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川藏线上工作了近半个世纪,耳闻目睹了川藏线兵站的发展变化

 与春天同行 2022-04-16

川藏线上兵站的变化

冯正荣

文章图片1

作者冯正荣(右二)在泸定兵站担任站长时和战士读报(作者提供)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正式通车,川藏沿线开始设立兵站。由于川藏线要翻越21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而且川藏公路大都是一面靠山,一面就是悬崖峭壁,坡陡弯多,道路难行,号称“西部奇路”;由于当时汽车部队装备的都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部队缴获过来的,美国制造的T234型道奇车,汽车兵都叫它“大道奇”,这种车车况差、时速低。当时考虑到路况和车况的因素,每隔七八十公里左右就修建了一个兵站。一些兵站还修建在了荒无人烟的荒原上,当时有顺口溜形容一些兵站:“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而且“兵站周围很荒凉,住的还是土坯房;遇到风吹雪进房,半夜还有鼠和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川藏线兵站的基本条件确实很差,川藏线上汽车兵的日子苦,兵站兵的日子也很苦。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川藏线上的兵站进行了彻底改造,兵站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入伍就来到了川藏线,在汽车团的基层连队当过指导员,常年跑高原,住兵站;在川藏线的基层兵站当过站长,常年接待过往部队,为汽车兵服务;在部队退休后,又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常年既和汽车部队打交道,又和兵站打交道。我在川藏线上工作了近半个世纪,耳闻目睹了川藏线兵站的发展变化。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说说川藏线兵站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章图片2

兵站炊事员粗菜细做,细菜精做

营房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川藏线上修建了几十个兵站,大都是简易营房,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遇到刮风下雨,牦牛就会跑到兵站遮风挡雨。当时过往部队在兵站住的都是大通铺,窗户上装了玻璃,经过风吹雨打等因素,许多窗户的玻璃烂了。那时候高原买不到玻璃,兵站就用木板把窗户钉上了,冬天漏风,寒气逼人;夏天窗户打不开,不透气,气味难闻。当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兵站普遍修的都是旱厕,用木板钉一下就算蹲位,兵站的战士每年都要掏许多次厕所,到了冬天,大便和小便冻在一起,像石头一样坚硬,兵站的战士掏厕所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而且厕所离住房较远,冬天的时候,汽车兵半夜起来解手,冻的瑟瑟发抖,几个小时都睡不热乎。那时候,兵站主要靠发电机发电,由于发电机功率小,兵站的面积大,灯泡发出的都是黄色的微弱灯光,晚上九点钟左右就停电了。那时候,汽车兵跑川藏线每人都有一个“家用电器”——手电筒。多数人都用的是装两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有的人为了更亮一点,也用装3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有的人甚至用装4节电池的,这种手电筒更亮。当时汽车兵的手电筒,途中抛锚掉队要用,到了兵站也要用,车队出发前还要准备备用电池。那时候的兵站没有洗澡设施,汽车兵跑一趟拉萨,一个多月都不洗澡、不洗衣服,只有回到内陆才能洗澡、洗衣服。过去川藏线的汽车兵和兵站兵都是“通讯靠吼,指挥靠手”。汽车兵从离开营区就处于失联状态。兵站也没有电话,车队上川藏线,报饭车走在车队前面,先到兵站报饭,犹如古代的“飞马传递”。

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川藏线兵站的营房进行改造,一座座现代化的营房在川藏线上拔地而起,营房的窗户都装上了防寒保暖的双层玻璃,冬天不漏风,夏天可透气,宽敞明亮。厕所和宿舍连在一起,再也不愁冬天上厕所受冻了,而且都是冲水厕所,使用非常方便。现在兵站普遍都接通了国家电网,常年都有电用。车队晚上在山上行驶,多远就看到一片明亮的灯光,那就是兵站。有些兵站还引进了光伏发电,既实用又环保。现在多数兵站都有洗澡设施,在寝室就可以洗澡,有的兵站还可以泡温泉,让途经兵站的汽车兵洗脚解乏。现在兵站不仅有洗衣机,还有烘干机,汽车兵当天洗了衣服,当天就可以烘干。现在兵站4G网络全覆盖,兵站官兵都用上了手机。汽车兵到兵站可以和家人视频或者打电话。川藏线上的兵站都进入了信息时代,汽车兵的车队再也不用报饭车报饭了。现在高海拔兵站都有制氧站,汽车兵在寝室就可以吸氧。兵站的住房装上了电芯地暖,严冬季节房间里温暖如春。现在兵站都装上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兵站值班员坐在房间对整个营区一览无余。

