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升琪 | ​东风吹开花千树(上篇)一一凤翔区作协《凤泉集》九人散文丛书赏读巡礼(音频)

 时光捡漏 2022-04-14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编者按

《凤泉集》散文丛书出版发行后,在读者与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深度解读其作品,即日起,编辑部连续推出杨升琪老师的赏读巡礼作品《东风吹开花千树》。为便于同时收听,推文配有曹靖远老师的同步音频,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欣赏。

东风吹开花千树(上篇)

一一凤翔区作协《凤泉集》九人散文丛书赏读巡礼

作者/杨升琪

东风吹开花千树,凤泉书香盈雍城!阳春三月,东风送暖。欣闻凤翔区作协《凤泉集》九人散文丛书,由国家级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喜不自禁,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是凤翔文坛的一件大喜事,更是凤翔史无前例的文化壮举。凤翔籍知名作家马福林老师曾在一篇评论中说:“这几年凤翔的文学创作呈井喷之势,甚至可以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期创作活跃的作家及其面世的作品,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没有哪一个时期是可以与其争宠的。”这次凤泉集丛书的“闪亮登场”,是对马老师这种评价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这九部散文集分别是鲁旭的《山水流韵》、马福林的《马眼看世界》、杨舟平的《一城烟雨》、程娟的《梧桐心语》、周龙岗的《煮茶听雪》、鲁永利的《雍水悠悠》、謝险峰的《风光无限》、张忑侠的《时光痣》、刘晓兰的《甸兰秋卷》。近读《凤泉集》丛书不胜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九位作者分别以不同的创作风格,为读者展现出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散文世界,是值得静下心来仔细品读的精品力作。现就本人的阅读感受与心得体会简要的与各位师友予以分享,这篇文章共为九章,分上篇、中篇、下篇三期发出,诚望大家不吝赐教,以期不断提高。



《山水流韵》韵悠远

《山水流韵》这部散文集的作者鲁旭先生,现任宝鸡市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翻开这部被他称为赠给文友“回礼”的散文集,第一辑的文章就立刻激发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年少的作者与同伴牵着黄狗熏獾、追狐狸的狂野;在芦苇林为掏苇呱呱蛋寻不着出路的着急;为卖苇叶挣几毛钱零花钱,以割草的名义明目张胆钻进苇子地,把苇叶藏在攀笼草底下的狡黠;跟着哥哥在雍河“骑竹马”被翻进水里的狼狈相,还有把“狗刨”也当作游泳真本领的骄傲等,这些情景无不勾起我对少年时代同样的回忆。我相信:凡是那个年代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这种程度不同的经历。河滩与芦苇林永远是少年心目中的乐园。我虽不曾有过作者熏獾、追狐狸的狂野与勇敢,但午睡时偷偷跑出教室在河滩打浆水回校后,被老师罚站在烈日下的窘状却至今记忆犹新。

少年无忧无虑的快乐虽令作者难以忘怀,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老家》和《梦中故乡》,还有今天的读者只能跟随他的回忆去“参观”的《凤翔古戏楼》。《凤翔的小吃》绝非今天“豆花泡”这个凤翔特色小吃的散文广告,而是作者对那时“只有吃饭的口,没有挣钱的手”一段心酸往事的回忆。如果说《我所知道的八旗屯》(原文近四万字)是他这位作家游子为感恩故乡献上的“村史档案”的话,《芦苇之殇》就是对永远消逝的先秦古都雍山雍水与产生诗经最有名的诗篇《蒹葭》,那令人神往的绵延数十里蒹葭地的怀念与凭吊。

文人多有闲情逸致雅趣,这是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显著特点。第二辑中的《听铎》中从东湖亭子不同诗意的铎声中所生发的哲思联想;《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走着》的魔幻式的想象感悟;于寒冷的《雪》地“扣嘘嘘”与“吆雁”的往事回忆;《下雨天》的其乐无穷和只有阅读才能找到真正的《静》等文章,无不凸显出作者这种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致》。当然,《父亲的巴掌》以特殊方式所“传授”的做人道理,《吃派饭的故事》里的“较劲斗智”,也是读者值得欣赏的风趣故事。

