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不顾粟裕挽留,坚持调陈毅到中野履职,其中究竟有何考量?

 固镇邢斌 2023-06-01 发布于安徽

1948年1月27日,为了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党中央毛主席做出决定,以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南下,同时组成东南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而南下的三个纵队(即一、四、六纵)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并成立东南分局,粟裕任书记。

图片图|粟裕

毛主席的意图,粟裕当然心知肚明。

解放战争打到1948年,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为了改变不利态势,在中原地区囤积了重兵,为了打破敌人的战略部署,毛主席要求粟裕率领3个纵队南下江南,直接威胁国民党当局统治的腹心地带,吸引至少二十至三十个旅回援。

应该说这一决策,完全不亚于1947年6月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粟裕接到这封电报时,心里也很犹豫,就在不久之前(即1月22日),粟裕还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文,即著名的“子养电”——“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尽管当时中央尚未提出让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但粟裕已经意识到,当时中原地区刘邓大军、陈谢兵团以及华野三支力量,如果采取恰当的战略战术,完全有可能事先歼敌一路的想法,只要类似的歼灭仗再打两三个,就完全有可能扭转中原地区的形势。

不过,中央显然也有着很深远的考虑。

中央军委一开始考虑的是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即避免打大仗,1947年12月9日,中央还致电华野,要求华野在这一时期内不要打大仗。

与中央的决策显然不同,粟裕也是经过了四十多天的考虑,才给中央发了封“子养电”。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虽然高度重视,可在商讨之后,一开始并未采纳。

从“子养电”的角度来看,粟裕的考虑不可谓不合理,可他毕竟是一个战区的主要指挥者,有些时候难免无法兼顾。

1948年1月22日,从大别山地区转出来的刘伯承、邓小平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文,申明部队困难的情况:

“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如无友邻协助,至少将十一师(即整编11师)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

图片图|邓小平、刘伯承合影

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之前,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拥有十个野战纵队27万人,如果加上军区地方武装所属的15万人,则有42万人。

当时,野司上报中央,挺进大别山各个纵队兵力为野司直属队:6370人;第1纵队:32357人;第2纵队:31000人;第3纵队:26468人;第6纵队:26322人。南征野战军实有官兵122417人。

1948年2月24日,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以后,3月28日,野司再次上报各个纵队兵力:第1纵队:15363人;第2纵队:11627人;第3纵队:15384人;第6纵队:14280人。如果计算野司直属队的话,总计兵力大概在6万人。

短短半年时间,刘邓大军损失超过一半。

其实能够想象,以当时中野(1948年5月以后改称),实际上已经不足以负担经略中原的重担。

1月22日,刘邓给中央发报时,在大别山地区经营的已经相当困难,为此不得不向中央求援,希望中央能够想办法,调走敌一部分兵力,哪怕只有一个整编十一师,对于大军的生存也是极好的。

基于这个原因,毛主席决定按既定方针决策。

不过,粟裕显然是不能赞同。

图片

1月31日,粟裕又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文,重申了“子养电”的意义:

“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

要知道在当时,陈毅以及刘伯承、邓小平也都赞同中央的决定。

刘伯承、邓小平不仅赞同中央的决定,还主动致电中央,可以组织两个有力的支队,在粟裕率领部队南下后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

粟裕以特有的远见卓识和对历史负责人的态度,于4月18日第三次致电中央,仍然主张三个纵队暂不过江。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邀请粟裕到会议上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经过几天的辩论,粟裕终于说服了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

从后来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粟裕给出中央的建议,极大的影响了后来解放战争的走向,为全国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不过,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后,做了两手安排:

一、毛主席要求粟裕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万至十万人;

二、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去,任副司令员,并同时兼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

图片陈毅

调走陈毅,无疑也说明了毛主席对粟裕是很信任的,特别是粟裕的军事能力上的天赋。他想让粟裕更好的发挥在军事上的作用。

只不过在粟裕强烈要求下,毛主席才改变了原来的主意,陈毅调中原野战军不变,但同时兼任着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在华东战场上,向来就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1938年1月,新四军在中央指示下,决定派一个支队到江南去执行敌后侦查任务,毛主席当时要求新四军需派遣一有军事知识的人去,陈毅向项英推荐了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的粟裕。

