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游清水江上的明珠——下司古镇

 zzm1008图书馆 2022-04-16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凯里市西南的清水江畔,距凯里市仅20公里。清水江发源于都匀斗篷山,流经贵州多县后汇入湖南㵲阳河。
        下司古镇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长官司为政权机构名)的分司治所,又地处平定的下游,故得名“下司”,素有“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

       早在嘉庆年间(1808年)下司就被辟为商埠,至民国时已发展成很热闹的商品集散地,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小上海”。清水江边的花街,繁盛时停泊的船只可长达几公里,夜晚灯火辉煌,其境壮观,故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

        现在这里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

        来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顺江而建的苗家吊脚楼,在日落余晖的映衬下,给人一种远离城市喧嚣,朦胧宁静,让生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清水江上气势雄伟的风雨桥,长长地横亘在水面上,宛如一道秀丽的风景连接着古朴与现代、过往与未来。


        桥头两个少数民族灯饰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风雨桥上,两串红红的大灯笼,既告诉人们以往的繁华,也展示未来美好的憧憬。

       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把牛看做是祭祀祖先的吉祥物。风雨桥头所看到的壮牛灯饰,就寄托了对丰收的祈盼和祝愿。

       走进古街,两边的建筑呈现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和文化。



        繁华的商埠,商人们匆匆离去,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它们充分展现了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闽南建筑、西洋建筑与下司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古老精美的雕梁,布满青苔的石巷,青瓦木楼的老屋,斑斑点点的石板,携带着古镇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芦笙广场更是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中心的纹饰是苗族铜鼓图案,节日里当地居民会穿着盛装在这里载歌载舞。

       夜景灯光照射下的鼓楼,更加巍然挺立,气势雄伟。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侗族重要的聚会议事场所,一般是先有鼓楼后建寨,一座鼓楼一个姓氏。

       因为“奇”和“吉”谐音,奇数是吉祥数,所以侗族的鼓楼一般都是奇数层,层数越多,就代表族姓越大。整个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坚固,可达百年不朽不斜。

       芦笙广场中的戏台。

       镇里的西式建筑与民族特色的吊脚楼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现在这里是邮政储蓄银行。

        镇上有一座具有岭南特色的汉族建筑,整体色彩非常亮丽,远远看上去很是壮观,对称的建筑有种大气的美,这就是广东会馆。

        繁华时来此经商的广东人,经常在这里聚会、住宿、堆放货物。

       镇上还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花街,不宽的街道两旁至今还保存着许多以前的商铺和建筑,这也反映出当时下司作为黔东通往贵阳等地通道的重要性。


       古镇的街上有很多售卖当地特色美食的商铺。


        毛辣果是当地盛产的一种番茄,体型小、酸度大,是制作红酸的原材料。

       用不同色彩的果蔬汁制作的彩色面条,五彩斑斓,煞是好看,其中尤以蓝莓面条最有名气。

      特色美食还有下司狗肉,它具有肉质细嫩,味道纯正的特点。准确地说,下司狗肉叫下司草烧狗肉,宰杀的都是当地的土狗,并采用“天然”草烧技术,所以味道有所不同。


        下司古镇知名度不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里没有其他古镇的喧嚣,却有着古朴、宁静、干净。


       顺江而建、依山傍水,苗族、仡佬族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