如果你对农村渐逝的《散淡乡情》感兴趣的话,不妨到第三辑的文章中去真切的感受这一切,《看戏》《杀猪》《旷夜灯影戏》如同观看现场直播般生动而逼真的描写,一定会让你在一幕幕惊叹中顿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而《小村“鸡咕咕”》《凤翔女人手》《夏夜折麦杆》,展现的是那个年代人们为求生存被逼出来的聪明才智与谋生的“绝活”。由“卖爱(艾)哩”与“卖恨(杏)哩”的巧妙联想,一气呵成的《爱与恨交加的日子》,分明是一篇对“端午”和“腊八”等节祭充满灵感的诗意解读。《清明扫墓》发现“新村庄”的戚戚,《一直往前走》以小见大艺术手法对国家发生巨变赞美的巧思文笔,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独到敏锐的艺术天分。

第四辑中《我与北山》的14篇系列散文,颇有中篇小说的意蕴与厚重,看似对北山诸多往事深切而细致的回忆,实则是作者通过这些曾经的过往与故事,巧妙地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战胜困难,顽强而乐观的精神风貌。其中拉着架子车上坡与下坡的不同感受;进山“三件宝”的重要与实用解说;对玄武山神像的传神描写;在车站巧妙插队的机智与暧昧;住店智找丢失脸盆的黠慧心计;北山拉坡人的憨厚真诚;拉着电磨子口渴难忍讨水喝时偶遇善举的感动;睡在烧红的热炕上被五分硬币在腿上烙出的水泡;割柴与背柴的艰辛与半夜智躲“检查站”的心酸;在北山修水库打夯与提锤子见识的劳动技巧,还有把与狼零距离接触的恐惧“演义”成的戏谑取笑等,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假如说第五辑《逛山游水》是一个华丽的舞台,由四篇散记组成的《探究雍山》与八篇游记组成的《西南旅行诗文》,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两本精彩的大戏,诸如《边塞婚礼》《游镇北台》《三游太白》等散记,就是为这两本大戏准备的加演节目了。作为先秦古都的凤翔人,没有不知道雍山雍水这个名词的,但真正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能准确解读并指出具体源址的人却如凤毛麟角。读罢这四篇文章,作者依据《禹贡》《史记.封禅书》《礼.周官》等史书,对雍山这座“中华第一神山”追根溯源,抽丝剥茧,如同考古专家般探究考证的兴趣与执着,使读者深受感动。对于史书所记载雍山的“雍州积高”、“神灵之隩”、“百有余庙”等恢宏胜景,孤陋寡闻的我,也是第一次从作者的系列散文中获得这些认知的。

而“参观”《西南旅行》这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地理地质博览园”的激动与感受,足以与一个游罢迪士尼儿童乐园孩子的兴奋相媲美。那一个个鬼斧神工的天地大美之作,那一篇篇才气沛然的诗文词赋,都仿佛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参加《边塞婚礼》途中饱览边塞景物风情的惊叹;《游镇北台》使心胸变得更加博大的收获;《三上太白》难忘的不同经历与感受等游记,更是让读者领略到这一个个“加演节目”的精彩与别致。

作者以独特的见解与论证,为一种特殊的树种命名为“人文柳树”的《东湖柳》,堪称是第五辑中挑大梁的文章,其散文品质绝对可与名家比肩。“巷子不深地位高”的《凤翔的儒林巷》;“只能叫马道不能称作马道巷”的《凤翔的巷子马道巷》,则让读者享受了一次爽快的历史穿越,感受与领略着这座古城千载文脉的悠久与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惨烈。一曲悠扬着甘宁风情的《扬燕麦》,像温暖和煦的春风,抚慰着读者穿越马道巷的惊恐与不安。

欣赏着第七辑一篇篇《节日记忆》,仿佛打开作者百万字的巨制《凤翔民俗》,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之美。最后一辑中的《老凤翔之序》,可谓是两位真正的“老凤翔”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同频共振”的“同台演播”!而《凌虚台賦》《蝴蝶谷记》《新桃花源记》,更是作者以深厚力道的古文功底,为古城赋记史册续写的崭新篇章。

另外,作者腹笥丰赡,如同“活词典”式的渊博知识;悉心探究学问疑点的勇气与认真执着;驾驭文字举重若轻的深厚功力;洋溢在文字间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与哲思妙语;“形散神不散”随意自然的创作风格等,都是值得深刻探讨的。总之,这是一部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很有含金量的散文集,是“真心实意给读者奉献出真东西”的散文集,也是一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散文集,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绝非这篇短文所能涵盖,期望有更多的读者来解读这部力作吧!


