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德珍先生评诗【一】

 关山老怪怪 2022-04-1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德韵无涯

诗声有影

包德珍先生

     网名:渔艇丽人,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萧乡诗社、关东诗阵创始人之一。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5年度获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奖,2016年获中华诗词论坛特别贡献奖。

1

作者:陈林洲

春省

一夜春风万物醒,繁花盛草隐凋零。

征途漫漫须常悟,笑对长亭接短亭。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主题《春省》,立意上非常别致,一个“省”就抓住了读者。首联:“一夜春风万物醒,繁花盛草隐凋零。”开篇就交待了诗之宗旨,春风吹醒大地,万物则开始复生,写出生命的延续,第二句一个“隐”字道出枯繁的衍变,个中奥妙让人去品味。感受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的受孕大都由于外物的触动。感受自然要依托表象,如悲落叶于金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都是外物形象撞击人的心灵、直接产生的悲喜之情。在承认了表象有物象、事象两种,诗的感受有物理感觉与心理直觉两种,才能有那许多因自然界之物象而兴发的作品,这就是来源于作者对外界表象的感受。

       “征途漫漫须常悟,笑对长亭接短亭。”随之作者写其人生之悟,以征途联想,征途一般会联想事业大起大落,个人得失如何等大的框架,但是作者没有偏偏写“长亭接短亭,”还用“笑对,二字,其内涵深矣。长亭短亭其意是什么呢,意思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也指旅程遥远。知道了这一意象的解释则就是知晓作者用意了。饯行之后的故事就形成了人生之途的种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了。作者用了委婉之笔法道出人生之途也,一个笑对何其有悟。感受后的升华、运思、构建一个新的层次,诗有了品味。

图片

2

作者:陈林洲

品茶

初出青闺不识愁,鹅芽入水几沉浮。

谁酙玉露兰香绕,逗我兴吟邀早秋。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写《品茶》主要立意在品字上了:“初出青闺不识愁,鹅芽入水几沉浮。”写沏茶的外表描写,用比喻手法。“几沉浮”即形象又有含意用语巧也。观察茶的时候引起内心的感应,感应就是对感受的呼应、响应。作者从茶的物象获得感受后,情绪马上受到撞击,想象力被激活了,产生了放射状的联想。于是心中原有的有关茶的表象的情绪,都逐次呈现、展开,构成了一个围绕感受中心点的情绪漩涡写了下去。

      “谁酙玉露兰香绕,逗我兴吟邀早秋。”由于茶的形象、思绪在漩涡中进行了触动,然后作了逻辑化的筛选,这就导致了运思的突破、升华,结句可见。诗作为“兴吟”的体验的形成,也就更本质地呈现出来了。

图片

1

作者:陈林洲

春夏交替感怀

梅子渐黄春渐尽,落红无语满忧情。

时逢节序寻常事,定有新荷出水迎。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全诗句句扣主题“交替”二字,春天梅花报信,春天的到来,但不久花落了,新荷相迎夏天来了。这说明一个中心,在转句上突出节序,也是扣回主题“交替”。这首虽然一看便明了也正附合绝句之法,简明不俗,这里不俗却道出生活中的感悟。感悟是指对哲理的感悟。作者从表象得到感受,从感受兴发情绪,从情绪综合成感应,又从感应中品味出、升华出哲理——事物的内在法则,是诗运思的全部过程。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综合体验成果。从表象的感受,到哲理的概括。通过这种运思过程达到的包含哲理的诗作,应该称为最为完美的诗的精华,其总体概念应该是诗人自己生活体验的结晶,是紧密联系着诗人的人生感受和情绪感应的哲理升华,是诗人感情的极致。根据节序让我们总能享受万物之美妙,学会放下,万事皆宽,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图片

4

作者:陈林洲

秋声

细雨敲窗惹客愁,箫韶又起韵悠悠。

风铃风哨时无有,鸿雁声声正送秋。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这首绝句写《秋声》,运用几种不同手法托出秋之声。第一句细雨敲窗之声,第二句箫之声,第三有变化了,风铃风哨时无有,结句鸿雁南飞之声正扣了秋之声。我们说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诗词的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者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本诗作者语言素淡;以浓衬淡,仍然有力地强化秋之声的气势。这就是在寻常中写出不寻常来,用平常语以诉说更见纯真而天然,何须去弄巧呢,前三句朴实,结句工巧就足以了,相得益彰。

图片

5

作者:陈林洲

秋韵

菊桂飘香洁自留,丹枫碧涧水悠悠。

崇山何故颜奇丽,写意金风任染秋。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这首诗第一句,第二句,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菊桂飘香洁自留,丹枫碧涧水悠悠。”“洁自留”由飘香的动化为静,“水悠悠”化丹枫碧涧之静。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古代诗人也有这种手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崇山何故颜奇丽,写意金风任染秋。”这联动静结合,颜与染动态,山与秋是静态。动静结合 诗中作者将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图片

6

作者:陈林洲

风筝

飘飘欲醉舞蓝天,耿耿于怀怨线牵。

不识腰间丝若断,飞天美梦落沟边。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这是一首发人深思的一首诗。其中两个字用的非常关键。一个“怨”字,这里有几层意味,一个想突显自己,所以心怀一个怨,怨什么怨受束缚了不能腾飞。紧紧承接了第一句,也扣住了“欲”字,欲什么,欲舞蓝天。转结深入写出风筝不识其质,结句鉴明了后果。绝句语浅而意深,味浓可品。运用了离合的手法,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歌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词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本诗是也。

图片

7

作者:陈林洲

唱和包大姐 秋诗

霜亲晚菊暗香流,墨入兰笺染个秋。

因甚吟声出窗外,乘云寄梦觅诗舟。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句句扣主题秋诗,以菊为秋之特点起笔,承句是曲笔,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此诗堪见作者心平静,语气平和。转结把意境引向窗外,结句充分利用想象,进行构思,大好。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互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确实耐人寻味。

图片

8

作者:陈林洲

南告村梅语

生来未见雪飞时,玉蕊香腮伴紫枝。

月映书窗噙几片,情诗窃语与君知。

诗评名家:包德珍

图片

       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述之。“生来未见雪飞时,玉蕊香腮伴紫枝。”写其环境与特点,点出南方之梅,不是飞雪迎春到的使者,对句则写得优雅。转句突显个性:“月映书窗噙几片,情诗窃语与君知。”物我同心,写得生动而有灵气。运用了情趣之法:明代袁宏道说:“诗以趣为主。”什么是趣呢?他又说:“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号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他将诗趣比喻成山色、水味、花光、女态,真实自然,具有诱人的魅力。由此可见,诗人作诗讲究诗趣。本作者运用诗趣,就是为达到艺术的效果,它从诗的形象中产生,本首绝句是用了机趣,所谓机趣,指用精妙的构思,新奇的语言,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机趣妙在一个“巧”字,作者巧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新颖独特,结构巧,令人回味无穷,巧中见趣。

图片

洪敏国学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德韵无涯

诗声有影

陈林洲先生

        网名海豆芽,理学硕士,研究员。

现为深圳市长青诗社理事,长青诗学院副院长,深圳市桃源书画院院长。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探索》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驻深圳某高科技工程公司总工程师。

包德珍先生作品

包德珍先生诗词专辑

图片

您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