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10年,一医生预言百年后的中国,鲁迅哂其胡说八道,如今都成真

 延陵子鸣 2022-04-14

二十世纪初,上海滩。

民国风云际会,十里洋场,暗潮涌动。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上海是一座再神奇不过的城市。它既有着灯红酒绿的奢靡颓唐,又有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思绪翻涌,救国良方。西风东渐,全新的世界铺陈画卷,与此同时,挑战并生,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同样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就在此时,在这喧闹无比的上海滩中,却有一本奇书横空出世。

——这本书,竟然大胆预测了百年后的中国!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作者名陆士谔并非精通周易的玄学家,竟然是一名医生。

文章图片1

可对于这样一本书,鲁迅看到后曾用“皆不称”这三个字进行评价,意思是说陆士谔所言,皆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换句话讲,那便是胡说八道。

可谁能想到,陆士谔在书中的预言,竟然在2010年实现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陆士谔说了什么?他为何能够预言成功?

这一切,还要从这本名叫《绘图新中国》的书说起。

一、奇书一本:《新中国》的故事

翻开《绘图新中国》这本书,扉页上“新中国”的简称跃入眼帘,再仔细一瞧,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记录着这本书的又一个别称:《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晚清家国危难,无数新思潮齐聚上海,切磋交流间,探寻着民族未来前进的道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中立宪便是清政府做出的一次尝试,尽管历史最后证明了这一尝试的失败,但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仍对它有许多想象。

《新中国》的诞生,便印证了这一点。

文章图片2

此书中的主人公姓陆,名叫陆云翔。

故事开篇便是宣统二年(1910年)的正月初一。恰逢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唯独陆云翔却闷闷不乐,一个人在屋子里喝着闷酒,不一会儿竟昏昏欲睡。他的妻子李友琴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拉着他一起出门逛街。

陆云翔醉醺醺的跟着妻子,没想到一出门就被眼前的一切给惊呆了。

——这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上海!

行人来来往往,满脸洋溢着喜悦。他们告诉陆云翔,万国博览会即将在上海举行。而为了迎接这次盛会,上海特意在浦东建造了新的展览馆。不仅如此,为了方便黄浦江两岸的往来,人们还在江面上架起了一座大桥!

文章图片3

陆云翔不敢相信,赶忙拉着妻子前去参观。只见滔滔黄浦江之上,竟然真的有了一座很大的铁桥,横跨江水而造,直通到对岸浦东。

相较于他的震惊,妻子却反而淡定许多。妻子告诉他,这大桥算不得什么,为了方便人们去会场,上海现在还有越江的隧道和电车隧道。而那电车隧道里跑的,正是现代人所熟悉的地铁!

更有意思的是,陆云翔还目睹了一场有关地铁的争执。

有的人说,地铁应当放在地下,还有的人说,应当重造高架,让地铁在上面跑。双方唇枪舌剑,激烈异常,最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地铁在天上跑声音太大,而且影响市容,不太方便,还是在地下较为得当。

而陆云翔所记录的地铁隧道,是一个日夜点电灯,安放了好几条铁轨的地方。地铁在里面飞驰不绝,供人们往来。

文章图片4

而在陆云翔所看到的这个上海,洋人也不再是主人。

他惊讶的发现,上海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了,而昔日里趾高气昂的洋人也收敛起了傲慢的嘴脸,不仅见到中国人的时候毕恭毕敬,甚至还说起了中文。

而当他顺着大桥,真正踏上浦东的土地时,眼前的繁华更是让他不敢相信。

洋房鳞次栉比,一栋挨着一栋很是气派。不仅如此,马路也四通八达,道路上到处都是汽车。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似乎也没有半点的惊讶,仿佛一切顺理成章,浦东天生就该如此!

