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彩云学习穴位: 14个髎穴

 钱要向我飞 2022-04-17

骨肉情

    髎,指骨节空隙处
    髎音寥,骨空处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释音》

    温馨提示:以”髎“字命名的穴位,涉及7条经脉的14个穴位:

  大肠经:  肘髎、口禾髎  
  胃经:  巨髎  

      小肠经:  颧髎
  膀胱经: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三焦经:  肩髎、天髎、耳禾髎
  胆经:  瞳子髎、居髎
  督脉:  素髎

    髎”穴最多的是膀胱经,其次是三焦经。所有的“髎”穴,均位于骨骼的缝隙或者孔洞当中,尤其是八髎穴。

瞳子髎穴

Image


   瞳子髎穴,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

     瞳子,瞳孔。髎,同窌,空穴也。穴在瞳子外方,眶骨外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穴。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道藏经》:“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横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属肾,肾主骨,因名瞳子髎。

Image

     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
    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Image

    瞳子髎,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瞳子髎有疏风明目的作用。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瞳子髎又位于眼旁,故可用于眼病的治疗。

瞳子髎位于眼部附近,具有清热消肿、明目退翳之功效,为治疗眼病之要穴。

    瞳子髎系胆经、小肠经与三焦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活络明目作用。

    手、足少阳+手太阳三阳经交会于瞳子髎穴,三者均为阳经,就说明其是一个提升阳气的大穴,并且刺激胆经上的这一个穴,可同时调理三焦经和小肠经的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作用功效:疏风散热,明目止痛。

   主治病症:夜盲、屈光不正、角膜炎、结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按摩手法: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瞳子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瞳子穴同时点揉。

   特效按摩:用两手拇指用力垂直揉按瞳子髎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目赤肿痛、角膜炎、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症。

巨髎穴

Image

   巨髎穴,属足阳明胃经。巨髎为阳蹻脉、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巨,大也,髎,空穴也,此穴在鼻梁旁颧骨下大凹陷处,故名巨髎。

    巨,大也。髎同窌,空穴也。穴在鼻旁颧骨内下缘,指䪼内鼻旁的部位。穴处凹陷甚大,故名巨髎。

    巨,有大义。髎,有深孔之义。此穴在上颌与颧骨交接处的巨大缝隙处,故名巨髎。

Image

    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Image

    巨髎,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巨髎有疏风邪,通鼻窍等作用。

    阳跷脉“司目之开阖”,巨髎位于目下、鼻旁之面部,为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故可治疗目、鼻、面部病证。

    巨髎穴有明目散风、疏经镇痛作用。承泣、四白、巨髎3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作用功效:清热熄风,明目退翳,通鼻利窍。

    主治病症:青光眼、近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角膜炎、角膜白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上颌窦炎、牙痛、唇颊部肿痛等。

     按摩手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巨髎穴,并作圈状按摩,左右两侧的巨髎穴每次各按揉3-5分钟即可, 按压时朝颧骨方向施力,有祛风活络的功效。

颧髎穴

Image

   颧髎穴,别名兑骨、权髎、兑端。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

    髎与窌同,谓骨边孔穴也。穴在颧骨下凹陷处,故名颧髎。

    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当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和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Image

    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

Image


   作用功效:清热消肿,活络祛风。

   主治病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上牙痛等。

   特效按摩:常按摩颧髎穴,每次1~3分钟,对面部有很好的保养作用,可提升气色,振奋精神,还可以预防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疾病。

耳和髎穴

Image

   耳和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耳和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耳即耳窍,和即调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故名耳和髎。

    和,指和调。髎,同窌,空穴也。穴在耳郭根前,颧弓后上方凹陷中,主治耳疾,能和调听觉,故名耳和髎。

    和,指悦耳之声。髎,深孔义。鼻和能知香臭,口和能别五味,耳和能听五音,目和能视五色。针此穴可使耳、鼻、口、目各部恢复正常。《针灸甲乙经》:“鼻和则能知香臭,口和则能别五味,耳和则能知五音,目和则能视五色。”穴在耳门稍上之隙陷中,人之两鬓有两旌之象,穴当其后际,故名之。指其能调治耳病、增强听力,且穴居鬓角,有如军门之左右和也。