欣借《马眼看世界》

看到马福林老师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我顿感好奇,便不由得想起“马王爷三只眼”的神话传说。我认为他这个书名起得巧妙新奇,富有想象力,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就会产生好奇心,有好奇心当然就会激发起购买与阅读的强烈欲望。读罢这本散文集,我感觉马老师并非古代传说中那位神奇厉害,令人望而生畏的神话人物,倒是凭借这部散文集中神奇的“三只眼”,看到了马老师这位向善仁爱,心态平和,格局境界宽阔,具有大情怀的作家形象。

借助文集首辑《岁月留痕》这“第一只眼”宽阔的视野,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开篇《人间有大爱》一文中关于爱的真知灼见,他说:“一个人没了爱,就如同人离开氧气,种子离开土壤;爱人者恒爱之,只有爱别人,才能被人爱。”听听,这是对爱的真谛多么生动而形象的解读与深切感悟啊!《天堂行》并非“天堂”为买煤油灯罩备受饥寒的痛苦经历;《送饭》一中对童年快乐与当年父辈在田间充饥的情景再现;骑着自行车《耕种快乐》收获的不只是快乐,还有饥渴与精疲力尽的真切体验;令人难忘的《往事琐记》中“为省五角钱,步行六十里”的得不偿失;“为买铜管笛,宁愿啃五天干馍”的豪恨,还有“在水库工地过年”与“一顿吃了一斤四两馍”的冷劲等,生动的再现出作者对儿时与少年生活的的深情追忆。《有关东湖的记忆》定格着三年读高中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年华,而《热血沸腾的岁月》则首次披露出作者当年是怎样点燃文学梦想的《火花》,而后逐渐“燎原”成省城大作家这个有趣的故事。《悲剧人生》对“人妖”形象的同情与剖析;《救人被诬,此风该诛》对社会怪相的痛恨与贬斥,还有把《乐于做小事》上升到文学作品中细节的高度比喻,深刻地折射出作者对人生与世态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静赏《玉兰花开》《卧佛山下听蛙鸣》与《小巷深处听雨声》的陶醉与享受,把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闲情逸致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一篇《关中麦事》,更让我惊讶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马老师,依然对乡愁乡情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动。

此生能到境外许多国家去看看,一直是我的梦想。但遗憾的是由于工作与晚年的健康原因,却只去过一次新加坡,而且还是亚洲像城市般的小国家。在一次聚会上,我听说马老师这大半生曾游历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多想从他那里知道这么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啊,可使我感到意外高兴的是,这个美好的愿望,终于从他这本书《多彩世界》的这“第二只眼”中得到了满足。虽然由于书稿篇幅所限,马老师在这本书只收编了十几个国家的游记文章,可在了解与欣赏这些国家异域风情与不同文化的同时,我更感兴趣于他游记文章中的诸多反思与感悟。   

比如在《埃及记行》中,他惊叹于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埃及博物馆的古代辉煌与当今埃及文明的衰落后,深有感触地写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埃及之行使我想起中国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好汉不言当年勇。即使埃及这样一个历史上高度文明的国家,如果不与时俱进,同样会落伍。其实,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或许比今天的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来到绿色王国俄罗斯,作者饱览众多森林城市那绿得令人惊叹不已的盛景后,心情无法平静地感慨道:“我们的国土不能不说大,我们的土地不能说不肥沃,我们植树造林的呼声不能不说高,我们植树造林的历史不能说不悠久,但我们的森林只长在远离城市的深山里,我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多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要说建造像莫斯科这种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公园式国际大都市了。”还有对印度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与现在远离现代文明现状的感叹与惋惜,更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而《漫步爱丁堡》《令人尊敬的挪威老人》《安祥的国度》《突尼斯人与咖啡》《旅日归来说观感》等游记,彰显的却是作者对这些国家国人高度的文明素质与悠然自得,安祥生活的倾慕与向往。《走近雅鲁藏布江》《在那遥远的地方》《上帝的五彩池》等国内游记,与同类文章相比,作者更是写出了不一样的精彩,特别是在《与山结缘》这篇文章中,他对多次登山的深切体会与通透的人生感悟,令人颇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

通过散文集中的“第三只眼”,我看到的是马老师《不一样的朋友》与《不一样的阅读》。前者近20篇文章是他对众多作家朋友其中一部分的“重点亮相”,这里展现的大多是他为朋友所认真撰写的一篇篇走心入骨的序言与感恩文章。例如读冯积岐长篇小说《村子》时,所勾起对阔别35年故乡村子的回忆;他感动于画家张山与八旬慈母相拥泪流满面的至爱亲情;出于崇拜之情对中国电力文学掌门人顾绍康恩师的人格敬仰,以及参观宴子油画展对女“拼命三郎”的惊讶与震撼等。还有曹奕、申宝峰、朱宗安、刘紫钊、王宗立等文兄文弟,都从他倾注着真情的文字中,一个个文采斐然,个性鲜明地走到读者面前。

