?

 成长教育漫谈 2022-04-13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看到一位网友在网上提出一个关于为什么高中阶段家长告状的事情少?是不是因为那些爱告状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没考上高中?

回答这个问题的网友中还真有很多人是认可这个说法的。

对此,我个人也认为这两者之间如果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合理,但这个关系到底有多大,我确实是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具体衡量。

与其上来就直接纠结这两者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关系到底多大, 我觉得还不如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它有一定的诱导性。

所谓的“家长爱告状”这种方式的描述很容易导致有些人直接只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看到这个具有一定暗示性、诱导性的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一部分人直接联想到那些无理取闹的“爱告状”或者是娇惯孩子的“爱告状”行为。

一旦开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得出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熊孩子”的可能性会更大的结论。

其实与其说是经过推导、分析得出来这样父母教出来的孩子考不上高中的结论,倒不如说是很多人希望这样家庭教育出的孩子考不上高中——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潜意识里认为这种家庭的孩子不配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或者是不想自己孩子和这样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成为同学。

但其实关于家长告状这事儿还是应该理性看待的。

我们承认有一些家长的告状更多呈现的是他们自身不正的三观,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生活中在网络中都多少能够接触到一些。

但我们必须也要承认有一些告状是合情合理的。

不是所有通过“告状”解决问题的家长都是无理取闹,有一些比较有原则且还能坚持原则的家长,当他们面对的就是学校或者学校老师做得不对的事情时,尤其是在沟通不下来的情况下选择“告状”的行为其实是没错的。

这也是在维护学生、学生家长的正当利益。

尽管这种事不太多,能这么做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主要是怕孩子被穿“小鞋”),所以其实真遇到这事儿时,支持、认可这些家长这样做的人还是很多的。

不可否认的是到了高中阶段之后,乱七八糟的事儿确实会少了很多,但不因为这上了高中就没矛盾了。

之所以看上去矛盾少了,只是因为让我们看到的少了而已。

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大家更多精力其实大都在“学习”上,而只要跟这个目标有较大关联的事,即便是多少有点不满,多数情况下最终也都选择了理解和接受,甚至是一些肯定就是违规的行为——例如购买教辅资料、学校安排补课、家长看晚自习等。

同样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是大概率会马上就被告状的。

教育需求、理念本就各有不同,而学校是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所有需求的,所以大多数学校其实也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所谓的“好”其实更多只是一种“相对其他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更好”而已。

学校(老师)和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学生和学生之间有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

因为即便是看待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观点、角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且“少数服从多数”这种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本就不合理。

事实上就算是重点高中也不是说就一定没有问题,只不过是相对于小学、初中会少很多而已。

当然,我们再具体化一些的话也可以从一些具体问题上看到些许端倪。

例如让很多家长意见很大的“家长作业”这类事情。

别说是高中阶段了,初中阶段其实就比小学阶段少太多了。

比如我家初中上的学校一年到头就没几项还需要家长必须参与的学习、活动“作业”。

而到了高中就更少了。

再比如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毕竟孩子还小,自律、自我等等各方面的人格都在形成期,这个时候其实不光是老师管得多一些,父母管得也会多——都是希望让孩子更好一些。

但只要“管”就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方式的问题、表述的问题、态度的问题等,而我们很多人对同一件事情、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但高中阶段这种事情就很少了,毕竟孩子也大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管”这件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其实都少了,往往只是聚焦于几个问题而已,而且大都是“后勤保障工作”。

事实上如果我们再往后看一看,就会发现等孩子上了大学,家校矛盾问题就更少了。

但孩子们上的大学就没问题了吗?

肯定都有,但孩子大了,父母和老师的心态以及能做的事情也都不同了。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这两者可能会有关系,但就算是有也仅仅只是诸多原因“之一”,只能说它们之间可能会存在“相关关系”,但绝对不是“因果关系”,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