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水浒传》中的瓷器:定器、兔毫与青花

 RK588 2022-04-15

《水浒传》是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书中关于瓷器的记载,既是古陶瓷研究的辅助史料,也裨益于聚讼纷纭的《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水浒传》版本众多,本文所据为百回本中现存最早且最为可靠的万历十八年(1610)杭州容与堂刊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个刻本中提到的瓷器有锭(定)器、兔毫和青花三种。

一  定(锭)器

图片

北宋 定窑白瓷洗
吉林大学博物馆藏


容与堂本《水浒传》有2处记载了定器。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记:“只见两个侍者捧出茶来,白雪锭器盏内,朱红托子,绝细好茶。”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记:“李师师邀请到一个小小阁儿里,分宾坐定,妳子侍婢,捧出珍异果子,济楚菜蔬,希奇按酒,甘美肴馔,尽用定器,拥一春台。”

《水浒传》这两回提到的“定(锭)器”,无疑是指定窑茶具和酒食具。河北曲阳定窑中晚唐创烧,宋金鼎盛,以白瓷极负盛名,宋人胡寅称颂“雪泛定州瓷”,金人刘祁赞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均是对《水浒传》“白雪锭器”的好诠释。定窑元代衰落,旧定器数量虽多,但并未得到时人珍视。《至正直记》记:“至于定器、官窑又其多矣,皆未足珍贵也。前辈论者或有及于此,因记之。”又记“尝议旧定器、官窑等物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明初成书的《格古要论》中,宋金定窑产品已经成为按古董估值定价的“古定器”了。《水浒传》无论是元代成书、元末明初成书,还是明代中期成书,其关于“定器”的记载,均属于前朝器用的追忆描述。但是,将宋金元文献中无一例外所通称的“定器”写为“锭器”,却留下明代烙印的蛛丝马迹。明陈继儒(1558~1639)《妮古录》记:“余秀州买的白锭缾,口有四钮,斜烧成仁和馆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书。”这里的“仁和馆”四系瓶(大量出土文物证实其为元代磁州窑产品),曾被曲解为形如绕满纱线的纱锭一样的瓶子,与“定器”并无关涉。不过,将《妮古录》与《水浒传》记载放在一起,可以推测,明代委实存在将“定器”写为“锭器”的情况。

二  兔毫

图片

宋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记载五台山智真长老设茶款待赵员外及鲁智深,引了一首诗来赞那盏茶的好处:“玉蕊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功夫。兔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精神入肌肤。仙桃自合桃源种,不许移根傍帝都。”

这里提到的茶具兔毫盏,是福建建窑的结晶黑釉产品,也称为兔毛盏、异毫盏等。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约成书于1239年)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由福建博物院藏底刻“雍熙”(984~987)字样的建窑黑釉兔毫盏来看,其约出现于北宋早期,但文献关于兔毫盏的记载均不早于北宋中晚期,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是兔毫茶盏风行的时代。元代乃至明初偶有兔毫建盏使用的记载,姚燧(1238~1313)《牧庵集》:“吴侯建碗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每愁射日动精采,倒景过目睛电掣。人云煮茗何足道,黄金百炼终不裂。惠然持饷耽诗兄,供啜幽斋真一绝。”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陶宗仪(1329~约1412)《南村诗集》卷记:“建盏行茶沃兔毫。”明代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兔毫盏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水浒传》中这首记载兔毫盏的诗,实际上完全脱胎于一首题为《大云寺茶诗》的作品:“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清人编集《全唐诗》,将《大云寺茶诗》置于晚唐五代人吕岩(吕洞宾)名下,但其名下还有多首诗直接标明了“徽宗”“熙宁元年”“元丰中”等,且晚唐五代时期兔毫建盏尚未创烧,因此,《大云寺茶诗》应是误置于吕岩名下的宋元作品。

三  青花

图片

明万历 青花瓷罐
吉林大学博物馆

“青花”见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店主人却捧出一尊青花瓮酒来,开了泥头,倾在一个大白盆里。武行者偷眼看时,却是一瓮窨下的好酒,风吹过一阵阵香味来……武行者睁双眼喝道:'你这厮不晓道理!这青花瓮酒和鸡肉之类如何不卖与我?我也一还你银子!’主人道:'青花瓮酒和鸡肉都是那二郎家里自将来的,只借我店里坐地吃酒。’”

对于《水浒传》这段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描写,金圣叹赞叹有加,他评论道:“酒字上又加青花瓮三字,写得分外入耳”;“青花瓮外,又加写出一个大白盆,不惟其物,惟其器便已令人眼涎俟痒之极,况又实实清香滑辣耶!”

考古发现证实,以钴料为着色剂绘彩于透明釉下,高温一次烧成的青花瓷器,创烧于9世纪初的河南巩义窑,即所谓唐青花。唐青花发现甚少,流行时段很短,可谓昙花一现。直到14世纪30年代景德镇窑场再度兴烧元青花,期间存在近500年的空白。“青花”作为瓷器的专名,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时?古陶瓷界目前并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成书于1349年的汪大渊(1339年出洋后回国)《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器”“青白花碗”“青白花器”即是指“青花瓷器”,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最近有人指出,《岛夷志略》的“青白花瓷”应该断句为“青、白、花瓷器”即既涵盖了釉色品种,又包括了花纹装饰。可以明确的是,元代史料中并无“青花”这一专名。

成书于宣德九年(1434)的巩珍《西洋番国志》书中提到:“(爪哇国)国人最喜青花磁器并麝香、花绣、纻丝、硝子珠等货。”约成书于正统元年(1436)的费信《星槎胜览》更有多处提到“青花白磁器”“青花磁器”,与近百年前汪大渊的记载已有显著不同,可见,“青花”这一专名最早出现于15世纪30年代,明代中晚期也已普及使用,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部分学者所持的《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的主张。至于认为《水浒传》是最早记载青花瓷的典籍,甚至推测“青花瓮”是南宋时期的青花罐子,显属无稽之论。《水浒传》之外,明末成书的《禅真逸史》也有以青花瓮盛酒的记载。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2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