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野七月分兵,粟裕降为“兵团司令”?凡事要较真,历史不容篡改

 海曲上人 2022-04-14

1947年6月29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顷接军委电令:“蒋军毫无出路,集中六个(整编)师于不及百里的正面向我推进,其缺点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还要准备在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

文章图片1

华东野战军1947年初正式组建时,共编有九个野战纵队共275000人,番号从第1纵队到第10纵队(不设5纵),另编设第11纵和第12纵单独坚持在苏北老区(大部被敌侵占),并未跟随野战军主力行动,也未计入野战军总兵力。

其后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的大捷,陈粟首长均采取“集中兵力与内线作战”的方针,亦即全部九个纵队统由“野司”直接掌握,在战役中实施统一指挥,集中兵大打运动战和歼灭战,所以两次大捷均歼敌数万人。

何谓“内线作战”?指的是华野主要在苏北和山东等老解放区,被动迎击敌人的所谓“重点进攻”。而军委6月29日的指示电,完全改变了过去要求“华野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不仅命令华野主力分兵作战,还要打到外线去,跳出老解放区的范围,去攻略敌人的后方。

其实这封指示电让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都感到有些突然,但是命令必须执行,于是经过紧急磋商,野战军全部九个野战纵队立即兵分三路作战,史称华野“七月分兵”。

文章图片2

一、为什么要分兵?

我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一直都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比如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华野正是调动全部力量,以四个纵队阻援以五个纵队攻坚,才一举打掉了蒋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重创敌军士气并有力震慑了其他各路敌人。

在这次虎口拔牙的战役中,华野哪怕缺少一个纵队的兵力,恐怕都难以达成在有限时间里、全歼整74师的战役目标,毕竟外围还有敌人十多个整编师的环伺和增援,攻坚苦,打援亦苦,华野兵力基本用到极限,毕竟在山东战场,敌人的总兵力仍然占据优势。

如果将华野主力分拆使用,必然出现围歼敌人一个整编师都非常困难的情况,比如分兵不久以后的南麻、临昫战役,粟裕指挥四个纵队连续捕捉围歼整编第11师、整编第8师,均是功亏一匮,主要原因就是手中兵力不足,仗打得比较勉强,也有违我军的战术思想。

文章图片3

那么,军委此时为什么下令必须分兵呢?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归结最重要的有三条

第1、由于战场多位于我解放区内部,在战争的摧残和蒋军的大肆破坏下,苏北和山东老区的百姓饱受蹂躏,解放区的经济水平和支前能力,确实已经下降至最低点:

不说十室九空,也非常严重:比如农民的鸡、猪和其他牲口能够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连青壮年的数量都少了。如果战争继续在解放区扭打下去,华野和地方部队几十万人,生存将出现极大困难。

而这正是蒋军希望看到的局面,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仅华野的27万大军,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有多少伤员需要安置?又需要多少新兵补充?所以打到外线去,打到“蒋管区”去,是1947年我军必须作出的重大战略转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文章图片4

第2、既然刘邓大军12万人马将直插敌人腹心地区,则蒋军必然会调动中原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回援。为了减轻刘邓可能的困难,华野提前分兵出击,可以打乱敌人的兵力部署,吸引更多的敌人在山东和中原地区,能拖住多少算多少,多拖住一个整编师,刘邓大军就少一分压力。

比如山东敌军主力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稍后就出现在大别山战场上,那就是从山东战场调过去的。如果华野不执行分兵出击的战法,会有更多敌人的精锐部队南下增援,这个数字模型,读者可以体会。

文章图片5

第3、华野以有力一部出鲁西,也是为了下一步顺利挺进鲁西南、豫皖苏等中原大地,为完成中央军委“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的战略布局做准备,陈粟先动、刘邓后出、陈谢随之动作,成“品字型”在黄河以南完成战略展开,坚决跟敌人争夺中原。

而华野全军西来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要留下一定的力量来保卫山东和苏北老区,尤其是胶东解放区,否则老区和根据地全部沦入敌手也不行,所以只能“分兵”

文章图片6

二、华野如何分兵?

