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悟书会 | 没法做自己(1)

 大罗心理师 2022-04-15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文字:大罗

朗读:亚莉

期数:667

心之力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01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分享《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这本书的第一章感悟。

这本书是英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

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咨询入门书。

书中运用的咨询理论是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理论,

讲述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如何通过心理咨询,

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过程。

其实,读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在咨询中,

有一位大学生咨客介绍了她曾经读过这本书的经历,

她认为这本书通俗易懂,

写的生动有趣,

同时让她对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许我习惯了看心理学理论的专业书籍,

对于这些大众普及的心理科普读物兴趣不大。

然而奇妙的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接待了另一位咨客,

他又提起自己曾经看过《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就进一步引发了我的好奇和思考。

于是,我选出这本书,决定在线上“心之力”悟书会上来学习。

02

《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这本书共计有16章,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和探讨,

居然引发了学友的诸多共鸣。

比如:从第一章中选出的一些关键语句,

就折射出一个人在“控制型”的关系里,

是很难活出自我的,

同时关注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

原文片段:天气这么闷,鼹鼠决定出门走走。老实说,他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

解读:

鼹鼠的感受是真实的,只是它不知道这些感受意味着什么?

这些感受能给予它什么提示?

想一想,我们平时不也是这样却缺乏觉知吗?

当情绪来了,只是知道厌烦、焦躁、难过、不安,

可是这些感受的背后是自己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却很少有人发现和觉察。

原文片段:鼹鼠很难确切地说出他的感受,只知道这一切都和他自己有关。他感到几乎没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解读:

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犹如自我被吞噬,

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因为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代替谁。

活出真实的自己也许是很多人一辈子的课题。

原文片段:问题是,河鼠还真的是比鼹鼠能干。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解读:

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曾经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那时太小,不敢反抗,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你会发现,这种控制是不是很像父母对待你小时候的样子,

总是担心孩子出错,干不好,

于是干脆代替孩子去做,

结果父母越来越能干,孩子啥也不能干。

“做错了也没有关系”——

其实是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坎坷的一份尊重。

就是尊重一个人的独立性,

尊重一个人的主体性,

尊重一个人的决定权,

尊重一个人的局限性。

原文片段:鼹鼠气极了,愤愤地嘟囔了几句河鼠的坏话,接着大声说道:“谢谢你,河鼠!我会当心的。”他又小声地加了一句:“你这贼眉鼠眼的啮齿蠢货”。河鼠自然没听见这句,他也绝非如此不堪,可这么说能让鼹鼠心里舒服一些。

解读:

这段描述相当有趣和生动。

当一个人用负面词汇表达攻击性时,

即宣泄了情绪,又让自己内心获得了短暂的平衡。

只是我们需要意识到,

这个主观感受往往投射了自己的偏见和内心现实。

通过对《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这本书的第一章学习,

让我们意识到关系的重要性,

好的关系可以互相滋养,

不良的关系总是充斥着贬低、否定、嫌恶、无助,

然而好消息是:无论是好的关系还是糟糕的关系,都是在动态关系里可以互相转化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