住宿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兵站,给过往部队准备的是大通铺,进了房间,中间有一个过道,左右两边都是用木板钉的通铺,一个房间能睡四五十人。那时候的汽车兵一入伍就会领到一块防雨帆布,上高原时,把被子、褥子、衣服等放到一起,捆成一个大背包,往汽车车厢上一扔,晚上到兵站,扛下来放到通铺上,一个连队的干部战士睡在一起,铺挨铺,人挤人。晚上睡觉打呼噜的、咬牙齿的、说梦话的此起彼伏,有的睡到半夜还在梦里大喊大叫,大家常年跑高原,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同年入伍的一个战友睡在兵站的通铺上,过了一晚上就牺牲了。那天车队上高原住在兵站,半夜的时候他大叫几声,别的战友都认为他在说梦话,谁也没理睬。早晨起床,汽车兵听到哨音都是快速起床,快速穿衣,快速捆好背包,扛着就往车场跑。早晨连队集合开饭,发现少了一个甘肃兵,值班干部到大通铺一看,他还一动不动地睡在被窝里,值班干部大喊几声,没有动静,走近摇了摇还是没有动静,往身上一摸,发现已经手脚冰凉……他昨晚心脏病突发已经停止了呼吸。因为在高原兵站几十人睡在一起,常有人半夜说梦话大喊大叫,大家都没有在意啊!就这样,一名战友牺牲在了川藏线上。

文章图片3

重新修建的巴塘兵站

现在川藏线兵站的住宿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上一个班一个房间,每人一张床,24小时有热水,洗漱都很方便。部分兵站开始了宾馆化接待,汽车兵不用扛背包,拎包入住就行了。不久的将来,川藏线所有兵站都会实行拎包入住,汽车兵扛背包住兵站将会成为历史。

伙食的变化。当年驻藏部队实行的是实物供应,当地买不到新鲜蔬菜,因为有驻藏部队不吃地方的规定,也不能到地方买菜。那时候自然条件差,伙食标准也低,跑川藏线的汽车兵吃的大都是海带、豆皮、干菜(一种脱水菜,脱水以后压成饼状,吃起来没什么味道)“老三样”;条件好一些的兵站是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汽车兵对兵站的伙食很有意见。我记得,汽车第十八团有个新闻报道员跟着车队上高原,他写了一篇题为“扎木大站伙食差”的报道投到了《解放军报》,《解放军报》读者来信栏目刊登出来了。当时扎木大站隶属西藏军区后勤部,这个读者来信引起了西藏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西藏军区后勤部派工作组调查处理。西藏军区后勤部工作组对扎木大站所属兵站逐个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大概意思是:兵站伙食标准低,兵站官兵已经尽力了,故而不追究兵站领导的责任。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汽车部队运输任务重,兵站的接待任务也重,兵站养猪种菜只能是梦想。邦达兵站曾经有个战士,喜欢养动物。有一年,他休假归队时,在雅安买了4头小猪,跟着上线的汽车部队到了巴塘,前几天在笼子里乱啃乱叫的小猪忽然安静下来。再辗转到邦达,他把小猪放在宿舍里精心饲养,小猪们一个个像是被催眠了一样,眯着眼睛,只是发出类似地鼠一样的吱吱声。还没养到一个星期,四头小猪都因高山反应,缺氧而死。那时候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川藏线兵站官兵为改善过往部队的伙食,已经想了许多办法,还是不尽人意啊!

改革开放后,川藏线兵站的伙食标准大幅提高,基本条件大大改善。现在兵站普遍建起了阳光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普遍建起了保温猪圈,一年四季都可以养猪。现在兵站普遍配备了洗菜机、切菜机、绞肉机、馒头机、包子机、烙饼机、豆浆机、烤箱、大口径高压锅等现代化的炊具。为了提高炊事员的技术水平,兵站每年都要选派战士到正轨的炊事培训基地学习,让他们考中高级厨师资格证书,现在每个兵站都有三名以上的中高级厨师。大站每年还要举办“厨王”争霸赛,炊事员们拼刀功、较色泽、比香味,端上桌的饭菜和星级酒店的大厨比也毫不逊色。现在兵站接待过往部队的伙食普遍是:早餐有牛奶鸡蛋、包子馒头、还有面条小菜。午餐和晚餐“六菜一汤”、“四荤两素”,而且有水果,有小吃,营养搭配很合理。我去年见到几个刚从高原执行运输任务回来的汽车兵,他们说,现在每个兵站的菜各有特色,我们上高原就是享受美食。

