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潮《江行日纪二十四首》注解

 新用户8775KUoQ 2022-04-14

张潮,徽州歙县人,出生于顺治七年(1650),父亲张习孔进士出身,担任过山东督学,张潮自小家庭优裕,家学渊源,然而科场不顺,最终只是贡生。康熙十年(1671),他来到了扬州,一边经营盐业,一边做起写书、编辑和出版的终生事业。所著之书以《幽梦影》最为后世称誉,所编之书《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流传至今。

康熙三十二年(1693),早春二月,张潮自扬州家中出发,到铜陵去祭扫高祖张显达之墓,租船沿长江溯流而上,祀毕又顺江而下,共用二十余天时间,来回行程五百多公里,路过了江苏、安徽的十多处沿江市镇,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记程诗,对沿途的江上风光进行了纪实性的吟咏和呕歌。

   十一日发真州

音惊客梦,春水放船初。让道困飞輓,低头艰展舒。诗缘风雨得,愁借笑谈除。幸有一壶酒,堪浇行秘书

注:

①真州:

即仪征,县级市,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征)”地名。真州与扬州有仪扬运河相通,相距25公里,濒临长江,清代是南北漕运要道和两淮盐鹾的转运之地。

②挐:

通“桡”,音ráo(饶),船桨。《庄子·渔夫》:“方将杖挐而引其船。”释文:“挐,……司马(彪)云:'桡也,音饶。’”(《辞源》

③飞輓:

即“飞刍輓粟”,指迅速运送粮草。《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飞刍輓粟。”颜师古注:“运载刍稿令其疾至,故曰飞刍也,輓谓引车船也。”(《辞海》)。本诗意指漕运官船。

④行秘书:

比喻博闻强记的人。唐刘肃《大唐新语·八·聪敏》:“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书以从。太宗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辞源》)。本诗应理解为读书人自谓。

十二日胶舟不得行下舂始发泊二道口

怪风号不止,疑在树中间。坐待晚潮上,空余春昼闲。煮来醇酒热,买得小鱼还。洲嘴遥相望,芦芽点点斑。

注:

①下舂:舂,音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下舂,指太阳刚落山的时候。

②二道口:

在仪扬运河上,离长江口不远,具体位置待考。清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有诗可参。《二道口舟次夜起》:

“ 覆浦轻云薄似纱,暗潮汩汩荡舟斜。 舟虽暂系仍为客,梦为无聊懒到家。 五夜惊风眠岸荻,一滩明月走江沙。 微躯总被无田累,来往烟波阅岁华。”

十三日发二道口泊大胜关

白日才过午,停舟不肯前。为嫌矶嘴密,顿使客愁生。破甕沽村酿,残笺纪旅程。虽同鱼艇住,难觅小鲜烹。

注:

①大胜关:

旧为大城港,在南京市西南雨花区的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后来重新整治了秦淮新河,大胜关位于秦淮新河与长江的交会处,被秦淮新河水道分为南北两部分,今都叫大胜关,距古石头城约十五公里。

夕阳相映发,景色最晶莹。水与天争丽,波从月学明。榜人提酒吸,渔父荷罾行。忽睹家乡客,船头一笑轻(庄其章舟来同泊)。

注:

①罾:zēng ,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十四日泊太洋河

春社舟中过,晴江值好风。清斋难宰肉,上顿匪医聋。共话伤心事,同为忆旧翁。新坟传预扫,谁问杀和丰

注:

太洋河:

马鞍山西的长江上有个江心洲,洲上有一条夹江叫太洋河,现名为太阳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855年2月4日)所立“太阳河码头渡船规条碑”(现藏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即为“太阳河”之名,未知何时易名,或本名即此,为张潮所误写。

②春社:

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自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③上顿匪医聋:

“上顿”一词典出《世说新语》,“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南朝梁刘孝标注曰:' 忱(按:王忱,字佛大)嗜酒,醉辄经日,自号上顿。’世喭(按:同谚)以大饮为上顿,起自忱也。” “上顿”即大饮、豪饮也。

春社日,祀神祈丰,有饮中和酒、宜春酒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之曰“治聋酒”。《全唐诗》六九0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持得醉人归。”宋人有诗:“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第三厅。”由此可见,社日唐即有饮酒习惯,宋即有社酒治聋之说。

