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LYs4hj0gj1z9ba 2022-04-16

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呢?

常听到一些中年人感叹:“当年假如我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言语之中充满了遗憾。

你要追问他一句“为什么不现在开始呢?”他马上就会回答:“如今不行了,我已经老了”“环境已经变了”等等。总之,过去曾经拥有最好的机遇,可惜没有把握住,如今机遇不会再有,青春永不再来,没有办法了。

不客气地讲一下,再过几年,这些人又会就今天的情况发出同样的感慨。如果不改变这种习惯思维,他们将一直生活在遗憾之中,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我想说的是: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人生处处都是起点,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处理一些不一样的情况,获得一些不一样的经验或体会,等等。

我们很习惯地接受这些生活给予我们的新起点,却不愿意自己去给生活赋予一些新起点,这岂不是很奇怪吗?

要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遗憾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由于我们失去了激情,少了主动作为的勇气,所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很多改变现状的机会,放任了这种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状的延续。我们感到遗憾说明我们并不甘心,为什么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呢?有的人可能会说,人到中年,来不及了。

不,来得及!举几个例子: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时已经四十八岁了,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时代,是个标准的老年人了,要知道,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如果刘邦服老,就不会有那个持续了四百多年(两汉合计)的强盛汉朝了;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受命领兵开始平叛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八年后安史之乱基本平定,郭子仪已经六十六岁了,后面还建有击败吐蕃、回纥入侵等不世功劳;

晋文公重耳流亡数十年,等到继承君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还是把晋国带成了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

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多的是:

杨善洲六十一岁退休后带领大家在荒山植树五万多亩;

褚时健出狱后七十四岁,从零起步打造了知名农产品品牌“褚橙”;

袁隆平年过八旬还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杂交水稻高产新品种、新纪录……

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心不老,人就不会老;只要不放弃,就永远来得及

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就是只要开了头,就不再难了。一些人总是认为“我不会……,我不能……”,面不是去试一试,直接让自己失败在了开始之前。

作为中年人,我们可能常为家里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而着急、甚至是生气。

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很大的原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学,他们内心总是有这一些想法“这是高技术产品,高技很难,不敢乱动,万一弄坏了就糟了”。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街边一些岁数明显不小的摊贩,用起微信、支付宝等先进手段也很熟练,并不是他们学习能力更强,只不过是他们如果不学会用这些手段,就会错失很多生意,所以不得不学,结果也就学会了。

而我们的老人没有这种紧迫感,所以始终学不会用智能手机。不要笑话老人,我们不愿意尝试改善生活、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是一样的情况吗?

不会,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去学,而不是真的学不会;不能,只是我们没有去尝试,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开始的理由、信心、勇气和紧迫感。让我们一起战胜自己内心的懒惰和怯懦,重新树立起年轻时的自信,去做一些尝试吧。

只要我们勇于开始,就会创造出人生新的精彩。每天坚持做下去,就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我们眼里的天才往往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看起来好难啊!但是反过来一想,说明我们经过一万小时左右的训练,总有一些人会成为该个领域的专家(至少是行家里手),成为别人眼里的天才。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用三个小时专注于某一件事(可以是书法、绘画、写作,可以是器乐、舞蹈、歌唱,也可以是加工、设计、编程等等,总之是适合自己或想要做的任何事),这样一年至少可以有一千小时,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有一万小时,换句话说,就具备了成为该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了。当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专家,但至少我们在该领域会有所成就。到那时,我们回头看一下,一定会感到自己挺了不起的。

不要觉得每天三个小时太长。想一想我们每天用于追剧、看手机、闲聊、发呆的时间,恐怕远不止三个小时。当然,为了让我们压力不那么大,时间也可以少一点,比如每天一小时,一样会做出了不起的事的。

假如我们每天拿出一小时用于写作,平均按每天五百字计算(中小学生写作文一般会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不少于五百到八百字),如果坚持一年,就是十八万,恭喜,你已经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了。如果坚持十年,就是一百八十万,恭喜,你已经完成了超过两部《红楼梦》的内容了(《红楼梦》总篇幅七十三万多字)。如果你能坚持得更长,那该如何了不起!这还不值得我们尝试吗?

不要担心时间不够。

来算一笔账:假设我们是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而我国目前人均期望寿命七十五岁以上(七十七岁),也就是说,属于我们的时间大约还有二十五年以上。

我们将已经走过的五十年分为两段:零到二十五岁,二十六到五十岁。然后每个人都想一下自己在这两段里干了些什么事。

大体上,第一段,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属于成长阶段,这二十五年我们从零起步,取得了不管用什么标准评价都算得上是了不起的进步(或者说成就)。这一时期,我们由婴儿到少儿,上了学,从幼儿园到大学(有的可能没上大学,也有的可能还获得了更高的学历),我们都学到了不少本领,掌握了基本的谋生本领,有的人事业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第二段,从二十六岁起,基本上开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为家庭奉献,为事业奋斗,等到五十岁,事业基本有成(或大或小),儿女也长大成人,学了很多知识和本领,具备了独立谋生的能力。这二十五年我们干了多少事、干成了多少事!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可以干成同样多的事,甚至是更多的事,因为我们有了比以前更丰富的知识、阅历和资源,起点比以前更高,条件更有利。我们还甘心继续平平淡淡地生活,放弃创造更多的精彩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之行,可至千里。还在犹豫什么呢?行动起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