而后者十几篇文章则是好多著名评论家与读者对他文学创作代表作的评论与赏析。这里有著名评论家李星、常智奇、冯积岐、阎冬、张凌雁、刘宏伟等大腕,对他长篇小说《雪燕发廊》《揉碎的梦》与散文集《并非岁月如歌》《晨露》等代表作全面而深度的评论,又有曹季燕、高峰、冀卫军、王震、段捷智、李昊穹等作家独到的赏析之作。而他认真阅读本地作家鲁旭、魏晓婷、袁五省长篇小说《风流街》《酒镇》《情缘》;杨舟平、鲁永利、刘建生散文集《情关风月》《雍水悠悠》《追寻流逝的岁月》等著作后,怀着真诚的敬意所撰写的精彩评论与序言,无不体现出马老师对家乡文学创作的深切关注与热情支持。感谢这部散文集,使我对之前只知其大名的马老师,这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度的了解,他睿智的思想与见解,敏锐而独特的艺术感受,生动而奇崛的文笔,特别是他高远的格局与境界等优秀品质,都令我敬佩不已。完全可以这样说:马老师是我们凤翔的骄傲!他真不愧是凤翔文坛重量级的大作家啊!


《一城烟雨》总关情

《一城烟雨》的作者是宝鸡市凤翔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杨舟平先生,这是他继2019年《情关风月》后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如果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树花开》散文集因故暂时推后的话,这应该算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了。杨舟平先生是近年来在省、市文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在创作数量与质量上均已达到非常惊人的程度,仅2021年,在全国市级以上报刊就发表散文作品70多篇,平均每月12篇。对于担任区政法部门领导职务的他,这个业余创作成绩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即便是专业作家也未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更令人惊喜的是,去年他的三篇文章接连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而且还获得了一次全国性散文大奖,可以说,这是对他散文创作水平最具权威性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读罢《一城烟雨》,掩卷遐思,感触颇深,用“感慨万千”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知名作家李喜林曾用“温暖而博大的文化情怀”高度概括杨舟平先生散文创作的内涵,我觉得他这个概括非常准确,从宏观上讲,这个概括其实就是杨舟平散文创作的“坐标系”,而由此派生的“描写现实,体会人性,感悟人生,品味历史”等,就是作者散文创作的具体范畴。通过对这本书的大致梳理,首先,我觉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的正能量,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他在《你是记者,你应该在一线》中对女儿突然终止春节休假奔赴抗疫第一线的鼓励与大力支持;在《风气的力量》这篇文章中对当下社会某些歪风邪气的无情抨击与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个人做起,才能“久久为功,必风清气正”的强烈呼吁;在《家风的力量》一文中作者以自己家庭“现身说法”,结合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良好的家风对促进社会和谐重要作用的深刻阐述,还有《孝道刍议》《让戴口罩成为一种习惯》等文章,都体现出作者在这方面的真诚关切。作家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通过文章去影响社会,这就是作家社会责任感的独特体现。

对历史文化散文的执着追求,是杨舟平对创作的高度定位,也是他的散文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显著特色。散文谁都可以写,但不是谁都能写出真正的好散文,而要写具有一定的思想与艺术高度,能经得时间考验的历史文化散文,那就更不容易了。经过作者多年的刻苦阅读与思考、再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与人生励练,他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本散文集中《1928年凤翔大屠杀》《回望司马光》《方孝儒之死》《三造共和之段祺瑞》《商洛之行说商鞅》等文章,以及之前的《沈括与苏轼》《张作霖的江湖与国》《宋代文人的意趣》,还有收编在《一树花开》中的历史文化散文,在读者与社会上都引发广泛地关注与反响,其思想与艺术程度之高,堪称大家水平。曾有宝鸡几位朋友不止一次的在我跟前评价说:“你们凤翔杨舟平的散文现在写得相当有高度,有些文章假如署上余秋雨、梁衡等名家的名字,真会以假乱真的”!我笑着说:“名家并不见得篇篇都是名作,名不副实的名家多的是,不管是名家还是一般作家,只要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就是大作家,因为作品自古都是靠质量传世的”。说实话,较之于记述与情感性散文,历史文化散文是最不好写也是最难写的,没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与理论水平,缺乏渊博的史料知识与深厚的文学功底,不要说写了,你连想都不要想。因为这种散文写出来是要经得住内行的挑剔与有关方面学者认可的,其中的时间节点与史实史料出处,都是要经得起严格考证的。有次他曾对我说:“我每写一篇历史文化散文,都要查阅许多典籍文献,因为电脑上查到的信息有时是不可靠的,文章千古事,万万马虎不得”。由此可见他对待创作的态度是多么的耐心与严谨。更令人担心的是写这种散文是有风险的,作家都想把作品写出一定的高度,岂不知这个高度除作家自身的思想与艺术高度外,还有时代允许你达到的高度。如果对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分寸把握得不谨慎,那是有风险的。而杨舟平先生在这点上拿捏得非常老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有作家曾把这种创作称作“走钢丝”,足见其中的风险性。

