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钓鱼最早并非为了消闲

 三自之我 2022-04-15

  钓鱼在今天,无论钓具还是钓技都非常先进,街面渔具店林立,鱼竿按软硬、长短、作钓方式就有几十种,各种饵料、诱鱼的小药更是有成百上千样,俨然已是体量巨大的休闲产业。由此遐想,岁月悠悠,传给今人这门游艺的古人装备如何,又是如何挨过漫长“冬歇期”的?

  古人钓具和钓鱼的智慧不简单,冬日也并不寂寞,柳宗元不是有诗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吗?孤舟独钓也是钓。不过翻查考古资料并请教专家,古人钓鱼的技巧和智慧依旧让人意外,特别是中原一带,早早就有大学问家热心总结钓具、钓技,拿钓鱼言志,一如今天各种钓鱼论坛里分享心得的老钓友。

  宋代钓鱼爱好者、定居洛阳洛河之畔的著名学者邵雍,便写有钓鱼史上名篇《渔樵问答》一文:“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樵者请问其方。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而鱼不可得。”

  此文着实让当今钓友震撼。所谓纶,就是丝线;沉,类似铅坠儿。至今天,基础钓具也不过竿、线、浮漂、铅坠、鱼钩、饵料这六般,邵老先生的文字说明,至少1000年前的钓具已经和今天大致相仿,且时人对手竿、钓具、钓技有了经验性总结,所谓缺一样就上不了鱼。

  钓鱼最早并非消闲

  钓鱼这项活动起源很早,或许从鱼进入人类食谱就开始了,远古时钓鱼绝非为了消闲,糊口当为一等大事,农耕之前渔猎一直是谋食的主要手段。

  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弯钩,一部分鱼钩的末端甚至出现了倒刺,上钩的鱼就再难跑掉。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就存有几枚距今3000~5000年的带刺骨鱼钩,虽然与今天的鱼钩还有差别,但相比无刺钩,效率无疑已经大大提升。

  有意思的是,今天很多钓友倒不乐意用带刺钩,因为钓上鱼后取钩麻烦,操作不当还会伤到手指。今人作钓图的是乐,而彼时图的就是鱼,目的不同,也导致工具出现了变化。

  唐朝人用上了“海竿”

  说起海竿,钓友无人不晓,其为国外传入,虽身材短小,但依靠强大的线轮和抛钩技巧,可以把饵料抛出五十米以上,专搏深水里的大鱼。但很多钓友不知,其实唐朝中国人就已经用上了“海竿”。

  说到钓竿,古人多用竹子制作。《诗经·卫风》中说,“籊籊(tì)竹竿,以钓于淇”,豫北淇河两岸,以竹竿作钓者想必不在少数。竹子质轻,挺直修长,富有弹性,自然是最理想的天然钓竿。迟至上世纪90年代,竹竿还是普通老百姓作钓的“主力”。不过古今不同的是,汉朝之前的钓竿比较短,例证是战国时期铜器上刻的钓竿都不长,而到了汉代,有很多画像石中的鱼竿明显长了不少,按图中的比例估计有四五米,正是如今鱼竿最多见的长度。

  此时鱼竿的竿身也出现了雕饰花纹,东汉长居洛阳的大文豪班固在《西都赋》中写过“揄文竿,出比目”。文是纹饰,比目是比目鱼,班固描绘当时皇室贵族娱游作乐,用的鱼竿相当华丽,不仅讲究性能,而且相当美观,也进一步证实此情此景下钓鱼的娱乐性。有意思的是,众所周知比目鱼多为海鱼,西汉皇室玩海钓,没搞错吧?其实此文竭尽铺排之能事,不过是说后宫之奢侈淫靡,行文夸张了些,不说距离遥远,海钓风吹日晒的还危险,贵族们哪能吃得了这个苦。

  学者们研究发现,到了唐代,钓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装有绕线轮的钓竿,也叫轮竿,正与今天的海竿相仿。宋、明时期的山水画,比如《寒江独钓图》《渔舟读书图》《子陵钓图》等都出现了轮竿的影子,令人称奇。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渔具诗》里写道:“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舟小。月中抛一声,惊起滩上鸟。心将潭底测,手把波之袅。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此诗极具画面感,不难想象唐人月夜行船使用轮竿抛钩的情景,陆龟蒙写的就是他自己,因为这位哥号江湖散人,闲暇之时茶具、钓具几不离身。这种轮竿在古代风行了很久,明代有位学问家叫屠隆,还在《考槃余事》中写过“江上以蓑钓为乐事,钓用轮竿,竹用紫竹,轮不欲大,竿不宜长,但丝长则可钓也”,而清代绘画中轮竿已经很少见,到了近代,反被国外传入的海竿一统江湖。 

  游晓鹏(摘自《大河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