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卷二百三十四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4-16

 神仙部列传十一
  后汉三
  张卞       张玉兰
  张鲁       杜兰香〈附张硕〉
  李常在      沈羲
  陈安世〈附权叔本〉刘政
  沈文泰〈附李文渊〉皇化
  阴恒       李修
  柳融       葛越
  董仲君      黄敬
  陈长       陈永伯〈附增族〉
  陈子皇      范幼中
  封衡       张元宾
  刘真人      张正礼
  魏
  吴丹       焦先
  王表       郝姑
  王晖       赵广信
  吴
  干吉       葛元
  张元化      介象
  虞翁生      介琰
  杜契       孙寒华
  槲衣仙      董奉
  帛和       姚光
  徐光       严青
  陈恽       朱孺子

神异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神仙部列传十一

后汉三

张卞

《四川总志》:张卞,梁山人。按蟠龙洞碑云:卞为蜀先主将,因谏先主攻固陵,不听,入山遇樵叟,自称䲭彝,授以丹诀修炼,上升。

张玉兰

《集仙录》:张玉兰者,天师之孙,灵真之女也。幼而洁素,不茹荤血。年十七岁,梦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字篆文,缭绕数十尺,随光入其口中,觉不自安,因遂有孕。母氏责之,终不言所梦,唯侍婢知之。一旦谓侍婢曰:吾不能忍耻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其夕无疾而终。侍婢以白其事,母不欲违,冀雪其疑。忽有一物如莲花,自副其腹而出。开其中,得素金书《本际经》十卷,素长二丈许。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将非人功。玉兰死旬月,常有异香。乃传写其经而葬玉兰。百馀日,大风雷雨,天地晦瞑,失其经,玉兰坟圹自开,棺盖飞在巨木之上,视之,空棺而已。今墓在益州,温江县女郎观是也。三月九日是玉兰飞升之日,至今乡里常设斋祭之。灵真即天师之子,名衡,号曰嗣师。自汉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于阳平化白日升天。玉兰产经得道,当在灵真上升之后,三国纷竞之时也。

张鲁

《徐州志》:张鲁,字公期,衡之子。初,道陵以诸品秘箓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子衡,衡授鲁,鲁得之以符法治病,病立愈。世号嗣卿。后仕汉为汉中太守,曹操将攻汉中,鲁以手板画地,即成巨河,怒涛汹涌,兵不能济,其将复统水兵至岸。鲁又以手板画其河中,辄出一峰,高千馀丈,兵不能进。操遂入南郑,鲁乃奔入巴中。后刘璋失蜀,先主举兵向公期。公期脱化归真,隐形仙去。

杜兰香〈附张硕〉

《曹毗杜兰香传》:杜兰香,自称南阳人。以建兴四年春数诣张传,传年十七,望见车在门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君不可不敬。从传,先改名硕,硕呼女前视,可十七八,说事邈然久远,有好子二人,大者萱枝,小者松枝,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作诗曰:阿母处灵岳,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宫墉外,飙轮送我来,且复耻尘秽,从我与福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来,复作诗曰:逍遥云雾间,吁嗟发九嶷,游女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薯蓣子三枚,大如鸡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硕食二,欲留一,不肯,令硕尽食,言: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君命未合太,岁东方卯去,当还求君兰香降张硕,硕问祷祀何如。香曰:消摩自可愈疾淫,祀何益。兰香以药为消摩。
《墉城集仙录》:杜兰香者,有渔父于湘江洞庭之岸,闻儿啼声,四顾无人,惟三岁女子在岸侧,渔父怜而举之。十馀岁,天姿奇伟,灵颜姝莹,迨天人也。忽有青童灵人,自空而下,来集其家,携女而去。临升天,谓其父曰:我仙女杜兰香也,有过谪于人间。元期有限,今去矣。自后时亦还家。其后于洞庭包山降张硕家,盖修道者也。兰香降之三年,授以举形飞化之道,硕亦得仙。初降时,留玉简、玉唾盂、红火浣布,以为登真之信焉。又一夕,命侍女赍黄麟羽帔、绛履元冠、鹤氅之服、丹玉佩挥剑,以授于硕,曰:此上仙之所服,非洞天之所有也。不知张硕仙官定何班品。渔父亦老,因益少,往往不食。亦学道江湖,不知所之。

