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考研?听听他们怎么说?

 伟大的海岸 2022-04-16
图片

“二战”考研?听听他们怎么说?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57万,而2021年报名人数为377万,同比增长80万。今年研究生招生只有110万人,录取率仅为24%,不足报考的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2022年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或许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二战考研,我们通过以下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就业工作者的三篇文章来看看二战考研到底值不值。

“二战”考研,到底值不值?

作者 | 陈璐

华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研室负责人

读研深造好不好?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看法是不一样的。从就业角度看,如果以研究生身份去“考公”,的确可选的岗位范围更多,而且在热门的就业城市竞争力更高,当然还可以增加专业知识积累,更贴近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

因此,近年来,考研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57万,而2021年报名人数为377万,同比增长80万。相较而言,2021年国内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比仅增长7万人,且扩招专业多集中于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即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因为就业难,催化考研热,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决定“二战”考研的学生人数亦有所增加。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矢志考研”的往届生呈现上升趋势,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并且“准备继续读研”的比例从2016届的1.9%上升到了2019届的4.0%。

随着2022届毕业生考研成绩公布,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没有考到好成绩的学生继而陷入是否需要“二战”的迷茫中。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坚持,人不应该遇到困难就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及时止损”,没有必要为了坚持而坚持,而是应该定心安神,尽快准备“春招”。
图片
笔者结合近年来自己所积累的一些个性化就业咨询经验,建议有同类困惑的学生,可依据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及决策。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选择“慢就业”须谨慎

首先,看企业招聘的逻辑。企业招聘分成校招和社招,一般来大学开宣讲会的都属于校招。校招不会看你的工作经验,有实习经验最好,没有就看看社团经历、学习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经历等。招聘方也很清楚,校招的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有很多的岗位培训资源也会向应届毕业生倾斜。相反,社招就是面向社会的招聘,招聘时一定要看工作经验,在岗位JD中所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也都会一一落实;否则,一般连简历筛选这个“第一关卡”都很难通过。

其次,是否需要“二战”考研,取决于我们想求职的岗位是否需要一个更高的学历,以及自己是否对研究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以目标为导向。汉语里有个词叫“准备”,什么叫“准备”呢,第一点先瞄准,确定目标,再为目标准备资源,设计达成路径。就业也是一样,一定是先有就业目标,再看这个目标是否需要高学历,如果需要就去考,不需要就直接就业。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搞反了这套逻辑,把“准备”变成了“备准”。自己可能不适合做科研,未来也不想做基础类的工作,或者看到身边同学考研究生,自己也犹豫要不要考……最后读研究生时,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难受,做科研工作时可能发现自己不擅长,或者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干别的吧,读了这么多年书,又不甘心。“真是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最后,后疫情时代,多数行业受到冲击,原有的行业发展业态正在急速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经济发展提质增量,行业发展供给侧改革持续,社会岗位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加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间拐点暂时无法测算,目前政府仍在帮扶企业稳岗扩就业,招聘岗位本身就显得珍贵,所以建议大学毕业生谨慎选择“慢就业”,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考研目标或者人生发展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作为大学毕业生,我们就业找的是第一份工作,不是一份完美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从学历和能力出发,找一份工作并不难,关键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时刻紧盯目标,更多地去积累,在工作中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多地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职业发展中找到路径。

坚持目标导向,衡量“二战”考研的必要性

读研还是不读研,似乎是当代大学生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把“提高考研升学率、提升就业质量”作为自身发展目标之一的高校里,出于单位绩效考核要求,老师们都会鼓励学生读研深造。不可置否,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才蓄水池、就业缓冲器”的作用,对于考研学生而言,因为对大学生活以及专业情况已有充分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有更加深刻的思考,以终为始,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准备。

在具体个体咨询辅导中,大学生考研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如下四类:其一,自己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所以先读个研究生;其二,家里人支持,觉得研究生就业机会多一些;其三,本身专业不喜欢,希望跨专业深造;其四,自己喜欢研究生的专业,希望可以继续深造。