④新坟传预扫:

在民间有“新坟不过社”之说,意思是说给当年下葬的,或下葬不满三年的逝者上坟要在春社日之前。为何?传说阎罗王对所有新鬼都有“优待”,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 “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免神鬼“争食”,所以祭拜过世不久的先人,就应当在“春社”之前进行“预扫”。

⑤杀和丰:即丰杀,丰收与减收。本诗应是偏义词,义偏在“丰”。

沙岸平于掌,波涛昼夜嚣。戍傍孤,柳际一帘飘。牧倦牛能负,农归犬解招。晚烟初起处,哑哑橹声摇。

注:

①堠:hòu(后),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江心联艇住,不与岸相通。问俗天方客,稽程梓里翁。戍楼斜欲卧,沙碛软将融。借径芦船上,泠然一御风(时有天方国人同泊,是日可进舟,为同泊人所阻)。

注:

天方:

天方国,原指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后泛指阿拉伯国家。天方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简易经》里,说在只有水没地的那个时候,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南方,与天同语,亦说天方。

②稽程:

 稽,音jī (鸡),停留,例:稽留,稽延。稽程:延误行程,延误期限。

泠然一御风:

泠然:音 líng rán ,轻妙貌,寒凉貌,清凉貌。御风:音yù fēng ,意为乘风飞行,借指仙家。语出《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例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也为三峡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五日泊西梁山

几回江上过,今始陟天门。波涌山如斗,风号日欲昏。崖头剜药臼,石罅走枫根。惜未携杯酒,空留墨一痕。

注:

①西梁山:

西梁山又名梁山,位于当涂县城西南长江的西岸,其东岸有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两山色如横黛,宛似蛾眉,又名蛾眉山。两山耸于江畔,若二虎雄踞,又称二虎山。自古以来,历为兵家攻守要地。李白诗《望天门山》所咏之山。

②罅:音xià,缝隙,裂缝。例:云罅,石罅,罅缝,罅隙。

王公祠宇好,壁上尽新诗。偶学邯郸步,闲投甲胄司。句中非博饮,意外得相知。自笑真奇绝,痴狂乃若斯。

注:

①偶学邯郸步: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倒把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典出:《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②博饮:即饮博,是指饮酒博戏。在此为偏义词,偏义在博。

十六日阻风西梁山竟日未行

枕上听澎湃,依然阻烈风。难为破浪客,勉学信天翁。目有山堪赏,家无梦可通。春晴苟如此,不若雨濛濛。

注:

①信天翁:鸟,体长可达1米以上,是飞行鸟类中体形最大的,善于飞行,趾间有蹼,能游泳。生活在海边,捕食鱼类。

十七日抵鸠兹宿硃店

不到鸠兹市,依稀十载余。燕巢泥未减,蜣国秽多淤。感慨人前避,凄惶梦里储。若非关吏阨,何事费踌躇

注:

①鸠兹:音jiū zī,即芜湖的旧名,古时芜湖地势低洼,是遍生“芜藻”的浅水湖,盛产鱼类,湖畔鸠鸟繁多,林草丛生,故名“鸠兹”。 故址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襄公三年》:“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

②蜣国秽多淤:

鸠兹,是青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处,靠江边一带是由于江沙淤积,而形成陆地,比较低洼,那时还没有成为主要的街市,更没有如今的防洪墙,时常为江水所淹,小巷蜿蜒曲折,道路泥泞起伏。张潮写其所见,不加粉饰,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真实。

③何事费踌躇:

鸠兹乃安徽长江上的商业重镇,张潮家在此曾开过“大川盐店”,(见《尺牍友声集》殷日戒康熙二十七年信札),殷日戒写信时说该盐店已经息业,不知后来是否再开过。张潮是一位在商不言商,且耻于言商的雅人,所留存信札,几乎不谈俗务。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猜测,他不愿交接人,凄惶储于梦,是因为关吏的阻塞,可能与他家的盐务有关。