一年以后,原一支队、二支队合并,两个支队的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

粟裕与陈毅搭班子合作的生涯极为愉快,以至于时隔多年后还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长期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对他十分尊敬和钦佩,在他领导下心情很舒畅。”

尽管两人之间也不可避免会有分歧,但总体而言配合很默契。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据郭化若(原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委)回忆:

”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

图片图|陈毅、粟裕合影

粟裕与陈毅虽然认识比较早,但期间曾几次分开过,较长时间相处也只有是抗战时期的1939年至1941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的1947年至豫东战役前。

两位亲密无间的老战友,整体合作的生涯加起来也只有两年半的时间。

更为关键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多时间里,陈老总与粟裕在一起的时间满打满算就只有12个月,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聚集在1947年1月到7月,也就是华东野战军成立初期时。

尽管毛主席在电文中曾名言,华东野战军军事指挥由粟裕决定,陈老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配合,但因为革命资历老,在华野绝大部分将领对他是服气的。

这也是粟裕之所以要强留陈毅在华野的原因。

到了1948年5月,陈毅出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后,华野就等于说是只挂名不管事了。

毛主席之所以要强行调陈毅到中野,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推动粟裕在战略上的建议,即三个野战军留在中原打大仗。并加强中原野战军的领导。

毛主席心里很清楚,中野的底子薄弱,大别山一战,中野被拖的很艰苦,兵员减半不说,就连许多重武器都丢失了,从大别山转出来以后,以中野的实力,很难在河南立足。

为了加强中原野战军在地方的工作,毛主席还调了邓子恢一块儿去。

应该说这一安排是起到突出效果的。

图片图|1948年5月,朱老总视察在濮阳休整的华野

1948年5月12日,朱老总视察在濮阳休整的华野,并对粟裕提出目标,要求华野采用“吊大鱼”的办法,来抓住敌人类似于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相当于兵团建制)。

在中央看来,当时也只有粟裕率领的华野能承担这项任务。

不过,粟裕并没有轻敌,而是一前一后准备了两套作战方案。

一、与敌在鲁西南决战,直接吃掉邱清泉兵团主力;

二、先打开封,围点打援。

粟裕捡了第一套方案上报,却在悄悄准备第二套方案。

结果整个豫东战役中,粟裕先是出其不意攻打开封,趁敌人援兵未到之际,夺取了开封,然后又把空城扔给了邱清泉,趁隙打掉了区寿年兵团,如果不是黄百韬兵团趁势杀出,豫东战役还会有更大的战果。

连华野指战员也不能不服气:

“502从来都不打别人想他打的那个敌人。”

粟裕也笑称:

“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兵家所贵也,连我们自己的同志都想不到,敌人就更想不到了。”

整个战役中,中野实际上起了配合作用。

图片图|豫东战役经过要图

虽然当时两大野战军并未形成统一的指挥,但中野一直在沿途阻击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对开封的增援。

豫东战役虽然大获全胜,两大野战军首次配合也算相得益彰,不过也很明显,中野不习惯华野的打法。

一方面,作为指挥的刘伯承作为百战名将,习惯谋定而后动,不喜欢游走在危险的边缘作战;另外一方面,中野的实力也很差,阻击敌军两个兵团,稍显吃力了一些。

因此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时,刘邓便因“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向中央建议过,就连毛主席当时也认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条件还不成熟,要求两军分开时,每次作战以歼敌一个整编师为限,而两军配合作战时,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

后来是在粟裕强烈建议下,才举行了豫东战役第二阶段。

尽管最后因黄百韬兵团出现,华野损失稍大了一些,但却取得了歼敌9万余人的战机。

这件事情也让毛主席意识到,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时机已经到了。

无论是豫东战役,亦或是后来的济南战役,两大野战军虽然相互配合,但实际上仍然是各打各的,没能够进行深层次的配合。

因此,想要让两大野战军合拍,陈毅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期间,粟裕便建议中央举行淮海战役。

