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注意!柳州多数中小学明文禁止起绰号,还有这些属于“冷暴力”

 南国今报 2022-04-15

近日,广东省从地方立法层面,明确规定“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将社会共识上升为法律意志,提高家长、老师、学校,以及政府部门对于校园语言和心理暴力的重视,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校园欺凌远不止动手伤人这些明面上的问题。一些“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时甚至会留下终身烙印。

1柳州多数中小学明文禁止起绰号

据了解,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互起绰号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只不过一般来说,多数绰号都是没什么恶意,并不会引起孩子和家长的反对。但侮辱性绰号则不然。因此在柳州市不少中小学校都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给同学、教师起绰号,如果一旦发现有人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定会受到批评、校纪处罚

“不过,这些行为还是难以制止,并且常成为学生之间激化矛盾的问题。”11月20日,柳南区一所中学的政教主任介绍说,以他们学校为例,每个学期都有多起因为同学起绰号而打架的事发生。今年秋季学期,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男生给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男生取了多个绰号,还拿到男生的班上去宣读,让大家评选,看哪一个更“适合”这个小个子、性格内向的男生。结果小男生吓得大哭起来,不愿去上学。家长得知后,到学校吵闹着要找那男孩“谈一谈”,最后学校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才平息。

这位政教主任说,学生之间起绰号,与大人不一样,他们常常灵敏来自网络,随口而出,很难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更不会避开个人的生理缺陷、性格问题等,这也无疑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提到,曾经有一名个子偏小的男生,在新生报名时被同班另一男生起了一个很不雅观的绰号,然后人前人后都用这个绰号叫唤他。小男生先是提醒、警告,大男生不听。更没有想到他个子不高,但体力过人,身手敏捷,新学年的第一周,就把给他起绰号的大男生打翻在地。从那起,两人矛盾不断激化,也给学校和班主任添了不少麻烦。

2与侮辱性绰号伴行的校园冷暴力

侮辱性绰号的影响,对未成人的心理伤害之大,很难评估。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可以忍一忍就过去了,有的却会留下严重的心灵创伤。

柳州市区一所知名高中学校的高二女生唐同学,她现在的成绩一直居于中上水平,与班上的同学相处平和。她说这在初中一二年级时,是不可想象的。在上初中时,由于要住校,她非常抵触,于是变得不爱运动、不讲卫生、不爱洗头洗澡,头发看上去总是油油的。班里的男生就给她起了一个叫“光哥”的绰号,至今她一听到“光”字,心里还发怵。但是,比这个绰号更要命的是,她不讲卫生的坏名声从此传播,连老师也问她:“你为什么不爱洗头?”“你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讲卫生?”整个初中三年,只有同座是她的好朋友。她视班上的所有男生为“敌人”,男生也没有一个喜欢她。只要是集体活动,都想法让她出洋相,因此她把初中三年视为“黑暗”的三年。

直到初中三年级时,大家投入中考备考后,对她的关注少了一些,她才慢慢放下戒备心理,认真学习。也是从那时起,她的成绩稳步上升,中考成绩优秀,上高中后重拾信心。

唐同学说,其实校园里远不止起绰号这样的冷暴力,还有许多看似小孩子才做的事“玩笑事”,对同学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如以某个同学为头的一个群,孤立某一个不听他们指挥的同学;在做某一件教师安排的任务时,一帮同学故意阻拦、冷嘲热讽;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帮同学给某人设陷阱、出难题;上课藏文具、藏课本、在衣服上贴字条,等等,很多令人难堪的行为,让你生畏。她初中那位同桌好友因为与她关系好,被其他同学孤立、威胁,还曾被班上一名调皮男生故意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说“我爱你”,让她羞愧难当,大哭起来。但这些事因为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因此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只得深藏心底,默默消化。

3不能因为年少无知而任性

“很多家长都觉得中小学生还是孩子,他们偶有犯错,欺负同学,不必苛责,慢慢会变好的。但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柳州市南环中学校长于晶认为,尤其是初中学生,已到了该懂事的年龄,家长应该规范他们的言行,才能少走弯路。

南环中学原来有一名从外校转入的男生,入学报到时就对于晶说:“校长,不怕你不信,我已经被警察'约谈’过30次。”那口气的确是年少无知样子,但他对触犯法规条例等事情毫无悔意,他的家长也只是觉得他太顽皮,太令人操心而已。只希望他快快长大、懂事就好。

柳南区另一所初中学校的一名男生,在今年7月毕业时,校长拿出一叠厚厚的“诫勉谈话”记录告诉他和他的父亲,初中三年,学校知晓他与人打架、找他正式谈话有记录的共计33次。男生的父亲感动地说,儿子能够完成9年义务教育,顺利参加中考,全是老师和学校的功劳。如果他们也像老师那样时时关心、关注孩子,也不会让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像刺猬一样,谁都不能说、不能碰。

“中小学生的行为管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于晶说,毕竟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把心底的秘密暴露出来,如果家长、教师细心观察,都能及时发现他们被欺负了,或者在欺负别人。只要及时引导,疏解心结,可以制止事态发展。特别对于那些仗着自己聪明、善于拉帮结派欺负他人的学生,家长不应该放任。“否则会伤人伤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罗素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