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邓大军一个月损失了6万多人,一年后又发展了22万人

 历史客栈 2022-04-15

1947年8月,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但是,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野战军主力约12万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最后只剩下了不到6万人。而且,大量的重武器装备要么炸掉,要么毁掉,可以说损失非常惨重。

比如大军渡过黄河的时候,大量的辎重,像十轮大卡车牵引的美式榴弹炮、重型火炮、装载油料的车辆,根本无法渡过浮桥,而时间又非常紧迫,必须争分夺秒,因此,这些辎重必须放弃或是毁掉,或是转送给其他部队。

如果说装备的损失让人惋惜,那么,刘邓大军指战员的牺牲就更让人痛惜了。

当时,白崇禧集团30多万大军,采用立体方式对刘邓部队围追堵截,许多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参加过长征的老兵和团营连排干部大量牺牲,比如陈再道的二纵,出发时有32000多人,但是挺进大别山以后,部队只剩下了10000人左右,有的连队甚至只剩下了一个人!

可以说,当时的刘邓大军已经基本没有一支完整的部队了,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实际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无论是中央还是刘邓,对当时的困难都早有预估,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意外发生,所以出现的困难要远比预想的多出好几倍。

当时,国民党军都有一个估计:刘邓大军就算挺进了大别山,在半年或是一年之内,部队也剩不下多少了。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就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年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到了挺进大别山之前的水平。

首先是兵员数量大增,从刚到大别山时期的不到6万人,激增到了28万人,另外,各种武器也不同程度地配备到位,迅速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堪称一个奇迹!

那么,刘邓大军是如何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迅速得到恢复的呢?

首先来看兵员补充。

兵员数量的补充,首先就是靠征兵。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军早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征兵方法,通过宣传、做好事、忆苦思甜等等方法,让老百姓认识到了解放军是真正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部队,都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解放军,老百姓敲锣打鼓欢送新兵的场面每天都在发生。

后来,连不少国民党军将领都羡慕地说:“我们征兵主要靠抓壮丁,抓来了也不愿留,只能靠发军饷,而你们的部队只要一宣传,就有很多年轻人愿意跟着你们走。”

其实,这就是民心,也是我军之所以能逐渐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俘虏和投诚的国民党军士兵。

我军一向讲究优待俘虏,国民党军士兵被俘虏后,是走是留,都不干涉,但是,经过思想教育感化后,很多国民党士兵都愿意留下,跟着解放军打天下。

比如在双堆集战役后,黄维兵团就有接近两万人加入了解放军,成为解放军战士。

其次是武器装备的补充。

在战争中,刘邓大军贯彻了毛主席的指示要求,稳扎稳打,集中优势兵力,不与敌人硬拼,一步一步吃掉敌人,先后打赢了洛阳战役、襄樊战役、郑州战役等等。

在这些战役中,刘邓大军都是整建制地击败或是围歼敌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比如在洛阳战役,我军击败了国民党军青年206师,一次缴获了各种火炮、榴弹炮、小口径炮共计200多门,重机枪100多挺。

还比如在郑州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第40军后,光是完整的运输车辆就有30多辆,火炮也有近100门,步枪和补给物资不计其数。

这些武器的缴获,极大地补充了刘邓大军武器不足的劣势,战斗力也得以迅速恢复。

淮海战役打响后,考虑到刘邓大军为全国解放大局牺牲太多,与中野密切配合的华野,也是发扬风格,只要战役取得胜利后,打扫战场的工作基本都留给了中野的部队,让他们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比如在歼灭黄维兵团后,华野一支纵队缴获了很多武器装备,陈老总就对他们说:“这次战斗中缴获的武器,包括你们已经拿到手的,全部交给中野部队。不光你们的武器要给他们,以后你们整个部队也要交给中野,分什么华野中野?大家都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部队嘛!”

正是这些原因,让刘邓大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恢复了元气,成为解放战场上的一把尖刀,与华野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