具体在是否“二战”考研这个问题上,首先,要看自己想求职的工作是否会有高学历的要求。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都有两个门槛:学历门槛和经验门槛。有些职业是学历门槛越高越好,比如科研工作者、大学教师、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等等,想要进入这类岗位,考研是必然路径,所以哪怕是“二战”考研,也是必经之路;而有些职业则是经验门槛越高越好,比如财务、人力、销售、开挖掘机等等。这类岗位,工作经验永远排第一位,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更高的学历更好”,但不是必须项。所以,从职业发展策略上来说,如果未来想做高学历门槛的职业,那就把学历修到最高;如果想做高工作经验值的职业,最好是先就业积累实战经验,未来有时间可以再去读MBA或者在职研究生,提升学历。其次,我们要看这个问题的本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业与考研并没有什么区别,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个学生是不是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目标感”。如果缺乏目标的前提下去考研,没想过未来要去做什么,只是为了躲避就业,那这样的人最后进入职业世界也是易迷茫的,其职业稳定性会比较差,因为他们其实没有想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平时的咨询辅导中,我也见过这样的学生,因为考研被调剂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保研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而找不到读研期间的目标,没有办法有效地定位职业,甚至最后还得以本科的学历去找工作……

所以,目标感很重要。读研,还是不读研,取决于你的目标职业、你的需求以及你是否真正喜欢做一些研究类的工作。所以当迷茫彷徨时,不妨再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底想要从事什么工作?

“二战”备考期间是否应该去找实习

咨询辅导中,有学生担心如果再次考研失利,是否会让自己失去了应届毕业生身份的求职优势,而且又缺乏工作经验的积累,丧失求职竞争优势。面对这个困惑,我们需要澄清的是:“二战”备考期间,想找个实习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想“二战”?打算给自己多少次机会考研,如果机会上限到了,就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去找工作……

从就业的角度看,考虑到“二战”复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年的备考经验,不妨找个公司实习3-6个月,先积累工作经验。如果在实习实践后发现有合适的岗位,直接签约也未尝不可。与此同时,万一“二战”失败,需要投入精力去求职且无法走校招通道,实习经验也可算作是工作经验,增加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综上,对于“二战”考研决策而言,我们需要了解和考虑这些因素—— 1.未来的工作方向是否需要有研究生学历?还是可以就业后再考在职的研究生?2.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及就业方向是否与自己所想的一致?3.研究生导师有哪些,研究生学习的状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状态?4.“二战”备考期间的生活费及研究生的学费是否属于家庭可承担的范围?5.考研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有个学位?6.研究生就业方向对应的行业,未来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7.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研的复习和提升?8.一旦“二战”考研失败,是否有后备方案?这个结果自己是否可以承受?问题背后是目标,抱怨背后是期待,困难背后是坚持。想清楚以上的问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感受中,抓住内心确定的东西,勇敢去行动,才能走出迷茫。当发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如果现有能力不足,要么降低期待,选择自己现有能力够得上的;要么紧盯目标,提升能力。 所以,“二战”考研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来源:北森生涯)

未能一“研”为定,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 |  叶心宇

河南工程学院

每当12月研究生考试前夕,都会出现一波“一'研’为定”“成功上岸”等特别祝福语,为在“研”路前行的学子们加油打气。

近几年,我国考研热潮持续升温。从报考人数来看,从100万到200万,用了近12年,而从200万到当前的457万,仅用了5年。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增加了各行各业对高学历、高知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对企业生产、个人生活带来了不小影响,在就业压力与部分企业招聘需求缩减的双重影响下,升学成为了不少大学生的首选。

考研热的冷思考

在诸多考研群体中,二本院校的大学生们占据了较大比例。作为一所二本院校的教师,在我所了解的河南省绝大多数二本院校中,近几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约占一半左右。

