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即将打响,陈毅却被调任中野,是被迫让位,还是妙手高招

 闲谈历史 2021-03-25


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正文

“由你统帅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30个旅回防江南。”

这是1948年1月27日,延安发给粟裕的一份电报。提出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过长江,挺进江南,吸引敌主力回防,以缓解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一带的压力。

4月,粟裕向延安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子养电”,认为华野主力过江,不仅难以起到迫敌回防的战略目的,自身也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建议华野3个纵队留在江北,打几个大仗。之后粟裕亲赴延安,在城南庄会议上作了具体的战略设想汇报。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会议的肯定,决定让粟裕指挥华野主力暂缓渡江,配合中原野战军在江北打几场歼灭战,这也是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粟裕立了军令状,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也是蓄势待发,一场大战势在必行。但恰恰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华野的司令员陈毅却被调往中原野战军任职,其华野职务不变,由粟裕代理司令员工作。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命令,在不少人看来,延安将陈毅的调离华野的目的,是为了让粟裕能够全权负责华野,放手去打大仗,陈毅是被迫“让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如果单纯是让粟裕更好负责华野军事,那陈毅更不应该被调任。“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是这两位好搭档的真实写照,一个素有威望,政工一把手,一个军事主官,指挥全军。陈毅留在华野压阵,更能够让粟裕免除后顾之忧,专心指挥。所以让位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让陈毅调往中野,其实是刘伯承提出来的。在他发给延安的电文中提到:中野领导力量薄弱,急需一位能够统筹全局的之人。同时华野和中野协同作战,亦需要统一指挥。建议让陈毅负责两个野战军的领导工作。

刘伯承深谋远虑,在战役开始之前,就想到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协调的问题,而最适合担任这个任务的,只有陈毅。一方面是华野司令员的身份,一方面和中野的刘、邓既是老乡,也是朋友,两边说话都有绝对的分量。

而从淮海战役的具体发展来看,让陈毅调任中野,确实是一招高棋。围攻黄维兵团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率领5个纵队支援中野。中野给华野让出一条主攻路线,由陈士渠统一指挥中野、华野突击兵团进攻双堆集。在战役结束后,华野更是将缴获黄维兵团的全部物资,都留给了装备损失严重的中野。

中野让主攻,华野让装备,两大野战军的勠力同心的背后,离不开陈毅这位中间人的功劳。在这场关乎整个解放战争命运的决战中,细节决定了成败。刘伯承那句“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名言,其实也反映出国军几个兵团各自为政的局面。黄百韬抱怨友军观望不前,坐视自己全军覆没,又何其可悲。

60万对80万,倒不如说是一个拳头,对决十根手指。而陈毅恰恰将拳头握紧的那股力量,他的作用,对战役最终的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