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中国文明的发展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在两千年大一统的历史中,“漕运”占有了首要位置,但此事却完全不被人所知。有了水运网的发达,物流通畅、思想传播、旅行方便。 【原文】 尝附江州通判船过池州,泊村岸,闻岸上人相呼参祖烧香者,瑞往随之。见百千人憧憧往来,有屋可三间,堂内饰小室,如人家供佛处。翁媪二人,各长三尺,秃发,脑后一髻绝小,以緜衣衾拥下体,唯露头面,兀然如土木。但眼能动,有笑容,人持香灯酌酒以供。瑞还,具语通判君,即尽室往谒。享以钱烛茶酒,撮緜作小包,蘸酒置二老口,亦伸舌舐之。或引手摸其胸乳,皮皆傅骨,不知几百岁。其人云,一村皆姓杳,此二老为村祖云。
【白话语音文字版】 普瑞曾经搭载着江州(今江西九江)通判的船经过池州(今安徽同名地)。有一天,船停泊在一个村子的岸边,他听到岸上有人互相招呼着要去参拜祖宗、去烧香等事,于是普瑞跟着村民们一起去,同行的村民有成百上千人,人影憧憧的样子。他们到的地方有三间屋子,进去后见到正堂里还装饰着一间小室,就像是一般人家供佛的地方。那里供着老翁和老婆婆两人,他们身长都只有三尺,头上是秃的,脑后都有个特别小的发髻,他们用丝绵被拥着下身,只露出头脸,整个样子呆呆的像土木塑像,但两人的眼睛能动,脸上还有笑容。村民敬献香,点上油灯,倒上酒给他们上供。见此情景,普瑞回到船上,把详情告知江州通判。通判全家于是都过去拜谒,他们也拿出钱、香烛、茶酒等物给两位老者上供,还把丝绵撮成小包蘸着酒,放在二老的嘴边,两位老人伸出舌头舔酒喝;有人伸手去摸老人的胸乳部位,发现他们的身体都是皮包着骨头的。也不知这两位有几百岁了。当地人说,这整个村子都姓“杳”,这二老就是这个村的“村祖”。【祥宏点评】:赣州光孝寺,现位于江西赣州市厚德路东段光孝寺巷15号(赣州一中内),目前仅剩门楼、两廊及第一进殿。据说,光孝寺始建于晋,曾被誉为“赣南首刹”,民间有“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的说法;首坐,即首座,又称“上座”、“第一座”、“禅头”等,寺院三纲之一,选德业兼修者担任,其职统领全寺禅僧;参祖,参拜、参见祖宗或祖师一类的祭祀活动;憧憧chōng,往来不定或摇曳不定的样子;緜mián,丝绵,用蚕丝加工而成的絮状物。宋代棉花种植尚不普遍,所以这里指丝绵;兀wù然,直立的样子,这里指老人们看起来像塑像;傅fù骨,附着在骨头上;杳yǎo,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昏暗,这里是姓氏;这是一起异事目击记录,由一位僧人偶遇,听起来很神奇,两位老人是活的吗?怎么做到的?不是很清楚。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代的“行”)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