在我近十五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关于考研的各种提问。“父母希望我考研,替我报了辅导班,但是我真的不想考!”“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还有三个月就要考研,现在发现不适合这条路,我已经决定放弃了,但又不知道求职之路该如何开始!”……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是因为就业压力大与就业市场的内卷,想要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出于对学术和学问的热爱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大约占考研人数的三成以上,还有接近三成左右的同学是跟风赶潮加入了考研队伍。

我特别理解同学们想要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求。每一个二本院校的考研人心中都有一个名校梦,不少年轻人都想冲击985、211、双一流院校。但是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的是,考研后就能一劳永逸吗?
我们大多数人在高中时就曾被无数次灌输“考上大学就好了”的思想,但是大学后的生活显然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学习依旧是常态,实习实践乃至找工作让部分人陷入更多的恐慌中。所以,考学和考研都不应该成为目的,人生真正的大考都在校园之外,怎样丰富我们的生活、达到身心愉悦,这才是我们需要始终面对的命题。而读大学、考研仅仅是人生无限可能中的一个关键选择和新的起点。

成功上岸与望“岸”兴叹

既然是考试,那么就会有成绩的好坏之分,当分数线划定,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愿者,在高兴之余也应当明确,考研成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社会是一所永无止境的大学,要为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进行更多的职业准备。

未成者,也不必望“岸”兴叹,考研败北并不意味着前途一片暗淡,职场中有太多可能的职业选项。比如,体制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一些政策性岗位的公开招考与选拔,体制外无限广阔的企业单位更是对高校毕业生求贤若渴,还有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伴随“互联网+”时代蓬勃兴起的新行业、新企业、新职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我们可以充分地择己所爱、择己所适、择己所能、择己所需以及根据匹配需求的基本原则,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当然,此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要理性认识到当前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二是要认识和接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如果考研的执念特别强烈,对于“一战”失败心有不甘,还想继续“二战”,就要深度复盘,认真梳理考研初心与备考之路,找到坚守考研之路的内在动力和底层逻辑,而不至于在“二战”前行中轻易动摇或者退出。特别是与外因相比,寻找内因更加重要。复盘是为了更好地翻盘,只有真真切切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和行动举措,才能确保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把考研的发心动机、基础条件、合理定位、主导方案与备选方案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追本溯源,远远要比“我到底该考研还是该就业”、“我是否该考研二战”、“我到底该坚持还是该放弃”这样简单的发问更有意义。

考研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人各有志、各取所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是“几战”,都应该以自己的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为基本导向,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选择合适的目标专业、院校以及城市,考研成功后要有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学习计划与坚持不懈的行动探索,考研未能如愿的话就要全力以赴为融入社会做准备。

为自己负责,追求更高的目标

尽管名校背景与高学历可以在求职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一旦进入某一条职业赛道之后,能否在特定岗位上脱颖而出、顺利进阶不仅仅取决于当下,更取决于学历文凭背后的附加价值与个人的综合素养

当前,年轻人无论是陷入发展困境、主动跳槽,还是被动辞职,多数情况并非能力不济,而是在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的人因为与领导、同事沟通不畅,一旦与他人进行讨论,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过计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有好处时总想往前、急于邀功,有问题时总想退后、撇清责任;有的人眼高手低、拈轻怕重,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头缩脑……

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人在学习力、思考力、执行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团队合作、抗压能力、责任感、敬业度、忠诚度以及心态、语态、状态等方面呈现出来的软实力,才是职场“打怪升级”的通行证和助推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无论学业生涯在哪个阶段结束,一定要深知,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考研、考公、考证、考试、考级等层面上,还应该从广义视角提升软实力的学习:思想的转变、视野的开阔、意志的磨练、责任的培养、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以及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都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时,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行动起来就永远不算晚。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送给学生

考研二战,值不值得你亮剑?

作者 | 韩钊

山东理工大学辅导员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自3月12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后,是否过线终于大告天下,部分考研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陷入了考研二战与就业的纠结中,当然还有一些不乏意气用事,自去年12月27日迈出考场就毅然决然立下flag,想通过二战来证明自己的“勇士”。在这里,我想和打算考研二战的同学聊一聊:二战,值不值得你亮剑?你的亮剑理由充分不充分?