十九日发鸠兹泊鲁港观神会

依旧遭风阻,停舟鲁港滨。计程刚十里,间日恰周旬。村社祈年闹,春帘买酒频。封姨真好事,到处滞行人。

注:

①鲁港:

原鲁港集镇地处长江与漳河交汇处的洲滩上,距芜湖五公里,是芜湖的南大门,又是通往繁昌、南陵的关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许多战争遗迹: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来鲁港督师,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在鲁港展开战斗,曾国藩带领湘军在此与太平军鏊战。清代鲁港设有游击营公署、兵房、三官殿炮台、河口镇炮台以及对江的上墩、下墩,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江防体系,渡口关津有挺矛持盾的兵勇日夜把守巡逻。

明朝以后,鲁港发展成为芜湖县的首镇,商业很发达,有很多砻坊,粮米商贩云集,江西、湖南下来的木排,苏北仪征等地上来的盐船都在这里停泊。盐商木客,均极富有,他们在船排上演戏宴游,一闹就是几个月,鲁港藉此而繁荣。在清朝时,有“小小芜湖城,大大鲁港镇”之谚。

由于江流直冲对江的无为大堤,鲁港这边回水很大,泥沙逐渐淤积,船只不能靠岸,古镇逐渐衰败,并完全消失,现鲁港镇为移址新建。

②封姨:音fēng yí ,亦作“封夷”古时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二十日薄暮过板子矶夜抵荻港

江心一拳石,仿佛似金山。薄暮未能上,芒鞋空自闲。僧吹烟出树,渔饮酒烘颜。遥望灯光处,知为荻港湾。

注:

①板子矶:

板子矶位于繁昌县荻港镇北边,明万历三十年(1612)繁昌知县邓一儒因矶滨鹊江,故改名鹊起矶,矶上有鹊起庵、古塔,塔有四门,六面三额,一题“砥柱大观”,一题“天峰耸秀”,一题“学海回澜”。塔早圯,今仅存二级,在庵的东南,是黄公阁,阁高二层。

②荻港:

荻港镇位于芜湖铜陵之间,相距各45公里,因江边荻芦丛生、天然港湾而得名。荻港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一向人烟辐辏,商埠繁荣,为长江中下游重镇。又为名胜之区,留下众多诗文和百数战例,尤其是渡江战役的最早登陆处,而成为革命胜迹,永载史册。

二十一日到长湾潭

荒洲路不记,小港楫难通。所幸先灵墓,巍然老树丛。逢人询姓字,问俗辨污隆。叹惜江边宅,消归一炬中。

注:

①长湾潭:地名,张潮先灵墓所在地。在今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上丰行政村“张家湾”自然村。

②先灵墓

张潮高祖张显达之墓。

根据《张氏族谱》载:张显达的父亲张廷树,以耕起家,致有累金。有三子,显达公为季子,家产为长兄所破,家道败落。高祖显达公往铜陵张弯潭行贾为生,卜居此地,嘉靖七年(1528)卒,葬铜陵仁礼圩北。曾祖父张顺,字孝德,号石桥。嘉靖四年(1525)十二月生,三岁丧父,六岁丧母。后客游泾川,贾米盐零星之物,饶有家产,万历三十五(1607)十二月卒。祖父张正茂,字松如,号元晨。万历四年(1576)十月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葬石常村辛向。

③污隆:

亦作“隆污”,原指地形的高低,引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兴替《晋书·后妃传序》:“晋承其末,与世污隆。”(《辞海》)

二十二日祀祖毕过陈于黄陈抟万下午抵荻港游凤凰山

十年重展墓,肃拜问如何。树较当年盛,藤看此地多。远山难辨色,春水恰成波。柳畔朱幡映,村竞一过

注:

①展墓:省视坟墓。《礼·檀弓下》:“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辞源》)

②氓:音méng ,古代称百姓。

东道争留客,其如归思浓。醉心征竹叶,放脚快萍踪。感极偏疑怨,愁来却似慵。所嗟行笈俭,大匠叹徒逢

注:

①征竹叶:竹叶,即竹叶青,酒名,山西产名酒。征:证明、证验之义。例:唐韩愈《贺庆云表》:“既征于古,又验于今。”引申为:品鉴,品尝。  

②大匠:

指手艺高超的木工。《老子》七十四章:“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后因泛称专家、学者和技艺高超的人为大匠。(《辞源》)

结合末四句诗,可能暗含有丢失一次商业合作机会的意思。

山巅饶怪石,云是凤凰山。径自寺中入,江从廛外环。嶙峋多侧势,幽峭半枯颜。记得唐时句,茨菇别水湾

注:

①凤凰山:

位于铜陵东三十公里,主景滴水崖,又名泼珠崖,明嘉靖《铜陵县志》记载:“滴水崖,在县东南六十里横山岭坞,悬崖峭壁,宛如画图。有泉流其侧,如泻银河。”

滴水崖,系溶岩断层所致,长约300多米,高约30多米,崖顶为20余亩的平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一泓清泉自西缓缓流淌而至崖顶右侧,绕过一株苍鳞老干的古松,然后从30多米高处直泻而下,落入崖底,铿锵有声;水花溅处,细雨霏霏,如雾似烟,缥缈在静寂的山涧,宛若一条随风摆动的轻纱;在阳光照耀下,水气朦朦,又如一幅幅若隐若现的彩虹。置身崖下,雨丝飘处,给人一份沁人心脾的清凉而爽快的感觉。

②廛:

读音chán (缠),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例:廛里,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市廛,(集市),尘廛。

③茨菇别水湾:

茨菰:音cí gu, 也称慈姑,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茎可食用。

茨菇别水湾:典出唐代同名诗人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全唐诗》卷一百十四)

二十三日阻风竟日不得行

忽然天欲雨,幻作业风吹。若谓尽无意,如何多所违。去惊松北向,来讶柳南依。太息江边市,河豚空自肥。

注:

①业风:佛教语,是指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或指恶业所感之猛风。此诗应为后义。

二十四日霰下午发荻港泊教化渡

打蓬声淅沥,春霰饯清明。迸入波纹碎,飞来客梦惊。雨珠难化粟,作雪或占晴。遥计桃花坞,飘零已落英。

注:

①教化渡:

原属繁昌县,位于夹江三山河上游的出江口处,南距荻港二十公里,因夹江口有渡口,故名教化渡。明清时期,朝廷将官渡兼作军渡、汛渡,布兵防,汛防,派兵专司,报讯。

教化渡现今为芜湖经济开发区用地,已经归在铸管厂区内,地图目前尚留地名,在夏湖村“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东,相距1公里,从江口沿小河向东,正对巢黄高速处。

①霰:音xiàn,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雨珠难化粟:

典出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於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天雨粟,意思是表示决无可能之词。

桃花坞:清代扬州瘦西湖中的一处景点,现为徐园所在地。

二十五日泊鲁港

旅愁无计遣,援笔草新词。兄倡弟能和,酒倾歌已随。自甘邻艇笑,一任朔风欺。遥指乡傩处,刘郞前渡迷

注:

①傩:

音nuó(挪),是上古人们信仰的能驱除瘟疫的神。跳傩,是一种原始的巫舞,傩神的扮演者,都头戴面具,表情夸张狰狞,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疫打鬼之状。傩舞发展到后来有了情节与唱词,便称为傩戏,是戏剧的活化石。

③刘郞前渡迷:

典出唐刘禹锡诗《再游玄都观》诗。唐朝诗人刘禹锡因“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而被贬播州。十四年后被调回京城作《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汉语成语,意思是去了又来的人。

二十六日抵鸠兹小步吉祥寺

古寺何年废,闲游忽惘然。盖头惊敝席,支壁赖残砖。庑剩磨刀市,僧资卖酒钱。招提谁篆额,高揭淡红笺。

注:

①吉祥寺:

始建于晋永和二年(346),在鹤儿山的东麓,历经兴废,代有增修。吉祥寺很有名,苏东坡、黄庭坚都来过,题诗留字,刻石嵌于寺壁。苏东坡于北宋元佑年间,年近甲子,被贬官南海,舟过芜湖,漫步鹤儿山,重游吉祥寺,饮酒解愁,摘花插鬓,自得其乐,写了《鹤儿山》诗:“老人簪花不害羞,花应惜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后来画家萧云从尺木取其诗意及鹤儿山景色,画了一幅《坡仙吉祥寺赏花图》,作为《太平山水图》四十二景之一,苏诗萧画,相得益彰,收入《芥子园画谱》。吉祥寺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未再重建,寺已不存,今仅存吉祥寺街道之名。