文章图片5

眼前所看到的种种,都令陆云翔欣喜若狂。然而乐极生悲,他还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就一不小心被门槛绊倒,重重摔在了地上。

这一摔,就把自己摔醒了。

陆云翔猛地回过神来,才知道方才所见的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而自己的妻子正坐在身边,瞧他那副模样,忍不住调侃他:痴心妄想久了,才会做这样的奇梦。

但陆云翔思考了一会儿,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微微一笑,笃定的说:“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看他自信的样子,妻子也忍不住乐了,决定同他打个赌,还说只要瞧下去,便自会知道。陆云翔答应了这个赌约,并告诉妻子:他要将这个奇怪的梦记录下来,以作为凭证。

其实故事中的陆云翔就是陆士谔本人,而这个让陆云翔念念不忘的梦境,也成就了这本流传百年的奇书。

文章图片6

其实,书中所思所想的一切,在当时的人看来,的确称得上是“胡说八道”。

所以无怪乎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陆士谔的作品“皆不称”。这是一句赤裸裸的批评,证明鲁迅并不认可陆士谔在书中所“幻想”出的种种场景可能会实现。

然而,百年后的今日,这本小说却摇身一变成了“预言书”,它究竟预言了什么?陆士谔又有什么神奇的本领?

文章图片7

二、缘何而来:当真是“预言”吗?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演讲。而在他的演讲稿中,便提到了陆士谔与他的神奇预言。

当时,温家宝笑着说:“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一百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

原来,所谓的万国博览会正是今日世博会的前身!

文章图片8

1910年《新中国》出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整整一百年,“幻想”竟然成了真!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陆士谔在小说中所规划的跨江铁桥、隧道和地下电车竟然和现在上海三大工程的南浦大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和地铁一号线的地点与方位完全吻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也的确不再是洋人的地盘,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浦东也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陆士谔所设想的一切,似乎都在一一实现,而这堪称神迹一般的“预言”,又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文章图片9

实际上,与其说这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倒不如说这是时代背景下一个具有必然性的有趣巧合。

《新中国》这本小说,来源于改良小说社的一次重金征稿活动。

当时的陆士谔正陷于“半生潦倒,一世清贫”的窘境之中。他需要钱来供给自己家庭的生活,来资助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继续念书。而当时的上海又确实陷落在租界的黑暗中,身处如此旧社会的陆士谔,自然希望在自己的小说中构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在那里,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没有贫困与饥饿。

因此,小说里他所预言的上海,正是他心中最美好的乌托邦。

而《新中国》里所出现的那些“现代”元素,也是有迹可循的。

当时的陆士谔虽身处上海,但却有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亲友,他与这些人感情甚笃,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脑海中便也储存了许多丰富的素材。

陆士谔还有两个弟弟,年龄大一些的名叫陆守经,他曾先后奔赴日美与美国留学,获得了政法的博士学位。弟弟曾告诉过哥哥许多关于立宪、国家主权、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统统被陆士谔放进了小说中,从而塑造了一个摆脱了列强控制的上海。

而陆士谔的幼弟名叫陆守坚,他也是青年才俊,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土木系。巧的是陆守坚回国后,恰恰从事了中国交通工程的建设工作。这样一来,陆士谔在故事里所写的地铁、大桥、隧道,甚至细化到京沪铁路、沪宁铁路等一系列的交通蓝图,便也有了可以寻找到的出处。

至于万国博览会,便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末代状元——张謇。

张謇是陆士谔的好朋友,他就曾经亲自参加过万国博览会。1904年,张謇在南通所酿造的颐生酒便曾在日本大阪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作为好友,他自然也在第一时间和陆士谔分享了自己的喜悦。

文章图片10

如此一来,陆士谔小说中的上海浦东万国博览会,便也不让人意外了。

只是在当时,唯有工业发达的强国才能举办这样的盛会。面对着处于重重危机之下的中国,陆士谔却有着美好的期待,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也能拥有同样的荣光,因为,那代表着国家的强大与富足。

除此之外,陆士谔的“预言”,更多的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充分洞察之上。

早在《新中国》的预言诞生一年之前,陆士谔还写过另外一本名叫《新上海》的书。在书中,陆士谔着重批判了当时上海社会的种种乱象,而在社会动荡不堪的背后,也折射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封建制度必将消亡的历史趋势。

陆士谔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他预感到未来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体制来代替清廷,引领人们走向崭新的未来。

文章图片11

更有趣的是,陆士谔还在《新中国》中提到了“社会主义”。

其实这并非神秘的灵光乍现,而是社会思潮的绚烂呈现,陆士谔的胞妹陆灵素就是他灵感的来源。

陆灵素身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始终奔走于革命的前线。她求学于安徽芜湖皖江女学,是陈独秀的同事,还曾与陈独秀的妻子通宵畅谈,共商国是。几年后,陆灵素还创办了专为女性打造的进步团体“女子复权会”,而这个协会的机关报名为《天义报》,在这份报纸上,她就曾刊登过民鸣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这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读物,甚至比最具盛名的陈望道版本还早了整整十二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陆灵素将这本“奇书”赠送给了自己的哥哥陆士谔。