李常在

《神仙传》:李常在者,蜀郡人也。少治道术,百姓累世奉事。计其年,已四五百岁而不老,常如五十许人。治病,困者三日,微者一日愈。在家有二男一女,皆已嫁娶,乃去。去时从其弟子曾家孔家,各请一小儿,年皆十七八。家亦不知常在欲何去,即遣送之。常在以青竹杖度二儿,遣归置其家所卧之处。径还,勿与家人语。二子承教,以杖归家,家人了不见儿去。后乃各见死在床上,二家哀泣,殡埋之。百馀日,弟子从郫县逢常在,将此二儿俱行,二儿与弟子泣语良久,各附书到。二家发棺视之,唯青竹杖耳,乃知非死。后三十馀年,居地肺山。更娶妇。常在先妇儿乃往寻求之。未至十日,常在谓后妻曰:吾儿欲来见寻,吾当去,可将金饼与之。及至,求父所在,妇以金与之。儿曰:父舍我去数十年,日夜思恋,闻父在此,故自远来觐省,不求财也。乃止。三十日父不还,儿乃欺其母曰:父不还,我去矣。至外,藏于草间。常在还语妇曰:此儿诈言如是,当还。汝语之,汝长不复须我,我在法不复与汝相见。乃去。少顷儿果来,母语之如此。儿自知不复见其父,乃泣涕而去。后七十馀年,常在忽去。弟子见在虎寿山下居,复娶妻。有父子,世世见之如故,故号之曰常在。

沈羲

《神仙传》: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问羲曰: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为问之。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寿命不长,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司马生,青龙车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车是也。须臾,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识。遂载羲升天。升天之时,道间锄耘人皆共见,不知何等。斯须大雾,雾解,失其所在,但见羲所乘车牛,在田食苗。或有识是羲车牛,以语羲家。弟子恐是邪鬼,将羲藏山谷间,乃分布于百里之内,求之不得。四百馀年,忽还乡里,推求得数世孙,名怀喜。怀喜告曰:闻先人说,家有先人仙去,久不归也。留数十日,说初上天时,云不得见帝,但见老君东向而坐。左右敕羲不得谢,但默坐而已。宫殿郁郁如云气,五色元黄,不可名状。侍者数百人,多女少男。庭中有珠玉之树,众芝丛生,龙虎成群,游戏其间,闻琅琅如铜铁之声,不知何等。四壁熠熠,有符书著之。老君身形略长一丈,被发文衣,身体有光耀。须臾,数玉女持金按玉杯,来赐羲曰:此是神丹,饮者不死。夫妻各一杯,寿万岁。乃告言:饮服毕,拜而勿谢。服药后,赐枣二枚,大如鸡子,脯五寸,遗羲曰:暂还人间,治百姓疾病。如欲上来,书此符,悬之竿杪,吾当迎汝。乃以一符及仙方一首赐羲。羲奄忽如寐,已在地上。多得其符验也。

陈安世〈附权叔本〉

《神仙传》:陈安世,京兆人也,为权叔本家佣赁。禀性慈仁,行见禽兽,常下道避之,不欲惊之,不践生虫,未尝杀物。年十三四,叔本好道思神,有二仙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而叔本不觉其仙人也,久而意转怠。叔本在内,方作美食,而二仙复来诣门,问安世曰:叔本在否。答曰:在耳。入白叔本,叔本即欲出,其妇引还而止曰:饿书生辈,复欲来饱腹耳。于是叔本使安世出答:言不在。二人曰:前者云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云耳。二人善其诚实,乃谓叔本勤苦有年,今适值我二人,而乃懈怠,是其不遇,几成而败。乃问安世曰:汝好游戏耶。答曰:不好也。又曰:汝好道乎。答曰:好,而无由知之。二人曰:汝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期处,到日西,不见一人,乃起欲去,曰:书生定欺我耳。二人已在其侧,呼曰:安世汝来何晚也。答曰:早来,但不见君耳。二人曰:吾端坐在汝边耳。频三期之,而安世辄早至。知可教,乃以药二丸与安世,诫之曰:汝归,勿复饮食,别止于一处。安世承诫,二人常来往其处。叔本怪之曰:安世处空室,何得有人语。往辄不见。叔本曰:向闻多人语声,今不见一人,何也。答曰:我独语耳。叔本见安世不复食,但饮水,止息别位,疑非常人,自知失贤,乃叹曰:夫道尊德贵,不在年齿。父母生我,然非师则莫能使我长生。先闻道者,即为师矣。乃执弟子之礼,朝夕拜事之,为之洒扫。安世道成。白日升天。临去,遂以要道术授叔本,叔本后亦仙去矣。

刘政

《神仙传》:刘政者,沛人也。高才博物,学无不览。以为世之荣贵,乃须臾耳,不如学道,可得长生。乃绝进趋之路,求养生之术。勤寻异闻,不远千里。苟有胜己,虽奴客必师事之。复治墨子五行记,兼服朱英丸,年百八十馀岁,色如童子。能变化隐形,以一人分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万人。又能隐三军之众,使成一丛林木,亦能使成鸟兽;试取他人器物,易置其处,人不知觉。又能种五果,立使华实可食。坐致行厨,饭膳供数百人。又能吹气为风,飞砂扬石。以手指屋宇,便欲颓坏;复指之,即还如故。又能化生美女之形,及作水火。又能一日之中,行数千里。能嘘水兴云,奋手起雾,聚土成山,刺城成渊。能忽老忽少,乍大乍小,入水不沾,步行水上,召江海中鱼鳖蛟龙鼋鼍,即皆登岸。又口吐五色之气,方广十里,直上连天,又能跃上。下去地数百丈。后去不知所在。