自6月29日接到陕北急电,华野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1947年7月1日就完成了分兵部署,时间确实有些仓促,也反映了华野贯彻中央指示的坚决性。有必要介绍下当时华野的主要领导分工: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

华野第一次分散行动是兵分三路:以陈士榘和唐亮统一指挥第3纵队、第8纵队和第10纵队(暂称“陈唐兵团”)杀奔鲁西;以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统一指挥第1纵队和第4纵队(暂称”西进兵团”),扑向临蒙公路再向鲁南和鲁西南发展。

野司(含机关、警卫团和直属部队)率领第2纵队、第6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留在鲁中的沂水地区,继续从正面迎击来犯之敌。说明一下,野司同时还指挥特种兵纵队和两广纵队(规模较小),因此下辖的纵队番号实际共有六个。

文章图片7

需要指出的是,华野“七月分兵”之后,所有临时兵团和野战纵队仍然在“野司”的指挥之下,连苏北方向(1947年底成立苏北军区,以11纵、12纵和三个独立旅组成)之作战,也受陈粟之遥制,分兵行动但并未分散指挥权。

这次分兵的主要结果是:华野主力(野司、四个纵队、两个特殊纵队)留在了鲁中、陈唐兵团(三个纵队)前往鲁西、叶陶兵团(两个纵队)则奔赴鲁南。

不过由于分兵匆忙,许多问题没有认真研究好,加之正值雨季,所以华野在首次分兵后的一段时间里,屡战不利,遭受了很大困难。

文章图片8

首先是华野主力在南麻、临昫战役中严重受挫,伤亡较大;叶陶兵团在攻击滕县的作战中也告失利,差点被敌人五个整编师包了饺子;而陈唐兵团攻击济宁同样失利,被迫撤至巨野地区休整。

在前述战役战斗中,华野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且自身伤亡50000多人损失颇大(当然是华野全军的伤亡统计),陈毅司令员主动承担了责任,他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深刻作出了检讨:

“仓促分兵反应了领导上的急躁情绪,对雨季作战没有接受泗县的教训,结果一、四纵搞得很苦,南麻临昫淹死了不少人,(陈唐)在鲁西南搞得疲惫不堪,这主要是我和粟、谭决定的”。

文章图片9

华野暂时受挫并非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在华野“七月分兵”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陈毅和粟裕仍然在直接指挥华野全军作战,陈毅司令员的检讨和担责,也充分印证了这一事实。

因此,简单地认为华野分兵后,粟裕副司令员的职权即被削弱,是缺乏军事历史研究的盲目结论,各部队虽然分散行动了,但仍然在野司和陈粟首长的全权指挥之下,有一种东西叫电台。

文章图片10

三、华野再次分兵。

在解放战争中,有一个特殊点需要读者理解:理论上说,各野战军是在各中央局、各大军区的领导之下,但为了整体战略上的“全国一盘棋”,战争时期各野战军的作战行动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

道理很简单:军情经常如火,战机稍纵即逝,军委只有越过中央局、大军区两级直接实施指挥,才能保证对战役指导的及时性,这一精神适用于全部五大野战军(含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打败敌人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那么为了各战略区之间互相配合作战,军委也会经常性打破建制调动和使用兵力,临时性调整作战序列。

文章图片11

比如刘邓首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南下大别山后,军委再命令以同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4纵队、第9纵队和起义之38军,临时组成“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杀入豫西,用以调动胡宗南集团并威胁中原蒋军,而陈谢兵团即是受军委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在这一特殊时期并不受刘邓节制。

到淮海战役打响之前,为了使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集中全力配合华野作战,加之陕北我军已转入反攻,军委又命令陈谢兵团所属两个主力纵队“归还建制”,重新纳入中野作战序列接受刘陈邓首长之指挥。

这就是“部队建制”和“战时指挥权”的区别所在,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弄懂华东野战军再次分兵以后的编制和指挥权问题。

文章图片12

1947年8月4日,为实现“三军配合,逐鹿中原”的战略构想,中央军委致电陈、粟、谭并告华东局:“华野主力(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指特纵)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军委的意见很明确,以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带特纵前往鲁西南,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挺进中原,而陈毅和野司应继续留在鲁中解放区与敌周旋。粟裕接电后“深感责任重大,请求中央让陈毅司令员与他一同西去指挥”,8月6日中央复电同意。

经过通盘考虑,最终陈粟实施了华野的第二次分兵:野司率第6纵队、特种兵纵队前往鲁西南,与叶陶、陈唐两个兵团汇合,同时指挥临时划来的中野第11纵队,共七个野战纵队加一个特纵,组成“陈粟野战军”(亦称西兵团),执行配合刘邓并经略中原的命令,也就是通常称谓的“陈粟大军”。

文章图片13

而留在山东腹地的第2纵队、第7纵队和第9纵队,则由谭震林和许世友共同指挥,组成“东兵团”,坚持在内线作战,保卫根据地和解放区。关于二次分兵的要旨,8月11日军委再电陈粟深刻指出:“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蒋管区,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