②招提:

梵语拓斗提奢,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作招提。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招提僧房。北魏太武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辞源》)               

③高揭:

音意思是高高张贴。出处,明陈所闻《玉包肚·送张颖初北试》曲之一:“黄金台上,相逢知己笑相投,高揭文章五凤楼。”

二十七日大风泊裕溪口

移舟刚到港,顷刻暴风生。枕畔忧天坠,灯前爱雪萦。浪从蓬上过,履任水中橫。所幸饶春蚁,何妨一笑轻。

注:

①裕溪口:

古称“濡须口”,裕溪河的出江口,裕溪河古称“濡须水”、“濡须河”,是巢湖通江的河道。《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四征东吴,在濡须口两次大捷。裕溪口,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是一个小渔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两淮煤运铁路开通,是我国内河最早、迄今为止最大的机械化煤码头。

二十八日小晴泊江宁镇

不得春风力,微晴勉放船。波流帆影下,烟逐浪花边。望处真难到,愁时只自怜。雁声何地响,羡尔独翩翩。

注:

①江宁镇:

西晋太康年间(281),“晋帝初通江南,以外江无事,宁静于此”,始名“江宁”,并为县治。江宁古镇,位于南京市西南十五公里处的江边,是江宁河的出江口,隔江对岸乌江,乃西楚霸王自刎之地,江宁便成为项羽“死不肯过”之“江东”。南京市有12古镇,江宁名列其首。

二十九日顺风午抵真州次早到扬

天亦知人愁,憣然改顺风。客愁如此失,吾道未全穷。船破帆难满,粮悭灶不红。兼程如缩地,白日尚当空。

注:

①缩地:又称缩地法、缩地术,是道教仙术之一,据称运用此术可以化远为近,实现远距离的瞬间移动。最早见於代 葛洪 《神仙传·五·壶公》:“ 费长房 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唐白居易《长庆集·五·效陶潜体诗》之七:“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辞源》)

关于本诗的几处考析:

一,《江行日纪》的写作时间: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自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张潮康熙十年(1671)始乔居扬州。本诗被聂先选编入《百名家诗选》,该书成书时间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前后(据潘承玉考证)。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张潮堕入“坑阱”,成了“三在道人”,此后不复再有“江行”之举。综上,《江行日纪》写作时间在康熙十年(1671)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间。经查检清代历书,从康熙十年(1671)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符合“二月十四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的年份只有两个:一是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一是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康熙十三年甲寅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南方发生了三潘之乱,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造反,一直打到徽州的最北边绩溪县(参见《由<正堂火签>看耿精忠入徽州》),张潮此年作《甲寅感兴》六首,内有“故乡有路多烽燧”、“兵气萧萧入大江”等语,还说过“甲寅之变,书皆不存”,正因为家乡遭兵火之灾,加上母亲的去世,张潮于次年便把父亲接来扬州。康熙十三年,张潮二十五岁,科举受阻,梦想未断,年轻气盛,牢骚满腹,所作《甲寅感兴》诗,语多梗介,绝不似《江行日纪》这般用语平和,所以我们排除康熙十三年。

康熙三十二年(1693),张潮四十四岁,事业顺利,心态良好,从本年与友人的通信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计划安排了第二年春天回歙县老家祭祀,先祭高祖,来年再祭曾祖、祖父,也是符合常理的。再者,现有资料中虽然没有见到前往铜陵祭祀的年份记载,但此次出行,也不与任何当年文字相抵触。所以,我们推定他的《江行日纪》作于本年。

二,长湾潭

张潮这次江行的目的地是“长湾潭”,先祖坟墓所在,不过它是一个小地名。根据张潮的行程,到铜陵这地方就结束了,于是我们把目标锁定铜陵。诗中出现的“荒洲”、“小港楫难通”、“江边宅”这样几个词语,我们综合分析,所在地应当在江边,且有小港相连,但行船困难,最重要的词是“荒洲”,“荒洲”就是江心洲,在长江水中的荒岛。铜陵这地方,江中的“荒洲”不少,“荒洲”连片,荒洲与荒洲之间是被一些小汊江分隔,但也或有路桥相通。