沈文泰〈附李文渊〉

《神仙传》:沈文泰者,九疑人也。得红泉神丹,去土符延年益命之道,服之有效。欲之昆崙,留安息二十馀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却不去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受秘要,后亦升仙。今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白,去三尸,法出此二人矣。

皇化

《神仙传》:九灵子,姓皇名化。得还年却老,胎息内视之要,五行之道,其经曰:此术可以辟五兵,却虎狼,安全己身,营护家门,保子宜孙,内外和穆。人见则喜。不见则思,既宜从军,又利远客,他人谋己,消灭不成,千殃万祸,伏而不起,杜奸邪之路,绝妖怪之门,咒咀之者,其灾不成,厌蛊之者,其祸不行,天下诸贤,皆来宗己,倾神灵之心。得百姓之意。在人间五百馀年,颜色益少,后复炼丹,乃登仙去。

阴恒

《神仙传》:北极子,姓阴名恒,其经曰:治身之道,爱神为宝,养性之术死入生出,常能行之,与天相毕,因生求生,真生矣,以铁冶铁之谓真,以人治人之,谓神。后服神丹,仙去。

李修

《神仙传》:绝洞子,姓李名修,其经曰:弱能制强,阴能弊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驾,长生之道也。年四百馀岁,颜色不衰,著书四十篇,名曰《道源》。服还丹升天也。

柳融

《神仙传》:南极子,姓柳名融,能含粉成鸡子,吐之数十枚煮而啖之,与鸡子无异,黄中皆馀粉,少许如指端者,取杯咒之即成龟,煮之可食。肠藏皆具,而杯成龟壳煮,取肉则壳还成杯矣。取水咒之,即成美酒,饮之醉人,举手即成大树,人或折其细枝以刺屋间,连日犹在,以渐萎坏,与真木无异也。服云霜丹,得仙去。

葛越

《神仙传》:黄卢子,姓葛名越,甚能治病,千里寄姓名与治之皆愈,不必见病人身也,善气禁之道,禁虎狼百虫皆不得动,飞鸟不得去,水为逆流一里,年二百八十岁,力举千钧行及走马头上,常有五色气高丈馀,天下大旱时,能到渊中召龙出,催促便升天使作雨,数数如此,一旦与亲故别,乘龙而去,遂不复还。

董仲君

《神仙传》:董仲君者,临淮人也,少行气炼形,年百馀岁不老,尝见诬系狱,佯死,臭烂生虫狱,家举出而,后复生,尸解而去。

黄敬

《神仙传》:黄敬,字伯严,武陵人也。少读诵经书,仕州为部从事,后弃世学道于霍山,八十馀年复入中岳,专行服气断谷为吞吐之事,胎息内视,召六甲玉女吞阴阳符,又思赤星在洞房前。转大如火,周身至二百岁,转还少壮,道士王紫阳数往见之,求要。言敬告紫阳曰:吾不修服药之道,但守自然盖地仙耳,何足诘问。新野阴君神丹升天之法,此真大道之极也。子可从之,人能除遣嗜欲,如我者,亦可以学我所为也。紫阳固请,不止,敬告紫阳曰:大关之中有辅星,想而见之,翕习成赤童在焉。指朱庭,指而摇之,鍊身形,消遣三尸,除死名,审能守之,可长生,失之,不久沦幽冥。紫阳受之,得长生之道也。

陈长

《神仙传》:陈长,在纻屿山上已六百馀岁,纻屿山中人,为架屋每四时烹杀以祭之,长亦不饮食,颜色如六十岁人,诸奉事者,每有疾病,即以器诣长乞祭水,饮之皆愈。纻屿山上累世相承事之,莫知其所来及服食本末。纻屿在东海中,吴中周详者,误到其上,留三年乃得还,具说之如此,纻屿山其地方圆千里,上有千馀家,有五谷成熟,莫知其年纪,风俗与吴同。

陈永伯〈附增族〉

《神仙传》:陈永伯者,南阳人也,得淮南王七星散方,试按合服之,二十一日,忽然不知所在,永伯有兄子,名增族,年十七,亦服之,其父系其足,闭密户中,昼夜使人守视之二十八日亦复不见,不知所之,本方云服之三十日得仙。陈氏二子服未三十日而失所在,后人不敢服,仙去必有仙官来迎,但人不见之耳。