Image

   耳和髎穴。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禾髎。

Image

    耳和髎穴,清热散风、通窍聪耳

    耳和髎穴具有祛风通络,解痉止痛的功效。

    耳和髎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耳、口、鼻、目各部之耳鸣、口噼、项肿、瘛疭等症,与耳门、听宫、听会同功。

    作用功效:利窍通关,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鼻炎、鼻息肉、耳鸣、外耳道炎、面瘫、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头痛。

    按摩手法:用两手食指或中指同时点按左右两边穴位,顺时针匀速 按揉100下,然后逆时针匀速按揉100下,为一次,每天按揉3—4次,。

    特效按摩:常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摩耳和髎穴,每次3~5分钟,可预防面部痉挛,调理头重、中风后遗症等疾病。

素髎穴

Image

   素髎穴,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

   素,指白色。髎,指骨隙。穴在鼻尖正中,肺开窍于鼻,其色白,正当鼻骨端凹陷处,故而得名。

    素为白色,髎,为骨隙之狭小者。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杨上善曰:“白,肺色也。”圣而不王名曰素王,为孔子的尊称。本穴在鼻尖正中缝隙中,鼻尖,俗称准头,以其中立不倚,而为面王中正之标准。凡物体之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义,故又称面王、面正。

  《东坡志林·养生说》引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注谓:“静坐之际,双目微合,垂视鼻端,有些些白影之谓。”是素髎之名,亦与道家学说思想有关。

Image

    素髎穴, 素,有本始的意思;髎,指穴位。人之胚胎,鼻先结形,为人身本始,故名。又释“素”为白色,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故又称面王、鼻准、准头。

Image

    素髎穴,通窍、泄热

    素髎穴具有清热消肿、通利鼻窍的功效。

    素髎穴在鼻尖正中央,为督脉气所发,故以治疗鼻渊、鼻衄等为主。此外,本穴还具有升压作用,可用于低血压的治疗和休克的急救。

    素髎穴有清热开窍、回阳救逆之功,主治昏厥,鼻塞,鼻衄,鼻渊,酒糟鼻。其名之以素者,以鼻为肺窍,肺于五行属金,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白为素色,金属素气,秋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恶热而喜清,最宜清冷静洁,取名于素,意义深长。且寓有调和肺气之意。病准头赤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于素也。

    素髎穴是一个能治多种急症的穴位。历代中医文献均认为:素髎穴能治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急症。从中医来分析,确有道理。

    素髎居于督脉,而督脉入络脑,故素髎与脑相通,能治脑病。

    素髎居于鼻尖,鼻通任脉,刺此一穴,则督任二脉皆可互相贯通,而周身之血脉,亦因之可贯通。

    肺开窍于鼻,刺素髎能治疗鼻病,兼及喘息、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等肺系疾患。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皆至鼻,且按面部全息理论,鼻尖又属脾,故能治疗呃逆、呕吐、霍乱吐泻交作等脾胃疾患。

Image

    作用功效:通利鼻窍,清热泻火,苏厥醒神。

    主治病症:休克、低血压、惊厥昏迷、心动过缓、酒皶鼻、鼻炎、鼻息肉等。

     按摩手法:刺激素髎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用食指的指尖对准素髎穴进行点按,每次点按3-5分钟。 

     用右手掌心(劳宫穴),按在鼻尖上素髎穴,逆时针方向揉50下,再用左手掌心按鼻尖顺时针方向揉50下。可治疗鼻炎。

    特效按摩:遇到有人因为血压下降而引发休克或者呼吸困难时,可立刻掐按病人素醪穴,直到症状有所缓和。

    用于呼吸骤停时抢救:素髎可调节呼吸运动,用于呼吸骤停时抢救。

口禾髎穴

Image

    口禾髎穴,属手阳明胃经,口指口部,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从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

    《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凡禾之属皆从禾。”髎指穴在形如曲头木的鼻唇沟之下方而言。本穴在鼻孔下,上颌骨的犬齿窝中,五谷之馨味,由此入鼻,故名禾髎。

