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患儿,女,7岁10月,2019年09月10日入院。 主诉:间断咳嗽2个半月,加重10天 现病史:患儿2个半月前(约7月份)因“支气管肺炎”至我科住院治疗9天,痊愈出院,出院后偶有单声咳嗽,以夜间明显,无发热,无喘息,无鼻塞流涕,至我院门诊先后予“中药辨证方、麻杏化痰合剂、扶正化痰合剂”等口服后,仍有夜间单声咳嗽。10天前因受凉后咳嗽加重,阵咳有痰,伴有低热,遂至社区医院先后予“青霉素、头孢唑肟钠、盐酸氨溴索”静滴9天及“阿奇霉素干混悬剂(9.6-9.8)”口服后,热退,咳嗽无明显缓解,夜间阵咳明显,咳吐黄绿色脓痰,伴有咽部不适,鼻塞流清涕,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无呛咳,无呼吸困难等,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支气管炎”收住入院。现阵咳有痰,无发热,精神可,纳食一般,睡眠正常,大便未解,小便可。 既往史:有多次“支气管肺炎”病史。 过敏史:有药物过敏史,既往静滴头孢孟多酯钠时出现皮疹;有食物过敏史,既往有食用芒果后出现阵咳史。过敏原示粉尘螨2+,户尘螨2+。 家族史:其母亲年轻时有“结核病”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史,经治疗后痊愈;无其他家族遗传疾病。 查体:体温:36.4℃,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少华,口唇红润,咽部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可见2枚针尖样大小的脓点,颈软,无抵抗感,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听诊心率95次/分,律齐,腹部平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肋骨外翻。 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中医辨病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病-痰热证,乳蛾病-肺胃蕴热证”的范畴。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风热之邪侵袭,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风热犯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发热、咳嗽,表邪不解渐入里,郁积化热,故痰热阻肺,故见咳嗽,咳吐黄绿色浓痰;湿热蕴积于肺胃,上攻于咽喉,热盛肉腐,故见咽红、脓点及咽部不适,舌脉亦从证。 中医诊断:咳嗽病(痰热证);乳蛾病(肺胃蕴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辨证论治,治拟清热化痰,利咽止咳,予中药辨证方 兑入麻杏化痰合剂中口服,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炒枳实15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6g 免煎颗粒剂*2剂,日1剂,分次频服 方解:以“四逆散”化裁,方中柴胡升阳透邪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同用以升降气机,为臣药;赤芍活血化瘀,与柴胡同用,照顾肝之本性“体阴用阳”,当归、桃仁、川芎以活血化瘀,通络止咳,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随症加减 2019年09月13日 查房记录 患儿偶咳几声,喉间有痰不会咳出,伴鼻塞,流少量清涕,无发热,无胸闷、心慌,无吐泻等。精神、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少华,咽部稍充血,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点,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腹部平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肋骨外翻。 舌尖红,苔薄白,脉弦。 患儿咳嗽痰多,且热证已去,今调整中药辨证方加陈皮、法半夏以温肺化痰,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炒枳实15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6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免煎颗粒剂*3剂,日1剂,分次频服 2019年09月15日 查房记录 患儿轻咳少痰,无鼻塞、流涕,无发热,无胸闷、心慌,无吐泻等。精神、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少华,咽部淡红,扁桃体无肿大,未见脓点,颈软,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部平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肋骨外翻。 舌淡红,苔白,根部略厚,脉细弦。 处理:患儿临床痊愈,予办理出院。 中药: 柴胡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炒枳实15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6g 陈皮10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免煎颗粒剂*3剂,日1剂,分次频服 3日后复诊,患儿不咳。 |
|
来自: 阳光61psa2dxqg > 《咳嗽,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