陈子皇

《神仙传》:陈子皇,得饵朮要方服之,得仙去。霍山妻姜氏疾病,其婿用饵朮法服之,病自愈,寿一百七十岁。登山取米,重担而归,不息不极,颜色气如二十许人。
范幼冲
《洞仙传》:范幼冲者,辽西人也,受太素胎化易形之道,常旦旦存青白赤三气,各如綖,从东方日下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饱便止,行之十年,得道其法,约其事,验太素秘道也。

封衡

《神仙传》:封衡,字君达,陇西人也。幼学道,通老庄学,勤访真诀,初服黄连,五十年后入鸟兽山,采药又服朮,百馀年还乡里,如二十许人,闻有病危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药与之,或下针应手,立愈,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凡图籍传记,无不习诵,复遇鲁女,生授还丹诀及五岳真形图,遂周游天下,故山官水神潜相迎伺,而凶鬼怪物无不窜避,人或疑之。以矢刃刺禦,皆不能害,常驾一青牛,人莫知其名,因号青牛道士。魏武帝问养性大略,师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则几于道矣。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以契造化之妙。有二侍者,一负书笈,一携药笥,有容成养气术十二卷,墨子隐形法一篇,灵宝卫生经一卷,笥有炼成水银霜黄连屑等,在人间仅二百馀年,后入元丘山,不见。

张元宾

《洞仙传》:张元宾者,定襄人也,曾举茂才,始师西河蓟公,受服朮行洞房白元之事,后遇樊子明于少室山,授以遁变隐景之道,昔在天柱山,今来华阳内,为理禁伯主诸水雨官,元宾善谈空无,无者大有之宅,小有所以生焉,积小有以养小,无见大有以本大无,有有亦无焉,无无亦有焉,所以我目都不见物,物亦不见无,寄有以成无,寄无以得无,于是无则无宅也,大空亦宅无矣,我未生时,天下皆无无也,桐柏,诸灵仙亦不能折之,自云曾于蓬莱遇宋晨生论无,粗得其意也。

刘真人

《四川总志》:刘真人,魏武帝时,隐山中得道,自平盖山驾鹤入建州。

张正礼

《道州志》:张正礼,汉魏间人,真诰云正礼以汉末,在山中服黄精,颜色常如年四十。时治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泽泻柏实,同止岩中。

吴丹

《东乡县志》:吴丹,清溪观道士也。世居郦邑,生时母为所苦,投诸白水河,凡三日不死复收养之,名曰水先生。母死,穴居墓侧五年,哭声振林木。人感其孝为送饼果,既而有司为给衣。后游罗浮青峰城诸名山,得吐纳神缩制炼服食诸术。曹操召拜左奉驾,郎不就。年四十游终南山,得篆文十六字,曰孝哉吴丹,卓行异人以番而凤致道之所。遂游番至馀干,夜宿老妪家,问曰:此何地也。妪曰:吴凤冈。结茅居之,年百三十。吴猛许逊张氲葛洪郭璞之徒,每来相过,猛独师事之。晋义熙戊申,年百七十矣。八月十五日命诸徒送之南岭,腾云而去。

焦先

《魏志·管宁传注》:时有隐者焦先,河东人也。《魏略》曰:先字孝然。中平永,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馀,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少,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陜界。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太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后有疫病,人多死者,县常使埋藏,童儿竖子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爪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呻吟独语。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不取其直。又出于道中,邂逅与人相遇,辄下道藏匿。或问其故,常言草茅之人,与狐兔同群。不肯妄语。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浅河水,辄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其不狂。至嘉平中,太守贾穆初之官,故过其庐。先见穆再拜。穆与语,不应,与食,不食。穆谓之曰:国家使我来为卿作君,我食卿,卿不肯食,我与卿语,卿不应我,如是,我不中为卿作君,当去耳。先乃曰:宁有是邪。遂不复语。其明年,大发卒将伐吴。有窃问先:今讨吴何如。先不肯应,而谬歌曰: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心为当杀牂羊,更杀其羖䍽耶。郡人不知其谓。会诸军败,好事者乃推其意,疑牂羊谓吴,羖䍽谓魏,于是后人佥谓之隐者也。议郎河东董经特嘉异节,与先本故人,密往观之。经到,乃奋其白须,为如与之有旧者,谓曰:阿先阔乎。念共避白波时不。先熟视而不言。经素知其昔受武阳恩,因复曰:念武阳不耶。先乃曰:已报之矣。经又复挑欲与语,遂不肯复应。后岁馀病亡,时年八十九矣。 《高士传》曰:世莫知先所出。或言生乎汉末,自陕居大阳,无父母兄弟妻子。见汉室衰,乃自绝不言。及魏受禅,尝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𢘆不著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漆,五形尽露,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欲食则为人赁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得一食辄去,人欲多与,终不肯取,亦有数日不食时。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逆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遗以食物皆不受。河东太守杜恕尝以衣服迎见,而不与语。司马景王闻而使安定太守董经因事过视,又不肯语,经以为大贤。其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不以为病,人莫能审其意。度年可百岁馀乃卒。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考之于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荣味也,形之所不可释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离者室宅也,口之所不能已者言语也,心之所不可绝者亲戚也。今焦先弃荣味,释衣服,离室宅,绝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闇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元寂之幽,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广不能以回其顾,妙乎与夫三皇之先者同矣。结绳已来,未及其至也,岂群言之所能髣髴,常心之所得测量哉。彼行人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恐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爱不以累其心,捐视听不以污其耳目,舍足于不损之地,居身于独立之处,延年历百,寿越期颐,虽上识不能尚也。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矣。《魏氏春秋》曰:故梁州刺史耿黼以先为仙人也,北地傅元谓之性同禽兽,并为之传,而莫能测之。
《神仙传》: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年一百七十岁。常食白石,以分与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亦不与人语。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及魏受禅,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不与女人交游。衣弊,则卖薪以买故衣著之,冬夏单衣。太守董经,因往视之,又不肯语。经益以为贤。后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馀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