简单来说,就是华野分为东(内线)西(外线)两个兵团,全军仍然置于陈粟指挥之下,但是陈粟首长和野司机关,随西兵团行动,毕竟西兵团才是华野主力所在,且承担任务更艰巨。

文章图片14

四、华野第三次分兵。

1947年9月初,华野西兵团在陈粟的直接指挥下,在沙土集全歼蒋军整编第57师,俘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7500余人,取得了一场久违的大胜。而在这次战役中,粟裕集中了3纵、6纵、8纵担负攻击任务,另以4纵、10纵担负打援任务,以1纵为总预备队,是不是指挥着华野三分之二的主力?

其实在这次战役之后,粟裕还曾调集西兵团全部力量(含中野11纵),在土山集再次围歼胡琏的整编第11师,但是又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胡琏每到一地,工事构建的非常快,抵抗非常顽强,而敌人的援军来的也比较迅速,西兵团缺乏啃这块硬骨头的足够时间,只好主动撤出战斗。

之后为全面打乱蒋军在中原的防御体系,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展开,1947年9月底,华野西兵团奉命继续南下,越过陇海铁路挺进新区: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带。

文章图片15

实际上,陈粟野战军主力在豫皖苏的作战,持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一直到1948年初,陈粟才接到军委最新指示:要求粟裕率三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直接杀到敌人的后方去。粟裕当时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命令必须执行,于是选中第1、第4、第6纵队作为未来“东南野战军”的主体。

鉴于第4、第6纵队前期伤亡较大比较疲劳,陈粟建议将上述三个纵队从豫皖苏周围地区,调至黄河以北进行休整,然后再执行南渡长江的任务,中央复电同意,同时要求陈粟前往华北当面汇报情况和领受任务。

在这样的局面下,陈粟对华野西兵团再次进行了分拆使用,也就是华野的第三次分兵:

文章图片16

第1、第4、第6纵队北上濮阳整训,做渡江之准备;第3、第8纵队仍在陈士榘、唐亮的统一指挥下,西进与陈赓兵团会师,遂行洛阳战役;而华野10纵和中野11纵,则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护送大批物资和一批新兵,前往大别山对刘邓部队进行补充。其中陈唐兵团、华野10纵暂时划归刘邓首长指挥,因为按原计划,主持华野军事的粟裕是要下江南的,这才是指挥权出现分割和变化的主因。

于是华东野战军在这一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整体上一分为四:第1、第4、第6纵队集中整训,准备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临时命名为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以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兼任兵团司令员,特别注意“兼任”一词,华野司令部、特纵、广纵亦同时在濮阳休整。

文章图片17

第7、第9、第13纵队(后建),以及地方部队升格的渤海纵队,继续坚持在山东内线作战,临时命名为华东野战军第二兵团(不久改称山东兵团),以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考虑到粟裕即将南下,以及山东战场情况的特殊性,军委明令第二兵团暂归“华东局”指挥,因为华东局领导机关正随第二兵团行动。

第3、第8和完成任务北返的第10纵队,划归中野刘邓首长指挥,继续在中原地区作战,临时命名为华东野战军第三兵团,以陈士榘和唐亮分任司令员和政委。

第2纵队之前已奉命自山东南下,增援在苏北地区坚持的第11纵队和第12纵队,三个纵队共同组成野战兵团,亦临时命名为华东野战军第四兵团(后改称苏北兵团),以2纵司令员韦国清任司令员。

现在清楚了吧?华野第三次分兵,以及粟裕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员,都是在确定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的情况下,于1948年3月为适应新的形势,对野战军战斗序列进行的一次重组,是具有一定历史特殊性的。

文章图片18

五、华野开始集中。

后面的事情历史爱好者大多了解,在粟裕的当面力陈下,军委改变了组建“东南野战军”提前渡江的计划,决定华野主力仍然留驻中原,与中原野战军共同配合,尽量多的歼灭敌人,把蒋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这就是1948年4月的“城南庄会议”。

期间还决定陈毅调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关于这段历史,笔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专门的介绍,不再赘述。主席在送别粟裕时,还特别说明:“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以后华野主要由你来搞”,注意,说的是“华野”而非什么西兵团或者一兵团。

粟裕当场表态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于是陈毅保留华野职务,粟裕正式出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和代前委书记,成为华野的代理军事和政治主官。

