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奇案:害死“九品芝麻官”,后果多严重?|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2-04-14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张赞

策划:张赞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400字 阅读约10分钟

大家好,我是张赞。

正文开始前先打个广告,4月24号周日,我将带领各位在北京圆明园做个游学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就可以报名了。

◇ 扫描或长按识别即可报名参加

清朝皇帝每年在圆明园的时间平均都得100多天,所以,圆明园里的历史故事其实特别多。比如,圆明园正殿叫正大光明,在前面曾经有座石桥,你看宫廷画师的画,在乾隆时期,这个桥是拱形的,进了午门,内金水桥就是拱形,可是到了道光时代,拱桥变成平的了,怎么回事呢?

◇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正大光明殿

因为道光非要把这桥改成平桥,大臣哭着劝说:“这是咱大清龙脉啊,从礼制上从风水上都不能改。”道光就是不听,结果改完了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割地赔款。果然,龙脉和风水被破坏了。

那问题来了,道光为什么非要改呢?这桥碍他什么事了?

原来,这地儿是考察武官射箭能力的地,道光个子矮,根据龙袍长度推测他1米65左右,所以每次武官射箭的时候,桥面正好挡住了皇帝视线,皇上得惦着脚才能看见。每次小太监小宫女都笑话皇帝,道光觉得特别没面儿,所以非改不可,改完之后桥面降低了0.48米,不阻碍皇上的视线了。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4号那天在圆明园跟大家好好聊聊。

列位应该都看过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这个电影讲了一个候补知县芝麻小官历尽艰辛,见到皇上,为民请命伸冤的故事。

◇ 《九品芝麻官》剧照

而在清朝嘉庆年间,真有一个候补知县,也是一个小人物,他为民请命,惊动天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毓昌,山东即墨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中进士,37岁的他被分配到江苏做候补知县。

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江苏安徽闹洪水,百姓流离失所。朝廷组织抢险救灾,洪灾过后,朝廷照例要派人检查赈灾款物的发放情况。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李毓昌身上。

话说这天,他带着三个仆人来到了淮安府治下灾情最严重的山阳县。

李毓昌没住在山阳县政府招待所,而是住在了县城外的一座破庙里,原因很简单:他想走访灾民,认真查账,讨厌官场的那些迎来送往,尔虞我诈。这可急坏了山阳知县王伸汉,这次赈灾款他其实就是以少报多,跟朝廷多要银子,比如5000人受灾,他报10000人,多要的银子中饱私囊。他几次派人去请李毓昌,李毓昌倒是来了一次县衙,但不是给王伸汉面子,而是来拿账本。王伸汉觉得李毓昌这就是装孙子,想多要点钱才能让自己过关。

于是,王伸汉收买了李毓昌的仆人顾祥,试探李毓昌。这天,顾祥跟李毓昌说:王大人和乡绅们觉得您查账辛苦,想表示一下感谢和问候,以后山阳县您还得多关照。

这就是当时官场行贿的套路,进可攻,退可守。你要是答应了,估计银票就给你递过去了;你要是不答应,也不伤和气。

此时,李毓昌通过走访和查账已经掌握了王伸汉的不法行为。您如果是李毓昌要做个选择题。A,接受贿赂;B,秉公执法。如果您选A,你好我好大家好,既能捞钱,又能在官场结交朋友,可谓钱财人脉两不误。

◇ 嘉庆帝画像

大家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大清官场早已不是雍正时代和乾隆前期那样,吏治好,效率高,官员求真务实,个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嘉庆时代的官场是腐败成风。

比如说,直隶139个官员联手作案,集体贪污144万两银子;地方官员收税时巧立名目,随意摊派,等等等等。A选项的风险就是一旦东窗事发,必然丢官罢职,不过这个可能性很小,你知我知,官官相护,不会露馅儿。如果您选B,恪尽职守,正气凛然,但是也有风险,你一个芝麻官的检举材料能送到皇帝面前吗?万一王伸汉花钱打通关节,把你的材料扣了,那就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咱们的主人公选了B。王伸汉这下可急了,他心生毒记,勾结李毓昌的三个仆人,下毒并勒死了李毓昌,伪装成上吊自杀。王还收买了淮安知府王毂,以李毓昌自杀结案。

◇ 影视剧中截图

后来,李毓的棺椁运回了山东老家。这天李毓昌的夫人收拾遗物时,突然发现了李的棉袄的衣袖和衣襟上有血迹,上吊自杀怎么会有血迹?

李的叔叔李泰清也怀疑李的死因,也看出王伸汉不是什么好鸟,于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面色青紫,这是中毒的症状,脖子有深深的勒痕。李泰清武秀才出身,平时急公好义,路不平有人铲,理不平有人管。他下定决心要为侄子讨回公道。

可是这状纸往哪儿递呢,老家山东,还是事发地江苏?