王表

《广信府志》:王表,贵溪人,汉元康初修炼于岩中。久之感太极真人,降授以三五飞步之诀。魏明帝太和二年正月七日上升,香雾集空,下闻仙乐,所遗药池丹井飞升台,见存世,名其岩曰王表岩。

郝姑

《畿辅通志》:郝姑,字女君,本太原人。徙居莫县,魏青龙间,与邻女十人于沤洟泄水边挑蔬。忽有三青衣童子至女君前,云:东海公娶女君为妇。言讫,敷茵褥于水上,行坐往来有如陆地。其青衣童子便在侍侧,沿流而下,邻女走告之家人,往看莫能得也。女君遥语:幸得为水仙,愿勿忧怖。仍云:每至四月,送刀鱼为信。至今四月,多刀鱼。乡人每到四月祈祷,州县长吏入女君祠,先拜,然后得入于祠。前忽生青白石一块,纵横可三尺,高二尺馀,有旧题云此是姑夫上马石,尚存焉。

《陜西通志》:王晖,魏时人,白羊公子弟子。居华岳熊牢岭。常种黄精溪侧,虎为之耕,豹为之耘。出入亦乘虎豹。饵黄精苍朮。后以道术传王法冲,尸解而去,尝著秘诀,人莫能晓。

赵广信

《绍兴府志》: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渡江入剡小山,受李法成服气法,又受师左军守元中之道,内见五脏彻视法。如此七八十年,周旋郡国,或卖药出入人间,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井,作九华丹。传云丹成,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

干吉

《洞仙传》:干吉者,琅琊人也。其父祖世有道术,不杀生命。吉精苦有踰于昔,人常游于曲阳,流水上得神书百馀卷,皆赤界白素青首朱目,号曰《太平青箓书》。孙策平江东进袭会稽,见士民皆呼吉为干郎,事之如神,策招吉为客。在军中,将士多疫病,请吉。水喷漱,辄差策将兵数万人,欲迎献帝讨曹公,使吉占风色。每有神验,将士咸崇仰吉,且先拜吉后朝策。见将士多在吉所,因怒曰:吾不如干君耶。乃收吉,责数吉曰:天久旱,水道不通,君不同人忧。安坐船中作鬼态,束吾将士,败吾部曲。今当相除。即缚吉,暴使请雨,若能感天今日中大雨者,当相原,不尔加诛。俄而,云兴雨霪致中漂没,将士共贺吉,策遂杀之。将士涕泣收葬,明旦往视失尸,策大怆恨,从此常见吉在其前后。策寻为许贡伏客所伤,照镜见吉在镜中,因掊镜大叫,胸创裂而死。世中犹有事干君道者。