文章图片19

既然不再先行渡江了,而是要在中原打大仗,于是有了5月间的豫东战役。在陈毅前往豫西跟刘邓汇合之后,粟裕率领华野的野司、特纵和广纵、以及之前刚刚组建的第一兵团,南渡黄河发起豫东战役,过河后中野11纵前来报到会师。

也就是说,粟裕这个“第一兵团司令员”的职务,仅仅是短期的临时兼职,一旦军委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同意粟裕在中原大量歼敌的意见,则华野逐渐开始集中已成定局。因为即将开始的中原逐鹿,都是大兵团会战,华野再分兵作战明显不合适了。

因此豫东战役打响前,粟裕即向军委申请,要求陈唐第三兵团“归建”,什么叫归还建制?当然就是原属华野的部队,指挥权重新交到粟裕代司令员手中。

文章图片20

得到军委批准后,粟裕指挥第1、第4、第6、第3、第8、第10和中野11纵,共七个主力纵队(另附特纵、广纵)打响了豫东战役。也就是说,华野第一和第三兵团,在1948年5月已经完成集中,从而在豫东战役中重创敌人,距离第三次分兵只有两个月时间。

豫东战役刚刚结束,1948年7月16日,主席在一天之内,连续给粟裕和许、谭发出四封电报,要求山东兵团乘敌人溃败之际,夺取济南机场并完成攻城准备,“争取十天内攻下济南”。

这就说明,粟裕代司令员作为彼时华野一号首长,同样是有权指导(不是指挥)山东兵团之作战的,只是指挥权尚未移交,第二兵团也未正式归建。

文章图片21

粟裕接电后经过认真思考,与陈士榘、唐亮、张震等首长联名复电军委:华野主力和山东兵团均已疲劳,即便许谭能够夺取机场,攻城也较为困难,华野主力亦不能胜利完成打援任务。因此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建议电随即得到批准。

至8月中旬,军委正式做出了“攻济打援”的战略决策,注意不再是“攻济阻援”,而是既要拿下济南,同时还要在野战中寻歼徐州来援之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华野全部集中作战已成为必需。

1948年8月12日,粟裕率野司根据军委的指示,动身前往山东曲阜,与山东兵团主要首长许世友、谭震林和王建安会合。这就意味着,在济南战役发起前,山东兵团(第三兵团)也已“归还建制”,将在粟裕和野司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济南战役。

文章图片22

六、华野全军集中。

1948年8月25日到29日,华野在曲阜召开了济南战前会议,会议由粟裕和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山东兵团政委是兼职)共同主持,而之前的第二、第三兵团首长们,自然是以部下的身份参会,说明华野曾经的第一、第二、第三兵团均已实现了集中。

会议期间,粟裕感觉整个战役的兵力略显不足,因此向西柏坡发出请示电,请求军委批准苏北兵团主力参加打援作战,军委复电同意韦国清率两个纵队(2纵、11纵)加一个独立旅北上,如此,华野在济南战役中,总计投入了十五个野战纵队32万兵力的强大力量。

这十五个纵队包括华野原有的十一个野战纵队(不含12纵)、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两广纵队和配属作战的中野11纵。期间山东兵团许司令员曾致电军委,对攻城和打援的兵力分配提出意见,军委在回电中再次明确:“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文章图片23

什么叫“全军指挥”?当然指华东野战军及配属部队的全部指挥权,这是在华野1947年“七月分兵”以后,全军首次集中作战,而粟裕代司令员也正式被授权,统一指挥华野全部力量,标志着华野分兵阶段的结束,以及全军指挥权的再次集中。

不过由于一年多的分兵作战,几个兵团长时间独立活动,在全军集中的初期,思想上还是有些混乱的,其实这在济南战役中就有所体现。为此,在济南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野战军根据军委的要求,于1948年10月5日至24日,仍旧在曲阜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的重点是传达中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及“加强纪律教育”,会上华东局饶书记做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性的问题,讲话内容很长,引用其中的几段,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文章图片24

“今天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地区上已经打成一片,过去的分裂是敌人造成的,是客观事实,要求独立坚持作战,而今天客观上打成一片,便要求统一集中,不管你是哪个部队哪个地区,都要统一于前委的领导”。

“中央责成我要在华野全军,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此次打济南,我们估计这次战役将是空前的,中央对各兵团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

”可是有些同志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中央责成华野前委要开这一次会议,展开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加强纪律性来保证胜利”!能不能看懂?不必再多说什么了。总之曲阜会议开得很成功,整顿了作风整顿了纪律,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实施,在思想上做好了准备。

1948年11月6日,粟裕代司令员率华野全军大举南下,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

文章图片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