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过“贼村”

 新用户1846xepP 2022-04-13

十多年了,若不是因为堵车绕道经过,“贼村”早已消失在脑海中。

少年时坐中巴车往返县城求学,每当售票员提醒“到梅村了”,一车人下意识捂紧口袋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贼村”其实本名梅村,得名于梅花,村头的老梅花树据说有百十来年的历史。

寒冬腊月,洁白如雪,幽香沁人。村民家家户户也都种着梅花,殊为一景。

可是景不能当饭吃,梅村在十里八乡闻名,却是因为穷和偷,以至于传着传着,成了“贼村”。

本村姑娘小伙搞对象,人家一听说家在这儿,立马就变了脸。

贼村的贼个个艺高人胆大,偷出了名气,偷成了传奇。

一听说四外八庄有大集,全村老小立刻找到自己的“组织”,分头出动,或步行,或套车,或开三轮,浩浩荡荡向外进发。

由中年妇女组成的一支队伍配合最为巧妙,有人装作买东西,与摊主讲价攀谈,分散其注意力,有的趁机拿走货品,还有人专门负责转移。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甚至临走时还与摊主谈笑风生。什么三十六计,瞒天过海,金蝉脱壳,暗度陈仓……在贼村人面前都成了雕虫小技。

东西偷到手以后要“变现”。一集过后,“贼村”就成了“百货村”,家家户户开商店。衣服、鞋子、食品、日用等,以远低于市场价销售。

附近自然村的村民图便宜来买货,卖不掉的则直接扔掉,不成双的鞋更是堆积如山。

天长日久,竟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上集偷东西叫“上货”。登峰造极时甚至有“指定服”,想要什么款式大小材质的东西,提前说好,上的货包君满意。

不仅如此,“指定服务”后来甚至优化升级。农村大集的“货”层次不够,直接进县城去商场偷各种高档商品。

又能进城逛,又能赚到钱,村里人乐此不疲。可一时间县城商场摊主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这条产业链甚至还有“副链”。要是商城摊主想在脱手前追回货品,苦于那个年代没有监控,也没有抓到现行,就得通过中间人赎回。

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却要低声下气花钱求人,真是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恨死个人!

我家在“贼村”还有个亲戚,论辈分还得叫大伯。他因小儿麻痹一条腿有残疾,只能靠三轮车出行,但丝毫不影响技术。

记得小时候他向我们一群小孩炫耀:“老子这集上回来八个大水缸!”

我们当然不信——他斜着眼往屋后努嘴,吐出一串烟圈。我们一窝蜂冲向屋后,三轮车里真真八个大水缸。更神奇的是,里面居然装满了鱼,黑漆漆地游着。

他到底是如何偷到的,现在仍是个谜。

见我一脸沉思,姐姐笑着推我一下:“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那都是老黄历了。人家梅村现在可不是'贼村’。”

“也是,小偷小摸注定长不了。但那地方不好种地,不偷靠什么脱贫呢?”

“靠梅花呀!梅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乡村游农家乐,办得风生水起。尤其老梅花树王开花时,连市区甚至外地的游客都来打卡。”

原来如此!我心下一动——梅村终于摘下了穷帽子贼帽子,那些斑驳的混乱的阴暗的岁月早已远去——是该翻篇了,早该翻篇了。

“大伯现在怎么样?”

“他专门培育梅花树苗。村里有下沉的90后扶贫干部,负责在网上和外地商户对接,不愁销路。他老人家的破房子也翻新了,还安了太阳能。”

“太好了!贼村竟然……不对!是梅村!”我笑道。姐姐也笑了。

下次回乡一定去梅村打卡,也看望一下大伯。一定!我对自己说。

佛系公众号

关不关注无所谓

点不点赞都可以

随缘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