葛元

《神仙传》:葛元,字孝先,从左元放受《九丹金液仙经》,未及合作,常服饵朮。尤长于治病,鬼魅皆见形,或遣或杀。能绝谷,连年不饥;能积薪烈火而坐其上,薪尽而衣冠不灼。饮酒一斛,便入深泉涧中卧,酒解乃出,身不濡湿。元备览《五经》,又好谈论。好事少年数十人,从元游学。尝舟行,见器中藏书札符数十枚,因问:此符之验,能为何事。可得见否。元曰:符亦何所为乎。即取一符投江中,逆流而上。曰:何如。客曰:异矣。又取一符投江中,停立不动。须臾下符上、上符下,二符合一处,元乃取之。又江边有一洗衣女,元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投一符于水中,女便惊走,数里许不止。元曰:可以使止矣。复以一符投水中,女即止还。人问女:何怖而走。答曰:吾自不知何故也。元尝过主人,主人病,祭祀道精。人而使元饮酒,精人言语不逊。元大怒曰:奸鬼敢尔。敕五伯曳精人,缚柱鞭脊。即见如有人牵精人出者,至庭抱柱,解衣投地,但闻鞭声,血出淋漓,精人故作鬼语乞命。元曰:赦汝死罪。汝能令主人病愈否。精人曰:能。元曰:与汝三日期,病者不愈,当治汝。精人乃见放。元尝行过庙,此神常使往来之人,未至百步,乃下骑乘。中有大树数十株,上有群鸟,莫敢犯之。元乘车过,不下,须臾有大风回逐元车,尘埃漫天,从者皆辟易。元乃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止风,风便止。元还,以符投庙中,树上鸟皆堕地而死。后数日,庙树盛夏皆枯,寻庙屋火起,焚烧悉尽。元见卖鱼者在水边,元谓鱼主曰:欲烦此鱼至河伯处,可乎。鱼人曰:鱼已死矣,何能为。元曰:无苦也。乃以鱼与元。元以丹书纸置鱼腹,掷鱼水中。俄顷,鱼还跃上岸,吐墨书青色,如大叶而飞去。元尝有宾后来者,出迎之,坐上又有一元,与客语,迎送亦然。时天寒,元谓客曰:贫居,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火,共使得煖。元因张口吐气,赫然火出,须臾满屋,客尽得如在日中,亦不甚热。诸书生请元作可以戏者。元时患热,方仰卧,使人以粉粉身,未及结衣。答曰:热甚,不能起作戏。元因徐徐以腹揩屋栋数十过,还复床上,及下,冉冉如云气。腹粉著屋栋,连日尚在。元方与客对食,食毕漱口,口中饭尽成大蜂数百头,飞行作声。良久张口,群蜂还飞入口中,元嚼之故,是饭也。元手拍床,虾蟆及诸虫飞鸟燕雀鱼鳖之属使之舞,皆应弦节如人;元止之即止。元冬中能为客设生瓜,夏致冰雪。又能取数十钱,使人散投井中,元徐徐以器于上呼钱出,于是一一飞从井中出,悉入器中。元请客致酒,无人传杯,杯自至人前,或饮不尽,杯亦不去。画流水,即为逆流十丈许。于时有一道士,颇能治病,从中国来,欺人,言我数百岁。元知其诳,后会众坐。元谓所亲曰:欲知此公年否。所亲曰:善。忽有人从天上下,举座瞩目。良久集地,著朱衣进贤冠,入至此道士前曰:天帝诏问公之定年几许,而欺诳百姓。道士大怖,下床长跪,答曰:无状,实年七十三。元因抚手大笑。忽然失朱衣所在,道士大惭,遂不知所之。吴大帝请元相见,欲加荣位,元不听,求去不得,以客待之。常共游宴,坐上见道间人民请雨,帝曰:百姓请雨,安可得乎。元曰:易得耳。即便书符著社中,一时之间,天地晦暝,大雨流注,中庭平地水尺馀。帝曰:水宁可使有鱼乎。元曰:可。复书符水中。须臾,有大鱼百许头,亦各长一二尺,走水中。帝曰:可食乎。元曰:可。遂使取治之,乃真鱼也。常从帝行舟,遇大风,百官船无大小多濡没,元船亦沦失所在。帝叹曰:葛公有道,亦不能免此乎。乃登山四望,使人钩船,船没已经宿,忽见元从水上来。既至,尚有酒色。谢帝曰:昨因侍从,而伍子胥见彊牵过,卒不得舍去。烦劳至尊,暴露水次。元每行,卒逢所亲,要于道间树下,折草刺树,以杯器盛之,汁流如泉,杯满即止。饮之,皆如好酒。又取土石草木以下酒,入口皆是鹿脯。其所刺树,以杯盛之,杯至即汁出,杯满即止。他人取之,终不为出也。或有请元,元意不欲往,主人彊之,不得已随去。行数百步,元腹痛,止而卧地,须臾死,举头头断,举四肢四肢断;更臭烂虫生,不可复近。请之者遽走告元家,更见元故在堂上。此人亦不敢言之,走还向元死处,已失元尸所在。与人俱行,能令去地三四尺,仍并而步。又元游会稽,有贾人从中国过神庙,庙神使主簿教语贾人曰:欲附一封书与葛公,可为致之。主簿因以函书掷贾人船头,如钉著,不可取。及达会稽,即以报元。元自取之,即得。语弟子张大言曰:吾为天子所逗留,不遑作大药,今当尸解,八月十三日日中时当发。至期,元衣冠入室,卧而气绝,其色不变。弟子烧香守之三日,夜半忽大风起,发屋折木,声如雷,炬灭。良久风止,忽失元所在,但见委衣床上,带无解者。旦问邻家,邻家人言了无大风,风止在一宅,篱落树木,皆败折也。
《天台县志》:元,丹阳人,字孝先,洪之从,祖尝入赤城山学道,后尸解而去,为太极左仙翁宋政和中,封冲应真人。
《浙江通志》:仙翁每饮酒醉辄,入陂水中卧,竟日乃出。至富春西岩山,向寺僧求地炼丹,丹成升举。按《武进县志》:葛元,字孝先,句容人,自称葛仙翁。常隐马迹山学道修炼,山有云居道院,即元故丹室也,今丹井尚存。

