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女,大家(gū),太后闺蜜

 安意若兮 2022-04-14

公元117年,享年七十余岁的班昭去世,邓太后穿素服为其哀悼,并派使者监办其丧事。一国之太后,因班昭之死,着素服,并过问其丧礼,足见对其尊重与重视。

是什么,让位高权重的太后如此敬重?

班昭谓谁?班昭,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

身出史学之家,却半生守寡

细数汉朝时期名垂青史的人物,不能忽略班彪、班超、班固与班昭的名字,就像盘点北宋杰出文学家,不能忽视苏门三父子一般。

汉代扶风班氏家族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秦国灭楚之后,楚国部分宗室贵族被流放到北方晋、代之间,因追念其先祖令尹子文而改姓班,这便是汉代扶风班氏的源头。

凭借着“实干为立身之本”的家风,班氏家族在流放地很快重新崛起,流放的第一代人班壹,“致马、牛、羊数千群”,一举暴富,迅速成为当地的豪族,之后,班氏家族励精图治,最终由地方豪族发展到身份性豪族、世官世宦的世族、满门通经的士族,长兴于整个西汉。

可以说,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的班彪,受家学影响颇深。他从小好古敏求,幼年便跟随其兄班嗣游学不辍,结交很广,才名渐显。东汉初年,班彪举茂才,任徐县令,后因病免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虎父无犬子,班彪有二子一女。

二子其一为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能言善辩,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其另外一子班固,九岁能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时,便被选入太学,博览群书。他所写《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他修撰的《汉书》,是“前四史”之一。

父兄堪称人中龙凤,班昭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在父辈的影响下,班昭学问广博,丝毫不逊色与父兄。十四岁时,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不幸的是,曹世叔英年早逝,班昭守寡半生,恪守妇规。

续写《汉书》,名成“曹大家(gū)”

生于同一个家庭,彼此的命运原本就拴在了一起。

建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44年,王充到京城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其子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他认为,以班固的才学和悟性,定能完成编撰汉代历史的重任。班彪去世之后,班固受汉明帝之诏,修《汉书》。

不负众望,从永平元年(公元58年)至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历时25年,班昭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工作。此书一出,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学者们也争相阅读。然而,班固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也不过做了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不满足于现状的班固,等待时机,建功立业。

机缘巧合,班固得以投附窦宪,随大军北攻匈奴,被窦宪任为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后被革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因而受到株连,也被免职。

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汉和帝刘肇并不想要班固的命,因而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

彼时,《汉书》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反复斟酌,决定召见班昭,让其在东观藏书阁,继续《汉书》的编纂工作。班昭继承父兄遗志,在东观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终于在原稿的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

汉和帝对《汉书》非常赞赏,然而,此书刚面世之时,很多人读不懂,于是班昭便担任了讲授《汉书》的主要职责。相传同郡的马融,曾经拜伏在藏书阁下,聆听班昭讲授《汉书》。

汉和帝非常欣赏班昭,多次召班昭入宫,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赋赞扬。除此之外,他还让班昭入宫,为皇后和贵人们讲授儒家经典。

由于班昭不属于皇宫编制,按说入宫的穿着可以随意一些。但是班昭有些犯难,若是穿得雍容华贵,花枝招展,肯定不符合自己“节妇”的人设;若是穿着严肃,又不符合自己的个性。虽然思想保守,但是班昭非常喜欢时尚的衣服,甚至还亲自为自己设计过一套样式非常开放的服装。

鉴于以上种种,班昭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那就是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衣服,轮换着穿——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单双号。

于是,前天入宫的班昭,着装淡雅,远看飘飘若仙;今天入宫的班昭,就可能会浓妆艳抹,妖娆妩媚。有趣的是,班昭的风格,影响了皇宫里的女人,她们纷纷效仿班昭的衣着与打扮。如此,班昭深得皇宫贵妇之心,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儒学讲授。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班昭结识了贵人邓绥,二人交情颇好,亦师亦友。后来,邓绥扳倒阴皇后取而代之,汉和帝驾崩之后,继位的刘隆刚满百天,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依然同班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深宫之中,能深得邓绥青睐,多年不变,班昭自然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邓太后对班昭非常信任,每当遇到难题,定会请班昭为其分忧解难。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班昭呈《上邓太后疏》:

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祇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

《论语》曰:“能以祀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在《上邓太后疏》中,班昭引经据典,向邓太后表明这样的观点:

如今四位国舅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不可复得。

邓太后觉得班昭说得即为有理,便听从了她的建议,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班昭由此深得邓绥的器重,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最后官至齐国国相。而班昭本人,亦被成为“曹大家(gū)”。大家(gū),是当时人们对有学问且德行好的妇女的尊称。

为兄请命,著书《女诫》

汉和帝永元年间,久居偏远异地的班超,因年迈且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然而,朝廷觉得班超是抗击匈奴的一面旗帜,未允许班超的请求。

为了满足年迈兄长的夙愿,班昭上疏和帝:

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

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缘陛下以至孝理治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余年。

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

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

在这篇奏疏里,班昭言辞恳切,一面感念陛下对班氏家族的照拂和恩典,一面陈述班超的年老与归乡之切,最后委婉提出,若是班超如果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可谓是句句真挚感人,让汉和帝心生同情,于是便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的声名,便于闲暇时作七章,以做勉励。

在《女诫》中,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并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作了具体解释,强调男尊女卑和顺从的思想。

书成后,对宫内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马融读后认为很好,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学习。但是,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丰生,也很有才惠,对《七诫》不同意,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

班昭倡导的女性观念,深得男权世界的认可,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不得不说,这种观点,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结语

同是孀居,卓文君离经叛道,勇敢追求新的爱情和婚姻,而班昭却恪尽礼法,规规矩矩地守寡,因而连带有至高荣耀称号的“大家”,也冠以夫姓“曹”。

对于卓文君和班昭,我无法褒扬谁,贬低谁,只能说: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过一生的权利和自由。卓文君的任性恣肆固然美丽,谁又能说班昭半生守寡就一定萧索寥落呢?

人这一生的活法,是不能被轻易定义与禁锢,更何况,万事万物都有所凭借与仰仗。父亲班彪去世,丈夫曹世叔去世,尚有嗷嗷待哺的小儿,班昭做不到卓文君那般富家千金的洒脱。

她固然有才,她也深谙,凭借这些才学和自己守名节的“人设”,她一定能从中获益。要不然,她就是许多黯然伤神中的孀妻中的一个;她的兄长班超,或许就真的客死边外,而自己的儿子曹成,又怎能得到当朝太后的封侯?

适者生存,人生于她,还算是圆满。

若说唯一的偏颇,那就是晚年所写的《女诫》,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巧妙地歪曲利用,列为各类女书之首,使其政治化、神圣化了,让她之后千年的女性,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我想,这并非是她的本意,只是被男权世界的好事者利用而已。

因为班昭对“教男不教女”的传统教育体制提出过明确的抗议:“独不可依此以为则矣”。从某种角度说,她还是追求男女平等的,要不然,她为何长久地活跃在宫廷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