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彩云学穴位:4个肓穴

 钱要向我飞 2022-04-14


    温馨提示以“肓”命名的穴,涉及到2条经脉的四个穴:

  膀胱经: 膏肓、肓门、胞肓
  肾经: 
肓俞

  但符合命名规则的只有标红的这两个。肓门和肓俞,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穴,前者位于后背,后者位于腹部,其相对的位置,虽不是简单的投影关系,但位置相差并不多。肓俞在腹中部,当神阙(任脉)旁开0.5寸。肓门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3寸处。

  除膏肓穴外,其余三穴的“肓”字意思均为“心下隔膜”,而膏肓穴的“肓”则是“心脏与膈膜之间也”,看来在定义的描述上还是略有差异的。

肓俞穴

图片

    肓俞穴,属足少阴肾经。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指肓膜。穴在脐旁,当大腹与少腹之间,内应有膜,故名肓俞。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医经精义》说:“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

图片


    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

图片     

    肓俞穴, 理气止痛,润肠通便

    肓俞穴有调肠理气、温中利尿的作用。

    肓俞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作用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胃痉挛、疝气、肠炎、痢疾、习惯性便秘、呃逆、眼球充血、角膜炎、黄疸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每次3~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疝气等疾病。

胞肓穴

图片

   胞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

    胞,脬也,指膀胱。盲,指维系膀胱之脂膜。穴在膀胱俞穴两旁,应膀胱,主治膀胱疾患,故名胞盲。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

图片

     “胞肓穴”,“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
     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
 
图片

     胞肓穴,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

     胞肓穴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

     胞肓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

     作用功效: 通利二便、补肾强腰。

    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消化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等。

    按摩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

膏肓穴

图片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在应肺之魄户与应心之神堂之间,为膏脂、盲膜之气所转输之处。又喻疾隐深难知为“病入膏肓”,是穴主治之,故名膏肓俞。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

图片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
    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图片

    膏肓,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膏肓位于魄户和神堂之间,魄户为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为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

     膏肓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

      作用功效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主治病症: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乳腺炎、神经衰弱、胃出血、梦遗失精、健忘、呕吐、久病体弱,多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按摩手法:按摩膏肓穴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治肩膀僵硬、酸痛等,每次3--5分钟。

肓门穴

图片

   肓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肓即盲膜,门即门户,三焦卫气“熏于肓膜”,此穴与三焦俞平,故名肓门。

     肓,指肓膜。穴在三焦俞两旁,三焦为阳气之父,因阳气熏于肓膜,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户,故以为名。

    肓,《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原者,三焦之所行。”《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熏于肓膜。”张隐庵曰:“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本穴上有膏盲,下有胞肓,前有肓俞,与三焦俞平,在十三椎旁,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三焦为阳气之父。本穴由脊背透连脐腹,与膀胱经之肓俞相应,犹上下前后诸肓穴之门户,即全身脂膜之总纲也,意谓本穴连通广泛也。《黄帝内经素问》:“肓之原,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内应肓原,犹肓原外达之门也。穴当其处,因名肓门。

图片   

        “肓门穴”,“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
      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穴”。

图片   

    肓门穴, 理气和胃,清热消肿

    肓门穴有理下焦、调气机的作用。

肓门穴有通调肠胃、化滞消痞之功,如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肿等症均可取之。

    作用功效清胃调肠,利湿通淋,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

    按摩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腹痛、便秘,可用中指指腹揉按肓门穴,每次3~5分钟。经常揉按肓门穴可预防消化不良。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