二战不应成为规避就业的挡箭牌,

目的要明确且端正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与使命,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的正常学制是四年制,经过了四年的学习、锻炼与培养,理应结束本科阶段的校园生活,开启下一阶段的人生:进入社会就业或升学继续深造。某些同学在选择考研二战时纯粹是不想就业或躲避就业,认为目前本科毕业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等自己考上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后就能一本万利,工作就能任己挑选,于是就拿起考研二战作为规避就业的挡箭牌。我想告诉这部分同学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学历提升之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或更高满意度的工作。理想不理想、满意不满意是与自身的期望成正相关的,假如你经过努力二战成功上岸,那么我想你研究生毕业时找工作的期望值一定低不了,因为你觉得比本科毕业的同学接受了更高阶段的教育,况且你多付出了一年的时间与努力。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招,大批的硕士生找工作时越来越感觉“高不成、低不就”,硕士生与本科生之间的薪资差距也越来越小,或者薪资可能还不如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如果你坚定的选择考研二战,那么你的考研目的一定要明确且端正,或是立志搞科研、做研发或是立志做学问继续读博,或是想以学术研究为职业,切莫把考研二战作为规避就业的挡箭牌,勇于对下一阶段的人生亮剑才是真正的勇士。

莫从众,谨防考研二战流行病

别人干啥我干啥,从众心理在很多同学身上十分明显,似乎考研二战的人越多,干这事就越没错。选择二战的同学真的需要理性思考一下二战的必要性,二战真的适合自己吗?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需要因人而异,二战更是如此。二战,你将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孤独感、疲惫感、不安感都会比一战放大好几倍,你的心理抗压能力怎么样?你的经济条件能否允许你再来一年,你的家人支持吗?你的目标院校真的是二战、三战就能考上的吗?你能否耐得住寂寞,抗干扰能力、自律能力满足二战的要求吗?自己的复习方法,高等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怎么样,是再付出一年时间就能跨越式提高的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同学们仔细考虑后再做出决定。

二战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一件事,而事情就是这样:当你付出的越多,你就越想得到;当你没有得到时,你就越不甘心,想再来一次。很多同学最初选择考研或许只是想体验一下,只是看到别人考自己也从众考,但随着自己为了考研而付出的东西越来越多,考研的理由也不再那么简单,考研已不再是单纯的一场考试,而是人为的增加了一些意义,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执念,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柱,仿佛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证明自己。很多事情努力会有结果,但结果的好坏不只是受“努力”这一个单一因素影响。影响考研二战结果的除了你的努力程度、复习效果,还有报考院校的招生规模、报考人数、考题难度、单科分数线、你临考前的状态、复试时的面试情况等等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如果再付出一年,结果还是不令人满意,你能否接受?希望同学们不要盲目的加入到二战行列,谨防考研二战流行病。

二战不是一战,青春不能白费

当你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考研二战真的是自己必须做的一件事时,那么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反思查找考研一战时的不足,强弱项、补短板,制定好复习计划,除了按时完成复习进度还要提高复习效果。二战时期的衣食住行也要提前规划好,毕竟毕业后你就需要搬离学生宿舍了,期待你再来一年的青春不会白费!或许20多岁的你会说自己还年轻,但没有人的青春能重来,没有什么比浪费青春更可惜的事情了,时间就是生命。如果来年你二战成功上岸,那时希望你让自己奔跑起来,可不能有歇歇脚的想法,待你学习的知识和本领还有很多,跟导师做课题、搞研究、发论文、出成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不能再比别人多付出一年了!如果二战的结果仍然不令人满意,那时希望你不要陷入三战、四战的泥潭,考研是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唯一的事,不要把赌注押到考研这一件事上,以后有需要、有机会在职读研也是一种选择。同学们要相信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不止一种,不要只在一条河里游泳,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