张元化

《续文献通考》:三国张元化,葛元弟子,常寓汝州。一日,召道士周元亨,戒之曰:吾化后,无损吾躯。既化,元亨如命葬城北二里,后二年汝卒。戍蜀者逢元化于山峡间,令持书与胡司马周尊师,卒返投书二人。开缄乃元化亲札,谢二人,葬之厚也。遂率郡人发冢视之,惟空棺。有故履存焉。宋政和时,封冲妙先生。

介象

《神仙传》:介象者,字元则,会稽人也。学通五经,博览百家之言,能属文,后学道入东山。善度世禁气之术。能于茅上燃火煮鸡而不燋;令一里内人家炊不熟,鸡犬三日不鸣不吠;令一市人皆坐不能起;隐形变化为草木鸟兽。闻有《五丹经》,周旋天下寻求之。不得其师,乃入山精思,冀遇神仙。惫极卧石上,有一虎往舐象额,象寐见虎,乃谓之曰:天使汝来侍卫我,汝且停;若山神使汝试我,即疾去。虎乃去,象入山,谷上有石子,紫色,光绿甚好,大如鸡子,不可称数。乃取两枚。谷深不能前,乃还。于山中见一美女,年十五六许,颜色非常,被服五綵,盖神仙也。象乞长生之方,女曰:子可送手中物著故处,乃可。汝未应取此物,吾故止待汝。象送石还,见女子在前处,语象曰:汝血食之气未尽,断谷三年更来,吾止此。象归,断谷三年复往,见此女故在前处。乃以《还丹经》一首授象,告之曰:得此便得仙,勿复他为也。乃辞归。象尝往弟子骆廷雅舍,帷下屏床中,有数生论左传义,不平。象傍闻之不能忍,乃忿然为决。书生知非常人,密表荐于吴主。象知之欲去。曰:恐官事拘束我耳。廷雅固留。吴王徵至武昌,甚尊敬之,称为介君。诏令立宅,供帐皆是绮绣,遗黄金千镒。从象学隐形之术,试还后宫,出入闺闼,莫有见者。如此不一,尝为吴主种瓜菜,百果皆立生可食。吴主共论脍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脍为上。吴主曰:论近道鱼耳,此出海中,安可得耶。象曰:可得。乃令人于殿庭中作方埳,汲水满之,并求钩象起饵之垂纶于埳。须臾果得鲻鱼,吴主惊喜问象:可食不。象曰:故为陛下取作生脍,安敢取不可食之物。乃使厨下切之。吴主曰:闻蜀使来,得蜀姜作齑甚好,恨尔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差所使者可付直。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象书一符以著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杖,杖止便买姜,讫复闭目,此人承言骑杖。须臾,止已至成都,不知是何处,问人知是蜀市。乃买姜于时,吴使张温先在蜀,既于市中相识,甚惊,便作书寄其家。此人买姜毕,捉书负姜骑杖,闭目。须臾已还吴,厨下切脍适了。象又能读诸符文,如读书,无误谬者。或不信之,取诸杂符除其注以示象,象皆一一别之。其幻法,种种变化,不可胜数。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以美梨一奁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后以表闻,吴主即发棺视之,唯一符耳。帝思之,与立庙,时时躬往祭之。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后弟子见在盖竹山中,颜色转少。
《香案牍》:象入东岳,受禁制之术,能令一市人皆坐不起。有客种黍山中,患群猴猱食之,乞辟猴法。象告:汝见猴群第,语之吾已告介君,介君教汝莫食。明日客试以象言语猴,猴果连臂投林而去。
《武昌府志》:吴介象,会稽人,有诸方术。孙权闻之,徵象到武昌,甚敬畏之。

虞翁生

《绍兴府志》:虞翁生,会稽人,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大帝时隐狼伍山,兼行云气回形之道,精思积久,形体更少如童子。后人见其乘云上天。