文章图片12

陆士谔在妹妹的启发下,于《新中国》中畅想了这样的未来。

他说:世界有朝一日总会混合成一个整体,全球也会合并成功为同一个世界国。

这是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期待,也是对和平世界的殷切渴望。

在《新中国》中,陆士谔还曾有过在浦东建造金融中心的想法,这一点也与今日的陆家嘴有着奇妙的契合。而小说中提到的种种地名也堪称详尽,几乎与上海今日的规划与风貌相统一。

但他之所以能有如此语言能力,并非掌握了什么通天神术,恰恰与他的职业有关。

文章图片13

陆士谔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医生,平日里经常需要出诊,所以对上海的大街小巷自然非常熟悉,能做出如此规划,也有迹可循。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畅销小说作者。按说写作与学医,不论哪一个,没有深厚的功力都是难以有所建树的,为什么陆士谔却能够“二者得兼”呢?

三、奇人一位:陆士谔的“双面人生”

实际上,倘若出生在太平盛世,陆士谔大概是不会成为一名医生的。

他出生在一个名叫名叫珠溪镇的千年古镇上,也就是今日位于青浦的朱家角。当时青浦不属于上海,被划分于江苏境内。陆士谔虽家境贫寒,但若向上追溯,却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只是到了他祖父那一辈时,国家危难,社会动荡,以致家道中落。陆士谔身为长子,自然便挑起了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

文章图片14

如此一来,这个本该在学堂中念书考取功名的少年为了生计,只能孤身一人闯荡上海滩。

为了赚钱,陆士谔弃文从医。

但是,当时只有14岁的他刚到上海时人生地不熟,操着一口难懂的朱家角方言更是备受歧视。他也曾想过放弃,所以在到达上海三年后,陆士谔憋着一股气又回到了家乡,靠说书赚钱,圆了自己的文学梦。但有了妻儿之后,他又重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重返上海,正式开启了自己治病救人的生涯。

而陆士谔的从医路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有趣。

开业之初,陆士谔的诊所没什么名气,无人问津。这时候,他所相识的上海小说界的前辈孙玉声指点他,想要有生意,就一定得先打广告!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在报纸上多多宣传,才有可能赢得人们的关注。

文章图片15

然而广告登出后,生意并没有什么起色,就在他会灰心丧气的时候,世界书局的沈知方也来指点他。沈知方告诉他:登广告不登则已,要登就非登第一版直行不可,而为了这位老友,沈知方尽心尽力,甚至还自掏了腰包。

后来有个广东富商出钱请陆士谔看病,经过陆士谔半个月的调理,富商的夫人健康痊愈。这个商人感激不尽,想要以重金酬谢陆士谔,没想到却被陆士谔拒绝了。

原来陆士谔告诉他:不必给钱酬谢,只需要帮他做广告。

富商一听,更加开心,不仅在亲友同乡间帮忙宣传,还一口气为陆士谔的诊所在《申报》上买下了整整一个月的广告!从此之后,陆士谔名声大振,找他来看病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文章图片16

尽管每天要出诊将近100号,但陆士谔却始终笔耕不辍,一直在写作。

作为医生,他在报纸上开辟了自己的专栏,谈医论药,文笔生动,颇受患者们的喜爱。而作为小说家,他一生中创作了百余部小说,堪称“高产作家”。陆士谔的所有小说,都延续了一如既往的风趣笔触,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尽情抒发自己的想象,字里行间,既有对社会的凝视,又有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正因为陆士谔是这样的奇人,才能造就出《新中国》这样的奇书。

看似是神秘的预言,实际上是社会的深刻折射,百年后,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过去种种畅想,皆已成真!

参考文献:

1、陆贞雄.陆士谔《新中国》奇梦探秘[J].世纪,2010,(第5期).

2、黄瑛编撰. 医林闻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1.

3、刘安龙.晚清奇人陆士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第27期).

4、陈占彪编.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