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少川:临床儿科用药特点举要

 中医知识圈 2022-04-17


摘要:李少川临床用药特点很多,现择其要者,归纳如下四点。

善用微苦微辛:

苦寒清热易伤阳,辛散发汗易伤阴。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未坚,气血未充,脾常不足,卫外不固,易受邪侵而发病。此时宜用辛散之品发汗驱邪,但只可取“微辛”。

反之,辛散无度,汗出不止,极易伤阴劫液,而致气血两惫。壮热炽盛之疾,

苦寒直折也应注意不宜轻投,防其过苦而助燥。

一医用黄连解毒汤治一突然发热、烦躁不宁的患儿,药后热势不减,反下利不止,彻夜不寐。

李少川认为,连、栀、柏、芩均为苦寒之品,虽有清降火热之功,但有阻遏气机伤及脾阳之弊,遂以薄荷、连翘、桑叶、豆豉、牛蒡子等微苦微辛之剂而奏效,即所谓“轻可去实”之意。

注意升降枢机:

所谓升降枢机,即既要注意人体脏腑的升降枢机的气化作用,也要注意用药中的升降开阖,不可偏废,方能万全。

比如,治疗脾病,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宜升,胃主降,脾病涉胃,胃病及脾;

小儿疳积,既有面晄无华、肌肉消瘦等脾虚见症,又有颊赤苔垢、五心烦热等胃实见症。因此,治疗中既不可一味益气健脾,也不能单纯消积化滞,必须注意升降开阖,方能取得应手之效。

处方用药,既要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更要重视其升降开阖。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殊不知升降开阖尤为重要。

如小儿咳喘,医者常诊为肺热痰阻,气机不畅,多投予“泻白”、芩、夏之属以苦辛通降,而忽略伍以开腠宣肺之味,往往收效甚微。李少川治疗此类疾病,多以杏苏饮化裁,借苏叶之开、半夏之降。

在选“对药”当中,也宗此意,如桔梗配枳壳、麻黄配苏子、前胡配白前等,都体现了用药升降之意。

豁痰勿忘利气:

痰分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小儿之痰多为热痰。热痰者,痰因火生也。

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
痰随火而升降,火随痰而横行。
火则因于气,气有余便是火。
痰随气升,痰随气降

因此,临床治疗时时注意清热豁痰勿忘利气这一主导思想。

如痰热咳嗽的治疗,李少川常用苏梗、杏仁、苦梗、枳壳、前胡、白前、蒌仁等药以清气化痰法为度,其效果远比单纯投以化痰止咳为佳。

治疗小儿痰浊壅肺,肺热喘咳时,常以麻杏石甘汤配厚朴、旋覆花,降逆平喘,常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又如治疗小儿癫痫,常以“温胆”、“二陈”,配沉香、枳壳豁痰利气而收效。

燥润配伍不悖:

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
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相互制约。

脾虚宜健,胃热宜润。

然小儿脾胃柔弱,润燥不当即伤阳。若见脾虚,一派苦香辛燥以健脾,必伤胃阴而致虚火上炎。若见胃热,单投甘寒育阴,必伤脾阳而下利不止。因此,强调时刻注意脾胃的特性,润燥不悖,刚柔相济。

如小儿肾病水肿的治疗,李少川常以胃苓汤化裁,在一派健脾利湿当中,酌佐麦冬、知母、黄精等,以顾护胃阴。

又如脾虚泄泻,李少川多用七味白术散化裁以益气健脾,但有肠胃兼症,出现唇干、大便夹有黏液之时,常佐少量芩、连以清热厚肠。

肾炎恢复期患儿,中气不足,面黄肌瘦,尿中红细胞迁延不愈,常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以清命门之相火,每多奏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