文章图片4

汽车兵在兵站就餐

燃料的变化。川藏线的兵站大都和森林为伴,兵站也是“靠山吃山”,燃料主要靠烧木柴。那时候,每个兵站都有木料堆放场,兵站官兵每年都要花许多时间上山伐木。他们尽量找干枯倒地的树木,用双人拉的大木工锯锯成一节一节的木料,装上大货车拉回兵站,兵站官兵再用大肚锯锯成一米左右的短节,只要有空,兵站官兵有的拿上铁锤、铁楔劈柴。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铁楔是什么工具?铁楔是分割木材的一种工具,外形近似方锥体,锥头钝而短,有两个对称的斜面,将铁楔放进木头有缝隙的地方,用铁锤轮番地敲击铁楔,很快就能把木头劈开。有的再将劈开的木柴用斧头劈小,用于做饭和兵站取暖。那时候,一个兵站每年要烧掉五六十万公斤木柴,既损坏了环境,又费时费力。

现在兵站普遍用的是燃油灶、液化气灶,还有大型电磁炉等现代化的灶具,电磁炉有10个档可以调节,燃油灶和液化气灶也有开关调大小,开关一开,火力是可以调节的,想用大火调大火,想用小火调小火,经济实用,环保卫生,而且大大减轻了兵站官兵的劳动强度。

娱乐的变化。那时候每个兵站都有篮球场,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篮球,再就是打扑克。汽车兵到兵站大都精疲力尽了,加之有高山反应,很少有人打篮球。个别时候打几把扑克,晚上灯光很暗还看不清楚。上高原的文化娱乐活动单调乏味。

现在川藏线上的兵站普遍建起了阳光棚,阳光棚里有盆景、有花草、有健身房、有娱乐室、还有军营书吧、军营歌吧等文化娱乐设施。汽车兵在阳光棚里可以打乒乓球、还可以打台球;可以到健身房锻炼身体、还可以到电视房看电视;可以到军营歌吧一展歌喉、还可以到军营书吧看书学习;走累了可以在按摩椅上按摩、想玩了可以在游戏机上打游戏,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汽车兵到兵站能够更好地休整放松,以最佳状态征战云端天路。

医疗的变化。过去川藏线的兵站虽然配备有医生,但是兵站既没有制氧设备,也没有氧气袋,兵站医疗室只有一些普通的治感冒之类的药品,兵站医生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汽车兵遇到高山反应强烈者,本应该通过吸氧就能解决的问题,无耐的情况下,只有送就近的地方医院治疗。

现在川藏线兵站缺医缺药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兵站医务室可以吸氧,可以输液,还有远程会诊设备,驻站官兵遇到疑难杂症可以和大医院的专家连线会诊。现在兵站医务室不但药品种类多了,而且添置了内科及外科急救设备和常规治疗设备。过往部队官兵的普通疾病都能在兵站解决。

文章图片5

看看兵站种出的南瓜有多大

川藏线上兵站的变化还很多很多,我这里只说说上面的六大变化。川藏线兵站的变化,是祖国变化的缩影,也是军队变化的缩影。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愿人民军队更加强大。目前,川藏线上的兵站兵,进了厨房是炊事员,出了厨房是战斗员。车队住站时,他们送水送药,问寒问暖,热情接待过往部队;车队离站后,他们开展军事训练,组织养猪种菜,为接待下一批车队做准备。兵站广大官兵以崭新的面貌,打仗的姿态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做党中央、中央军委放心的后勤尖兵!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成都博巴户外运动》平台发表的一首赞美川藏线兵站的诗,抄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风雪做伴有苦有乐

星月相随有思有盼

寒冬

你为我们铺上温暖

午夜

你为我们捧上热汤

远征千里

你补给我生命的血液

凯旋归来

我用勋章回报你期望

依依惜别

你默默为我整理行囊

雪域高原

你用深情把我们送往

征途中

你用热情为我遮风挡雨

硝烟里

我以祖国名义挺起胸膛

茫茫雪域的兵站

甜蜜梦乡的港湾

兵站

和平的希望

兵站

边关的太阳……

文章图片6

作者冯正荣(左)担任雅安大站政委时和兵站战士一起劈柴(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