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间“状元”何其多

 东江 2022-04-13

我闲暇时喜欢到乡下转悠。在乡间,经常会听到当地人说他们那里曾经出过“状元”这样的话。有的地方还煞有介事地张贴“状元”的事迹或刻碑宣传。比如,在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大福地客家围屋里,宣传栏介绍霞角村名人中有一位叫杨殿昌的,就介绍他“光绪五年(1879)中了武状元”,还说他参加殿试时用一招“狮子滚球”让皇帝钦点为武状元,说得有板有眼的。博罗县观音阁镇十字路村老围村小组(老名塘鲺湖)的路口处,也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状元故里”字样。

广东状元名录(来源于网上)

了解历史的人会问:惠州并没有出过状元,怎么会有那么多地方说出过状元?当然,这里说的状元指的是古代真正的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而不是现在所谓的“高考状元”之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拿整个广东省来说,历史上出的状元也不多。根据有关资料,自隋唐开始至清朝末年的1300多年里,广东共出过14位状元,其中9位是文状元,5位武状元,但当中并没有一位是惠州籍。

那么,为什么乡间会有那么多“状元”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乡间对状元的概念不够了解,只要是中了进士或举人甚至贡生之类的,都以为是中了状元。的确,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能中进士或举人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有的读书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大家从熟知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可知,范进好不容易考中了举人,差点开心得疯掉了。另外一点,还受到了古代戏剧的影响。古代戏剧的套路是,主人公少年贫寒,受尽欺压,经过寒窗苦读后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扬眉吐气。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误以为只要是考上了功名,就是中状元了。

良井霞角村大福地围屋

拿前面良井霞角村的那位杨殿昌来说,我查了一下资料,光绪五年并没有举行殿试,而只有乡试,乡试是考举人的,因此我猜测这位杨殿昌中的是武举人,但乡人以讹传讹,误以为是中了武状元。至于观音阁老围村的“状元故里”,从村里王氏宗祠门前的旗杆石可知一二,其中两对上面有小狮子的旗杆石上,刻着“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科殿试 赏戴花翎御前侍卫臣王兆清立”字样,同时据村民介绍,他们村祖上王兆清、王兆麟、王兆鹏三兄弟都高中武进士。我没去核实,不过从目前留存的旗杆石内容得知,起码王兆清是中过武进士的,但并不是武状元。

除此之外,在乡间人们往往把那些“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之类都当作真正的进士。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都是贡生,从功名来说,连举人都比不上,跟真正的进士差别很大。当时人们为了脸上有光,就换了个“某某进士”的名堂来代替,其实真正的进士前面是没有前缀的。在这里也顺便说明一下。

观音阁老围村王氏宗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