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静夜思》,从第一句第一字开始,就充满争议?你真的读懂了吗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4-14

李白之作《静夜思》,以浅白词话、平实叙述,将一抹思乡之情徐徐道来,传唱度极高,在国内称得上是孩子的启蒙诗作。然而这首唐诗,却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而且是开篇第一个词就富有争议。

《静夜思》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李白创作《静夜思》可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当时李白26岁,于这一年的春天前往扬州。到了秋季,因生病不得不客宿扬州旅舍。卧病修养期间的某个晚上,大约在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看着月明星稀的夜空,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诗篇。

当时李白创作的正宗版本应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记录于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而如今传唱度较高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出自明万历年间,文学家、文艺复古运动“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编写的《唐诗选》。此外,现存于世的还有两个版本。

当然,即使版本再多,但是诗中传递出的思乡之情并无改变。整体而言,全诗前两句依然是对作客他乡时,与一种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错觉描写,明月光照在地上,好似一层银霜;后两句是对诗人动作神态与思乡之情的描述。读起来,语言清新朴素,但韵味含蓄无穷。

《静夜思》争议

《静夜思》创作之后,其实一直争议不断。关于开篇第一句的“床前”二字,就有多种说法,至今有五种。有人认为“床”指的是井台,有些则说它指的是井栏,还有人说这是“窗”的通假字,又有人认为它是古代的一种坐卧器具,更有人说,它是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胡床,也就是“马扎”。

(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而针对第一句中的“看”字,清代学者王尧衢则认为,“看”的动作带有目的性,远远不如其他版本中使用的“望”字有力量。而可能是第一个发现《静夜思》有不同版本的日本学者森濑寿三则认为,“看”字会与“低头”、“思故乡”相呼应,起着连接全诗的重要作用。

此外,对于“望山月”,有些学者认为缺乏想象空间,太单调直白。但有的学者则认为,“山月”一词体现了李白所处的环境位置,更有一种孤寂落寞意味……

总之,对于此诗,虽传唱度高,但争议不断,不知道李白知道后,会作何感想,会不会还是听之任之,大笑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