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耗费重金,从匈奴左贤王手中换回来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已经被左贤王掳去了12年之久,并生下2个儿子。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因避司马昭之讳,被后人改为蔡文姬,是东汉大儒蔡邕之女,也是三国中最具有悲情色彩的才女、大美女。 蔡琰9岁的时候,蔡邕夜间抚琴,突然之间,断了一根琴弦,在旁边听得入神的蔡琰随口说了一句: “是第二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琰一副非常肯定的样子,却并不信她是凭声音听出来的,就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 小蔡琰当即就不高兴了 ,说自己就是靠声音听出来的,蔡邕于是为了考考她,故意弄断一根琴弦,问道:“这次断的是第几根?” 蔡琰想都没想,说道:“这是第四根”,这就是《三字经》中“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 不知为何,历史上的才女往往命途多舛,虽然才华横溢,可是一生都充满了悲情色彩,李清照如是,上官婉儿如是,蔡琰亦如是!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蔡文姬长大之后就被许配给了河东卫家的卫仲道,别看这个卫仲道也好、卫家也好,在三国时期并不出名,可是说出他的家族,可谓是人尽皆知 。 汉武帝时期,卫子夫被平阳公主送给汉武帝,一夜就坏了龙种,从此之后造就了一个顶级世族,那就是大将军卫青、皇后卫子夫出身的河东卫家。 历经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案,又经历西汉、东汉的政权交替,虽然到东汉末年,卫家已经不复汉武帝时期的辉煌,然而经过多年沉淀,却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世族。 蔡邕身为名士,名冠海内,与卫家结亲,可谓是珠联璧合,门当户对,要是没有其他变故,才女蔡琰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瑕。 令人遗憾的是,蔡琰的第一任丈夫卫仲道,却是一个病秧子,与蔡琰结婚没多久,就病死了,年轻貌美的蔡琰早早成为了寡妇。 卫仲道死后,蔡琰没有子嗣,在卫家无立足之地,无奈之下只好回到了娘家,幸好大儒蔡邕并非后世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非要女儿在夫家守节。 192年,董卓被诛,司徒王允开始掌控朝政,王允也是个志大才疏之人,屁股还没坐稳,就开始清除异己,而蔡邕因为受董卓礼遇,也被王允打入大牢,准备治罪,最终蔡邕死于牢中。 蔡琰失去蔡邕的庇护,身在乱世,犹如浮萍。 195年,掌控朝廷的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矛盾激化,开始内讧,而京城之外被诸侯分割,天下已经形成诸侯割据的形势。 南匈奴见中原大乱,有心分一杯羹,于是沿黄河而下,占据了黄河流域诸多郡县,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蔡琰此时正好在匈奴所横行的地带,出身世家的大家闺秀,长得又年轻貌美,自认是被劫掠的对象,直接被献给了匈奴左贤王。 207年,曹操彻底平定了冀州、青州、并州,鉴于袁尚、袁熙投奔于乌桓,为了彻底解决乌桓入塞为患的问题,开始远征乌桓,张辽于白狼山之战斩杀乌桓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纵横北方多年的乌桓自此散落。 这时候,曹操得知,蔡琰在匈奴左贤王手中,意气风发的曹操就决定赎回蔡琰。 当年曹操曾经向蔡邕讨教过文学、书法,得知蔡邕无后一直引以为憾,现在突然听到蔡邕之女的消息,就起了心思将其赎回。 曹操从南匈奴那里赎回蔡琰有没有困难? 我觉得是问题不大的: 1.此时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大有平定中原的气象,异族也不得不给他面子。 2.自202年起,南匈奴其实已经归附于曹操,也许无法干涉匈奴内部,但是在名义上,南匈奴是曹操的部署之一。 3.蔡琰并非左贤王的正妻,又不是阏氏,匈奴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俘虏而驳了曹操的面子。 4.蔡琰在匈奴已经过了12年,此时的蔡琰已经算得上“年老色衰”,与曹操给的大量黄金相比,匈奴并不亏。 最终,曹操付出了大量金璧,派使者将蔡琰赎了回来,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嫁给了董祀。 董祀在曹操麾下并不有名,只是一个屯田都尉,老实说,这样的身份其实对蔡琰更加有利,毕竟蔡琰的经历,对她自己而言确实悲惨,也可以说是屈辱,如果安排一个身份太高的人,生活必然多有不谐。 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前来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就进来了,言辞悲切,令人无不心生悲悯,曹操也被其感动,赦免了董祀,并赠予蔡琰头巾、鞋袜。 如果仅仅如此,蔡琰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悲剧女子,难以被后人所牢记。 她的名声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主要还是在于才华,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本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蔡琰当即凭借自己的记忆,写下了四百余篇古籍,其中大部分都因为战乱而失散,蔡琰却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 更是在归汉之后,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创作了两首《悲愤诗》以及《胡笳十八拍》,影响深远。 文姬才欲压文君, 《悲愤》长篇洵大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