图片

当然,粟裕一开始所提议的淮海战役,实质上规模远比后来的要小,尽管粟裕一开始准备后勤上,是参照双方百万人以上规模来准备,可这个数字本身是有很大盈余的。

因此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计划中,粟裕并没有考虑中野的作用。

1948年10月23日,粟裕发布《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局势已经有了变化。

首先是中野动作了。

两天前,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发起郑州战役,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战中野仍然是在贯彻中央指示,即两军分开时以歼敌一个整编师为限。因为守郑州的是国民党军第40军军部及其第106师(欠1个团)和第99军第268师等部。

到10月23日,中野全歼了国民党军郑州守敌1.1万人,俘虏9500人。

有意思的是,中野发起郑州战役之前,郑州的国民党军就已经意识到守不住,开始逃跑了,所以预想中的攻坚战后来演变成追击战。中野一路高歌猛进,在开封的守敌国民党军第四绥靖区弃城而逃,于10月24日打进了开封。

在淮海战役开始前,中野直接到了距离徐州不远的萧县。

淮海战役当时尚未按照预定计划展开,粟裕便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两大野战军配合的情况,战役的规模要比原来预计的更大。

图片

1948年10月31日,粟裕致电中央: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次日复电:

“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11月2日,邓小平致电中央:

“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中央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粟裕心里很清楚,在徐州与敌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1月16日,淮海战役开始10天后,中央下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同一天,中野大军攻占宿县,截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撤退的通道。

中野攻占宿县以后,蒋介石下令原隶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在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配合下,企图重占宿县。

也正如刘伯承所说的那句话——“瘦狗敢屙硬屎”。

在华野抽不开身的情况下,中野只有独立面对强敌。好在当时刘汝明、李延年担心被我军包围,与黄维兵团配合并不密切,因此给了中野机会,等黄维发现快被我军合围,准备转移时已经来不及。

图片图|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合影(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野7个纵队围在双堆集。

尽管中野在淮海战役前,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人,但打黄维兵团,仍然要吃力许多。

刘邓一开始估计,3天内能拿下黄维兵团,但没想到,黄维兵团较黄百韬兵团更加精锐,仗打了五天,一点进展也没有。

不得已之下,中野只能去请求华野协助。

值得一提的是,中野之前宿县一战中,缺乏攻坚重武器,当时是陈毅亲自打电话给粟裕,老首长的面子不能不给,粟裕下令调了一批重炮和弹药给中野,这才拿下了宿县。

打黄维兵团,显然也要华野帮忙,但这次就不是调一批武器过来了,而是要华野抽调部队过来。

要知道当时粟裕在运用兵力上,几乎已经到了极致。打黄百韬兵团,华野伤亡了大概4万人,紧跟着还要去追击从徐州逃出来的杜聿明,还要牵制刘汝明、李延年兵团。

如今我们开上帝视角,自然能够知道,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是不大可能卖力的,毕竟两人的兵团整体建制就残缺不全,更别提再北上增援。

可粟裕在当时绝对不敢这么想。

因为过于紧张,粟裕七天七夜没睡着觉,整个人都头痛欲裂。

图片图|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以及双堆集围歼战要图

关键时候还是陈毅亲自出面给粟裕打电话,希望他能派兵增援中野打黄维兵团。粟裕考虑再三,决定答应下来:

“立即使用华野之7纵、13纵(预备队)加入进攻,其战法仍采用碾庄经验。”

有意思的是,就在华野部队投入对黄维兵团作战后,就连敌人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儿,因为对面不仅仅是换了军装,就连武器也都变了,黄维兵团自诩是美械装备,兵强马壮,可在华野面前也不能占一点优势。

不仅如此,粟裕察觉到南线阻援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抽调了大部分兵力,力图先歼灭黄维兵团,华野抽调了以参谋长陈士榘率领的3纵、鲁中南纵队、特种兵纵队增援,使得我军围歼黄维兵团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从火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

值得一提的是,陈士榘率军离开之前,粟裕曾嘱咐了一句:

“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原野战军。”

图片图|毛主席

粟裕的高风亮节毋庸置疑,但如无陈毅居中协调,恐怕战事没有那么容易。

显然毛主席后来也意识到陈毅留在中野的好处,毕竟淮海战役以后,紧跟着就是渡江战役,两大野战军打了个配合,淮海战役总前委直接改称渡江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