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万志勇/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4-17

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作者:万志勇

清明节的时候,去到逝去的亲人坟前,插一绺清明旗,放一挂千子鞭,点一炷香,敬一盘果,磕头作揖,祈求亲人在阴间安息。每年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这样做,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期盼福荫子孙的美好愿望。每年的清明都祭祖,就成了一种仪式。有了这种仪式,祭扫的氛围就会更肃穆,思念的心情就会更深沉,亲情的感受就会更真切,文化的延伸就会更自然。我突然感到:仪式感是多么的重要!

什么是仪式?度娘说:“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仪式感是什么呢?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对于仪式感,可以这样理解:是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是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在某刻特别用心做某事,带有仪式感会让人刻骨铭心。“仪式”会赋予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特定事件“与众不同”的意义,而仪式感便是在仪式之中产生的体验感。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中国古代就有“五礼”礼制,古代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民间也有生、冠、婚、丧四种礼仪,仪式对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在现代,仍有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仪式是随着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直到今天,仪式依然体现着它的特有的功能。仪式感代表了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缩影。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

百度百科还说:“仪式感无处不在”,的确如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许多重要的事用仪式展现出来,就给你一种别样的感受。新生命的诞生给家人带来欣喜,旧时的农村,婴儿呱呱落地,鞭炮声声响起,乡里乡亲都会前来恭贺,或添丁之喜,或喜得千金,都是吉祥的祝福。小孩的周岁,十二岁,满十八岁的成人礼,都是仪式。长辈的寿诞之日,晚辈都要去祝贺,尤其是整生日,一般都安排拜寿仪式。青年男女通过互相交往了解,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一般都有个订婚仪式,双方大人见面,商定婚嫁的具体事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之大喜。男女到了一定年龄,谈婚论嫁,大喜之日,举行仪式,携子之手,与子同老,步入婚姻的殿堂。学子们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得以金榜题名,考上一本二本,举行仪式,感谢老师,激励自己。事业成功,业绩卓著,有表彰奖励的仪式。功成名就,光荣隐退,单位有暖心的退休仪式。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开个追悼会,寄托哀思,有送别仪式。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就像调味剂,它可以让生活多一些珍视和庄重,少一些轻慢和随意。仪式感可以很小,也许是一个聚会,也许是一份思念,亦或是一个小小的瞬间,都是一种充满爱的仪式。它可以是母亲每天对上学孩子的叮咛,可以是夫妇每天离家上班时的道别,可以是用餐时给长辈敬菜、盛饭,可以是睡觉前给孩子掖被、关灯,可以是定期给朋友打的问候电话,可以是过年过节给朋友发的祝福信息,可以是远行前给爱人一个亲吻,可以是返家后给爱人的一个拥抱,可以是为远方来客的一杯热茶,可以是对长辈贤达的一句敬重。喝牛奶时,你特意替孩子擦掉嘴边的白泡沫,是仪式;出门时,你特意把亲人的领带给调整好,是仪式;走路时,你特意蹲下来帮儿女系好鞋带,是仪式;逛街时,你特意记得朋友喜欢的衣服买来送给他,是仪式;朋友生日,你切蛋糕下去的第一刀是仪式;自己快乐,在朋友圈分享你的愉悦也是仪式。仪式感使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小小的仪式感也带着爱与幸福的味道。仪式感有时也可以很大,儿女婚礼的豪华隆重,长辈生日的长跪膜拜,高楼大厦的竣工乔迁,过年过节的诸多礼节,都是严守传统,肆意铺陈,纵情演绎,热闹非凡。

一个家庭有了仪式感,老人更受尊重,晚辈更讲规矩,亲情更加浓烈,氛围更加和睦。一代传给一代的仪式感,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无声的教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优良家风的延续。有仪式感的家庭,一定是有规矩的家庭,有讲究的家庭,有亲情的家庭,一定是幸福和谐的家庭。仪式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满足,一个个很小的细节,就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仪式感跟矫情无关,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不凑合的态度。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将会枯躁乏味,容易散漫慵懒,意志消沉。而当你感受到了仪式感的存在,你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充满爱的世界上。生活需要仪式感,生命中的那一份份仪式感,都是你生命乐谱上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张爱玲曾说过: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能让我们更好的认真的去过属于我们中的每一天。生活中的仪式感,可以让平淡无奇的岁月增添些许浪漫、庄严与敬畏,可以让这一刻变得与众不同。仪式感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每一场仪式,都是你在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甚至当这场仪式结束,你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甜蜜的笑容。

教育更需要仪式感。仪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颁奖仪式等是学校常规性仪式教育活动。学校的仪式教育是指体现教育目的,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具有较强仪式感的教育活动形式,它强调仪式的象征意义,注重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靠设置一定的情景,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活动中仪式感的营造和利用能有效地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不记得是在哪个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升旗台,也没有漂亮的旗杆,还没有音响设备,校长却坚持每周组织孩子们举行升旗仪式。当老师用笛子吹奏的国歌声响起,当国旗在竹竿上冉冉上升,当全体师生向国旗行礼时,那种神圣、那种庄重、那种热爱、那种感动,给孩子们的心灵撞击是强烈的,留给孩子们的记忆是深刻的,给孩子们正能量的教育和鼓舞是终生的。只要心中有一股信念,一份初心,一个愿景,即使物质条件匮乏,也能创造出仪式感。学校教育周而复始,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接着一个学年,正常的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是最基本的仪式,有的学校却不能坚持举行,失去这么好的教育和课程资源,失去这么好的营造仪式感的机会,实在可惜,不可理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1人(其中“80后”占48.9%,“70后”占37.0%)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仪式感的消失,让整个群体的精神世界无法安顿,道德没有了寄托,最终造就的是一大批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重新建构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礼仪和仪式,让生活有一点庄重和高贵,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每一位校长都要重视仪式感,每一所学校都要把各种仪式作为重要的教育和课程资源,规范节日仪式,增强文化感;营造教育氛围,增强庄重感;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成就感;强化行为规范,增强礼仪感;创新活动仪式,增强意义感;陶冶生活情趣,增强高尚感。

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是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形式,陶冶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又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人们实现道德进步。培养学生高尚、高雅、高洁的生活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心存敬畏,追求崇高,认真读书,积极生活,诗意栖息,让学生的生活、学习赋予庄严高贵的象征性“形式”——仪式感,学生的心灵会更纯静,情趣会更高雅,道德会更高尚。

北师大著名教授顾明远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们都是做过学生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那么多老师上过的那么多课你还记得几堂?但是我们参加过的那些场面宏大、群情激昂、艺术优雅、温馨浪漫、由衷感动的活动,却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仪式是非常庄重、意义重大的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仪式感是不可或缺的,校长老师们要重视啊!

作者简介

万志勇,退休人员。曾在中小学任教,做过中学校长、教研员,后来做教育行政工作。退休后读点书,写点字,唱点歌,散点步,养点花,种点菜,自得其乐。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