这官官相护,递上去恐怕也是石沉大海。只有一条路,上京告状。他一路北上,来到了北京都察院击鼓鸣冤。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去刑部?官杀官,都察院是监督百官的。那么,他上京告状就那么顺利,没有阻拦?其实,他北上京城并不难,您想啊武秀才出身不是什么人能轻易近身的。

关键是状子递进都察院之后有没有人管。这是越级上告,又是告官,这都察院的老爷受理吗?就算受理了,当时的官场风气能秉公办理吗?

◇ 影视剧中截图

这天,都察院左都御史看到状纸,心里开始了利弊分析:这县府两级政府都已经定案李毓昌是自杀,这案子要是翻过来,得牵涉多少官员啊,关键是我这个监察部部长得得罪多少人啊,以后在官场怎么混?另一面,嘉庆皇帝当时正在大搞反腐倡廉,正想抓典型,树榜样。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位左都御史心想:这个案子正是我讨好皇上的契机啊,到时候不仅表彰李毓昌,我也能跟着沾光,从从一品变成正一品,没准还能赐我个双眼花翎,到时候给我送礼的肯定更多。想到这,美得鼻涕泡都出来了,赶紧上奏天子。

嘉庆帝看了状纸,勃然大怒,必须重审此案,并想借此整顿官场。那年他50岁,不糊涂,他也知道下面是官官相护,无论是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还是山东巡抚他都不放心,索性降旨把所有涉案人员押到刑部,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审。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皇帝督办,审讯进展神速。王伸汉承认90000两赈灾银实际发放了67000两,剩下的23000两,上下打点用了10000两,自己贪污13000两。清朝知县年薪45两,养廉银1200两,也就是年收入1245两,他贪污的钱相当于自己年收入的10倍。而且王也承认与三个恶奴串通谋害李毓昌,并且行贿淮安知府王毂。

至此,“九品芝麻官”李毓昌终于沉冤得雪。王伸汉处斩,儿子发配乌鲁木齐;王毂处以绞刑;三个恶奴在李毓昌墓前被千刀万剐,取心祭奠;追封李毓昌五品知府衔,嘉庆作诗刻碑立于墓前,以示纪念;赐李泰清武举人;山东地方官捐款1000多两银子赠与李毓昌妻子。

21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细品这个案子。这个被称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淮安奇案,奇就奇在一个发生在江苏一个小县城的事件,一个芝麻官被害,最后几经周折竟能上达天听,皇帝亲办。听着跟评书演义般的剧情,那样的官场,有多少冤假错案,多少枉死冤魂。所以,李毓昌被害是大不幸,最后沉冤得雪又是万幸。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不妨琢磨一下,如果你是李毓昌,在当时的官场,有没有第三个选项,既能检举王伸汉,一查到底,又能确保自身安全?恐怕很难。

李毓昌一查到底一定阻力重重,首先是山阳县县长王伸汉和淮安市市长王毂的阻挠,这俩行贿受贿,沆瀣一气。您该说了,那往上捅啊,还有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呢。

◇ 铁保画像

他们倒没收受贿赂,但是庸溃颟顸啊。就拿两江总督铁保来说,这位在清代书法史上如雷贯耳,但是做官真是一塌糊涂,您猜怎么着,清仁宗实录记载,他后来上书嘉庆分析案情说李毓昌有可能是食物中毒而死,还逮捕了李毓昌的厨子。给嘉庆气得脑浆子都沸腾了。大家想想,这样的糊涂蛋能查出王伸汉和王毂的劣迹吗?

这么多年来,了解这个案子的史学家也好,说书人也好,都觉得这个案子最后惩恶扬善,大快人心,表现出皇帝英明,决断正确。

可是我们细想起来,我是情不自禁地扼腕叹息,这么一个案子,放在今天县级政府市级政府就能查个说落石出,在那个年代要上达最高统治者,皇帝,才能沉冤得雪,中间那么多申诉的部门,什么巡抚、总督、按察使、刑部都形同虚设。想象一下,那样的官场冤假错案能少得了吗?可是又有几件能上达皇帝,又有几件能接诉即办,平反昭雪?真是细思极恐。

我们一直觉得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是大清盛世的终结。

而发生在1808年的这场淮安奇案告诉我们,其实早在1840年前的几十年,大清就已经吏治腐败、官官相护、冤狱横生、哀鸿遍野了。那年乾隆帝去世还不到10年,本以为那云蒸霞蔚、光辉灿烂的康乾盛世余晖尚在,那官场怎么也不至于那么黑暗吧,却不料它早已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这场大案的发生和大清的衰落都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