介琰

《搜神记》: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住建安方山,从其师白羊公杜受元一无为之道。能变化隐形。尝往来东海,暂过秣陵,与吴主相闻。吴主留琰,乃为琰架宫庙,一日之中,数遣人往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吴主欲学其术,琰以吴主多内御,积月不教。吴主怒,敕缚琰,著甲士引弩射之。弩发,而绳缚犹存不知琰之所之。

杜契

《洞仙传》:杜契,字广平,京兆人也。建安初,渡江依孙策,后孙权用为立信校尉。黄武二年学道,师介琰,受黄白术。久久能隐形遁迹。后居茅山之东,时与弟子采伐货易山场市里,而人不能知之。数入洞中得仙。

孙寒华

《墉城集仙录》:孙寒华者,吴人孙奚之女也,师杜契,受元白之要,颜容日少,周旋吴越诸山十馀年,乃得仙道而去。

槲衣仙

《处州府志》:槲衣仙,龙泉人,结庵于凤山之巅,持守雌抱一之道,童颜黑发,不御饮食。人或问其寿几何,但答曰八十岁也。种种有异术,赤乌中坐宫前槐树上,俄祥云四合,天乐鸣空,遂飞升,其庵址尚存。

董奉

《神仙传》: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馀,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馀年,复为他职,行经候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中。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杜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酺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馀,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要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为谢燮,好自爱理。燮闻之,乃启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疠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奉乃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咂。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赍酒酺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馀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须尔,暮当大雨。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万民大悦。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馀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馀斛。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馀岁,奉一日竦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奉在人间三百馀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帛和

《神仙传》: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气服朮法授之,告和曰:吾道尽此,不能得神丹金砂,周游天下,无山不往。汝今少壮,广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王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著石壁。和讽诵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后入林虑山为地仙,林虑一名隆虑,其山南连大行,北接恒岳。有仙人楼,高五十丈。

姚光

《洞仙传》:姚光者,不知何许人也。得神丹之道。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火之不焦,刀之不伤。吴主身临试之,积荻数千束,令光坐荻千束中裹,十馀重火焚之,烟焰翳日,观者盈都咸谓光为煨烬矣。火息后,见光从灰中振衣而起,神容晏如也,手把一卷书。吴主读,不能解。后不知所之。

徐光

《搜神记》: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结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反视所出卖,皆亡耗矣。凡言水旱甚验。过大将军孙綝门,褰裳而趋,左右唾践。或问其故。答曰:流血臭腥不可耐。綝闻恶而杀之。斩其首,无血。及綝废幼帝,更立景帝,将拜陵,上车,有大风荡綝车,车为之倾。见光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綝问侍从,皆无见者。俄而景帝诛綝。

严青

《续文献通考》:严青,会稽人,尝于山中作炭。忽神人授书一卷,曰:汝骨可长生。并教服石髓法,青受之,即见左右常有数十人侍之。尝夜行,都巡呵问何人,青亦呵问,都巡叱从兵收之,青亦叱从神录之,青径去,而都巡等人马不能动。明日乡人曰:必严公也。报其家往谢,青乃放去。青后辟谷一年,仙去。
《绍兴府志》:严青,会稽人。遇神人授素书一卷,曰:汝骨应得长生。青言:我不识书,当奈何。神人曰:不须读也,但以洁器盛之置高处耳。并教服右髓法,受之,无他佳器,惟有饮壶。乃用以盛所授书,即便见其左右常有数十人侍之。治病救患,但以所授书到其人家,所病便愈。百姓尊奉之。后断谷不食一年,入小霍山仙矣。

陈恽

《浙江通志》:吴陈恽,字子厚,桐庐人,富阳侯硕之子也。仕至黄门侍郎征寇,将军封馀杭侯。恽有仙术,能兴水工。尝于馀杭一夕筑九里塘不假人力而成。今桐庐南北二乡多陈侯公庙,即恽也。

朱孺子

《续仙传》:朱孺子,永嘉安固人也。幼而师道士王元真,居大箬岩。勤苦事于元真。深慕仙道,常登山岭,采黄精服饵。历十馀年。一日,就溪濯蔬,见岸侧二小花犬。孺子异之,乃寻逐入枸杞丛下。归告元真,讶之。遂与孺子俱往伺之,复见二犬戏跃,逼之,又入枸杞下。元真与孺子共寻掘,乃得二枸杞根,形状如花犬,坚若石。髓挈归以煮之。而孺子益薪看火,三日昼夜,不离灶侧。试尝汁味,取吃不已。及见根烂,以告元真共取,食之。俄顷孺子忽飞升在前峰上。元真惊异久之。孺子谢别元真,升云而去。到今俗呼其峰为童子峰。元真后饵其根尽。不知其年寿,亦隐于岩之西陶山。有采捕者,时或见之。
《温州府志》:孺子,吴末居大箬岩,服菊花及饵黄精。后遇西归子于山中,授以要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