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42毛婧:产婆术应用于大学课堂需要注意哪些特性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4-17

      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指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探寻真理、寻求知识的方法。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它逐渐成为一种隐形的教学原则。而将其引入大学课堂时需要遵循特性,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本文将对产婆术的四大特性展开讨论。

经典性:注重“追问-启发-归纳”的步骤

      从苏格拉底时代起,产婆术的基本步骤就分为三步: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其中,“助产”正是产婆术的本质。这一环节中,苏格拉底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表达出蕴含在心灵中的思想并考察其真伪。对苏格拉底而言,产婆术并非是单纯的“教授”,而是他身为“助产师”帮助“待产者”一步步激发出自身本就蕴含的知识与智慧的过程。

    开放性:兼顾“无孕-有孕-待产”的状态

      在苏格拉底一次次的追问、反驳中,在被问者不断搜刮、寻找新答案新思路的过程里,学生实质上经历了从“无孕”到“有孕”状态的变化。学生思而不得的困惑,被苏格拉底形象的比喻为“孕妇的阵痛”,这种痛楚标志着学生从愚昧的快乐中抽离,开始思考,即进行“灵魂的受孕”。而经过多方努力,学生们不断逼近“真理”的状态,则意味着“待产”。简言之,产婆术将学生划分为无孕——有孕——待产三种状态。产婆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需要兼顾不同个体所处的不同阶段的思维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们身为“产婆”的独特慧眼:不同学生所需的引导不同,不同班集体的上课氛围也有着微妙差别,据此来创设不同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助产”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也有可能“流产”。但“流产”并不意味着无意义,这一结局恰恰反应了知识的缺陷,学生认识到缺陷后走向更深入思考与延续,正是另一重意义,也是一种精神的开放性。

挑战性:理解不确定性导致多元和混乱

      无论是在《泰阿泰德》中,还是在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从未与对话者就某一定义得出过确切且肯定的回答 [i];而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与人对话后总是使人陷入困惑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被控“不敬神和腐蚀雅典年轻人”,落得服毒而死的结局。从这个角度看,产婆术因其追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答案的多样性,简单移植到课堂中,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学生对本节课探讨问题的误解。运用产婆术的过程,像走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不确定性导致的多元混乱,对教师本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指引性:教师要引导“观念-方法-过程”

      想要走出“花园”,寻到谜底,教师要把控好整体方向,可从观念、方法、过程等方面加强引导与帮扶。。师生双方都应明确:答案的产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助产”是一个在追问、讨论、提出新疑惑间循环往复多次的过程,步步深入。明确这一概念,有利于凝聚师生双方的精神力,减少学生在漫长无答案追问中的迷茫心理。而定义最终答案、结束讨论,同样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分情况而论。教授有较为明确答案的公认概念时,产婆术仅需作为一个简单的教学手段运用,教师指引的方向应尤为明确;而共谈开放性问题时,师生都应抛出自己的理解与心中答案,试图追寻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答案”。

      总之,“产婆术”作为一种辩论技术,引入大学课堂时需要遵循特性,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首先是经典性,注重“追问-启发-归纳”的步骤;其次是开放性,兼顾“无孕-有孕-待产”的学生思维状态;再次是挑战性,理解研讨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多元和混乱;最后是指引性,教师要从“观念-方法-过程”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帮扶。

[1]刘莉,刘铁芳.重审苏格拉底的“产婆术”[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9):46-62.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