Image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Image

   口禾髎,祛风邪,通鼻窍

   口禾髎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口鼻之间,其经脉人下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交人中,抵鼻旁,故口禾髎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

   口禾髎通于齿根,故治齿痛。

   口禾髎近于鼻,故治鼻塞鼽衄。

   注意: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


   作用功效:疏风清热,通鼻利窍。

   主治病症:鼻炎、面神经麻痹、鼻炎,鼻出血,嗅觉减退,鼻息肉,咀嚼肌痉挛。

   按摩手法:

   用食指指腹按压口禾髎,每次5-10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对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均有较好疗效。

   经常用食指指腹点按口禾髎,每次1-3分钟,对鼻部有良好的保养作用。 

天髎穴

Image

    天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天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天即天空,喻上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

    髎,骨空处也。天,指上部。穴当毖骨端(即肩胛骨上角)上方凹陷处,故名天髎。

    天指上,指头。髎即骨之空处。此穴在肩缺盆之上,当肩井穴之后1寸凹陷中,其位高,其处凹陷,故名天髎。

Image

    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天髎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天髎。

Image

   天髎穴,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天髎穴有祛经络风湿,调气血瘀滞作用。

   天髎穴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肩重不举,胸中热满,颈项引痛。以上3穴,治症略同,均着重局部,因经络之所过也。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 冈上肌腱炎、颈项、肩胛部疼痛、热病等。

    按摩手法:以手指指腹向下按压 天髎穴,并作圈状按摩。可以用手搭住肩膀,再用拇指作一个按压操作,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1~3分钟

肩髎穴

Image

    肩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髎,骨空处也。穴当肩关节部骨隙处,故名肩髎。

    肩,颈项之下,臂与身联属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当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

Image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肩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

Image

   肩髎穴,祛风湿,通经络

   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

   肩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

  作用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半身不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两侧肩髎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

   特效按摩: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状。

肘髎穴

Image

    肘髎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

    肘,肘部也;髎,髎与窌同,意为孔穴也。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中,故名肘髎。

   《说文》:“肘,臂节也。”段注:“肱与臂之间曰肘。”髎,有深空之义,或作“窌”。此穴在肘关节之直上,当肱骨外上髁的上方与肱三头肌之间陷凹中,故名肘髎。

Image

Image

    肘髎, 舒筋活络

    肘髎有疏筋利节作用

    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作用功效:通经散瘀止痛。

    主治病症:  肘臂痛、肱骨外上髁炎。

    按摩手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肘髎,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对上肢、肩臂部有良好的保养作用,可预防肩周炎。

居髎穴

Image

   居髎穴,属足少阳胆经。居髎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居即居处,髎即骨隙,此穴居髋部陷处,故名居髎。

    居,指居处;髎,指骨边孔隙。穴在监骨上陷者中,故名居髎。

    居,处也。髎,此处指髋骨为宽大之骨,即今之盆骨。《玉篇》:“髎,髋也。”穴在髂骨上凹陷处,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之中点,当端坐时正位于凹陷中,以其居则成髎,故名居髎。

Image

    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Image

    居髎穴,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居髎穴有舒筋络、强腰膝、利膀胱的作用。

    居髎穴系胆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清利湿热、舒筋利节作用。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调经止带。

    主治病症:腰痛、胃痛、下腹痛、睾丸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膀胱炎、肾炎、阑尾炎、腰腿痛、髖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按摩手法:先用同侧掌根 揉按居髎穴至微热发红,再以拇指指关节或肘尖着力于穴位上点按,力度由轻至重,以产生酸、麻、胀或下肢放射感为度。随后用掌揉法放松,反复操作,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最后两手握拳轻快叩打髋关节两侧作结束。操作约10分钟。

八髎穴

Image

   上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次髎穴,都属足太阳膀胱经。

Image

    八髎穴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
  

Image


     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在关元俞和会阳之间,邻近胞宫。

Image

    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
    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
    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
    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
    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它们支配。
    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
   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按摩手法:最好采用叩击,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特效按摩: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