溶理性的法制理念于感性的文学创作之中,是杨舟平先生一直秉持的创作使命,他认为法官执法的理念与文学创作的使命是高度吻合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就像马福林老师说的那样:“法官杨舟平选择了文学,也就选择了文明与高尚,因为他是法官作家,他不想高尚都不行,这是两种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杨舟平正好就是这样做的,在创作上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些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纪律检察报》《西部法制报》与其它省市同类报刊上,发表的上百篇这类文章,本身就是对他这种创作最有力的肯定。《一城烟雨》散文集中《有感于黎元洪打官司》《执法与良知》《由停车所想到的》《婚姻似围城》等文章,展现出的正是作者在这方面创作的新高度。特别是在《“天理国法人情”错杂谈》这篇文章中,他以娴熟的专业知识与人文情怀,把这个看似互不相干,实则紧密相联的“难题”,用深入浅出的道理与解读,把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竟然解释得是这么的透彻明了,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业务实践经验,是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理论水平的,这就是他这位手举理性正义利剑,心存感性人文情怀法官作家人格魅力的所在!

乡愁乡情永远是作家创作的厚重底色,农村出身的杨舟平先生更是如此。比如《故乡的坝》以小见大所折射出的国家巨变;《乡音无改》中“拒说方言,抛弃方言,听不到乡音,就像找不到乡愁同样可悲”的感叹,以及连续两本散文集里都对五保户《王继芳爷》深深地牵掛等,都凸现出作者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陕西“八大怪”系列文章,无疑是近年民俗题材创作领域标志性的代表作,作者以化平常为神奇的写作功夫与顽强挖掘的创作毅力,漂亮的填补了这个题材多年来的创作空白。 

一以贯之的阅读性写作,是杨舟平先生一直坚守的创作原则,他是凤翔文坛有名的阅读与创作的“拼命三郎”,我虽不知道他具体都读哪些书,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阅读范围是非常宽泛与庞杂的,什么军事地理,时事政治,中外名著,古今史书,地缘文化,民俗与风土人情等,无不涉猎。丰富的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在不断丰盈与充实他思想与知识的“数据库”。他说:“文学是我一辈子的爱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作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一以贯之的阅读式写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硕果累累的创作成果就足以证明这一切。杨舟平是把文学真正爱到骨子里的作家,更是视文学为精神生命的人。创作是非常清苦的事情,也是非常劳心伤神的苦差使,无异于在深山古刹执着修行的苦行僧。在此,我真羡慕也真敬佩杨舟平夫人的宽宏大量,因为做作家的妻子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同时也意味荣幸与自豪,作家夫君为她赢得无尚荣耀的这种幸福感,不知令多少女性艳羡不已。应该说,杨舟平先生文学创作的“军功章”的另一半是夫人帮他摘取的。现在的杨舟平先生正一如既往的在文学的朝圣路上,像藏传佛教的虔诚弟子一样,一步一匍匐的磕着长头在艰苦前行着,因为文学殿堂中圣洁的“布达拉宫”正在前方召唤着他!

END

作者简介

杨升琪,自称“顽固”的老文学爱好者,早期市作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初有多篇诗作散见于十多种报刊。今年过六旬虽笔力不济,却甘愿做一个文学平台忠实而最铁的读者。


主播简介

曹靖苑,专职律师。热爱文学艺术戏剧创作。热爱主持朗诵。曾发表诗歌、报告文学等。活跃于戏剧舞台主持。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