再一方面根据张习孔父子于康熙十六年(1659)修成的《新安张氏绪修宗谱》所载,张潮的高祖张显达“行贾于铜陵之张弯潭”,而戴廷杰先生论文中写成了“张家潭”,张潮的诗中又写成了“长湾潭”,这三个地名读音相近,也许从口语到记录文字的误差,我们认为这三个名称,实际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多方面查找终于让我们发现了一条线索,在《安徽通志卷八十一·武备志·江防》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铜陵与无为州相对,唐扬行密自无为州渡江驻兵铜官即铜陵也。铜陵之东荷叶套、丁家洲、老鹳嘴、张湾潭皆夹江也。凡三县列汛,三十有七,过此入太平府界。”

以上文字中“夹江”二字最为有用,意指长江之中沙洲之间的汊江。打开铜陵地图,按图查找,因为是“江防”志,所以几个地名顺着弯曲的长江和夹江,自上而下,鱼贯而列,鲜明在目。

经比对,“丁家洲”一地,史上最为有名,丁家洲之战是元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于丁家洲(今铜陵北)击败宋军水陆阻击,瓦解宋军主力的战斗,自此宋朝迅速走向了灭亡。“丁家洲”后也写作了“汀家洲”,其上游的“荷叶洲”,如今已经雅化成“和悦洲”,下游的“老鹳嘴”也雅化成“老观嘴”,在“老观嘴”下游、夹江临近出江口的东岸,有个村庄“张家湾”。这个“张家湾”是不是就一定是《江防志》上的“张湾潭”呢,再进一步说,是不是就是张潮诗中所说的“长湾潭”呢?目前我们推测应当是的。该村庄,现属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上丰行政村。

 三,教化渡旧址

教化渡的信息濒于消失,并且单独讲教化渡还没有参照物,现在是经济开发区,今昔面目全非。

教化渡处于鲁港与荻港的中间,各离20公里左右,长江南岸的一条汊江与长江的交会处。

这条小江,又叫夹江,属长江南汊,蜿蜒于保定圩南部,亦为大龙窝西水道,自油坊嘴(古为营防嘴)至三叉河,长14公里,宽15至20米,深4至8米,水位升降原与长江一致,自设置上江坝、焦湾闸、螃蟹矶大闸后水位可控。其支流横山河和谷河,曾为长江主航道,现为内河。

小江两岸,自西向东曾设古渡五道,依次为官厅渡(上夹口、营防咀),教化渡(别名叫花渡)、焦湾渡、洋夹沙渡和三山渡,均为官渡。焦湾渡口是保定焦湾、三山孙滩、高安裕民三地河口,原是保定通往横山的必经渡口,所以有“古渡口新桥横”之说,早在明洪武三年前就设有焦家湾渡口了。教化渡是保定徐湾(永宁圩)到高安的必经渡口,明洪武年间设教化渡汛,派官兵司之。

明清时期,朝廷还将官渡兼作军渡、汛渡、布兵防,汛防,派兵专司。于武备之外,尚设烽燧及烟墩夫报水讯、兵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洲汊汛(上夹口官厅渡,即锦卫洲头)设营房3间,巡兵2名;洋夹沙汛设营房3间,巡兵3名;教化渡汛设长房1座,守兵2名;三山汛司明设营房3间,巡兵4名,额设弓兵30名,清道光六年存留弓兵6名,烟墩夫6名:嘉庆十九年于营防立码头,添设窝蓬一座,冬令季节又添一座。

这段文字不但讲清了教化渡的位置,同时还包涵了不少明清时期的江防信息。

教化渡原属繁昌县,后划归三山区,再划归弋江区,现在经济开发区的铸管厂区,如果不是因为地图上还保留了一个点,已经是无法找到,好在夏湖村的“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的纪念碑,离教化渡仅1公里,从江口沿小河走,正对巢黄高速,这是一处新的参照物。

                                     

                                           陈亦书

                                       2022年4月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