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四百八十一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4-17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八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一
  痘疹门三
  朱震亨幼科全书〈成实 寒热异常 战慄咬牙 吐利 失声 灰白色 瘙痒 死證 避忌 讝语 腹痛 腹胀 收靥 毒气内攻 臭烂 倒靥翻生 死證 溃烂 难靥 犯禁 发热 顽疮 战慄 落痂 馀毒 痘后多疾 痘后调理 妇人痘疹 孕妇痘疹 原疹赋 西江月 治疹杂科〉

艺术典第四百八十一卷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一

痘疹门三

《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成实》
起发已透渐成脓,毒随脓化决无凶;或逢空壳及清水,毒气流连可虑终。
痘疮起发后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至此脓已成而肉已化,饮食如常,自无所苦,可以言吉也。若但起发,壳中无水,此气至而血不随;或含水色,平塌不起,此血至而气不随;或窠囊浮肿,含清水而如水泡之状者,此气血俱虚,不能制毒,反为毒迫渐变痒塌也。治此之法,血不足者,益其荣,用四物化毒汤;气不足者,益其卫,用保元化毒汤;气血俱不足者,托其毒,固其荣卫,用十全化毒汤;中病者吉,不效者凶。亦有饮食如常,六腑充实者,其见空壳清水之證,虽能收敛,未免为痈毒也,不可不早待之。治法如上。痘至脓泡,乃收功之时,手足常要和煖,过冷过热者,变也;人事常静,烦躁昏闷者变也;六腑要充实,忽吐利者变也;声要清亮,忽然哑者变也;饮食要渐进,忽不饮食,反作渴者,变也;色要苍蜡饱满,忽灰白平塌者变也;疮要平安,忽痒痛者变也。或触风寒,或犯禁忌,或伤饮食,或误汤丸,审而治之可也。

《寒热异常》

四肢温煖最相宜,寒热乖常势渐危;补泻中间能谨慎,折肱端的是良医。
痘疹始终手足常要温和,不可太热太寒:太热则火盛,太寒则水甚,偏胜则残矣。假如病人六腑闭结,狂妄烦躁,口乾作渴,脉洪数沉紧者,此实也,宜泻之;手足热者,本病也,冷者阳极似阴,谓之阳厥,下之勿疑,用承气化毒汤。如病常吐利,脉微弱沉细者,此虚也,宜补之,手足冷者,本病也,热者阴极似阳,谓之阳脱,用四物化毒汤。

《战慄咬牙》

养浆安静始为奇,战惕鸣牙总可疑;痒痛烦躁双足冷,纵然卢扁也难医。
痘已成脓,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證者,或可治之。盖寒战者,痘出太甚,表蒸而振振摇动也;养卫化毒汤主之。咬牙者,心肝火旺,其牙相戛而鸣也,清神化毒汤主之。若寒战咬牙并作者,阳脱神丧,则不可治。疮痛者,脓血绷急而胀痛也,芍药化毒汤主之。瘙痒者,血螫而痒也,外用前熏法可解。若烦者,内热也,导赤化毒汤主之。烦躁不止,反增昏乱闷者死。吐利而手足冷者,用四物化毒汤。

《吐利》

有脓有血毒归疮,只要其人正气强;莫遣中虚兼吐利,功亏一篑费猜详。
痘疹成脓之时,不宜轻利。如呕而无物,多乾呕,为忌證,此冲任之火上冲于胃,直犯清道,故逆出之。吐而有物者,用养胃化毒汤。其泻者,视所出之物色黄而臭者,热也,用香连化毒汤;泻青者寒也,用理中化毒汤。泻久不止,不论寒热,通以前理中豆蔻丸兼而治之。而吐利不止手足冷者,用附子化毒汤,或陈氏木香异功散,可选而用。但其药性猛峻,不可不慎。或有无时糖泄,手足和煖,饮食如常,治之不止,亦不可言无事也。

《失声》

痘出身中脓血成,咽喉从此渐和平;反加呛水声音哑,咽烂喉穿敢料生。
初时失于调解,咽喉,以致毒火熏蒸,喉舌多疮;又失于解毒,其疮稠密;然外疮未熟,内疮先熟,于养浆之时,则熟又先靥矣。所以咽喉宜渐宽平,饮食无苦,声音清亮为吉。当此之时饮水则呛。食谷则哕,甚者失声此痘疮糜烂,舌上成坑,咽喉腐坏,肺管壅塞,呼吸俱废,饮食俱绝,必死之證也。亦有先本无疮,而因食辛热之物,或服辛热之药,变成此證者,可急用甘桔化毒汤;病退者吉,不退者凶,或有喉中无疮而暴哑者,此少阴之脉,不荣于血也用养心化毒汤;中病者吉,不中者勿治。

《灰白色》

陷起平尖脚润红,窠囊饱满尽成脓;自然血气都如旧,略有差池便是凶。
养浆之时,则平日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尖,自然根脚红活。若色灰白者,虽脓之正色,亦由气血不足,用大补化毒汤。或因泄泻而致者,用固本化毒汤。若气有腥臭者,此有湿热,当解其标,用解肌化毒汤,更敷益元散,令疮不致溃烂可也。

《瘙痒》

每怕成浆瘙痒攻,用心调护极疲癃;不分乾湿皆凶兆,只要疮中有血脓。
疮灌浆成功,切妨瘙痒,抓破,以泄其气。俗言抓破出血者吉;不出者凶。殊不知起发之时,其疮未熟而内里血,故抓破则血出;养浆之时,其疮已熟,而内是脓,故抓破则无血。何以辨吉凶?大抵不宜作痒,如作痒而病人精爽,自知其误抓,或自言其痒而欲人之拊之者吉;作痒而闷乱烦躁,语之不听,禁之不止,摇头纽颈,手舞足乱者,凶。其精爽而瘙痒者,其形体壮实,曾无吐泻者,用四圣化毒汤。元气素怯而又加吐泻者,用参归化毒汤。以上俱要用熏法,更看其抓破者,若复灌浆成疮,则吉;破而不溢,皮肉焦黑,俱不可治。

《死證》

眉心鼻准耳轮边,唇口诸疮要活鲜;但有焦枯井黑靥,慢求医卜早寻棺。
凡痘欲成脓时,眉心,鼻准,耳轮,唇口及两颊,若见焦枯黑靥者,此名倒陷,决主凶,决不可治。痘至养浆之时,便成浆,如当养浆,反不见浆,依旧平塌,与未发时相似,或止起发,内却无水,乾枯虚空,此名倒伏。谓之倒者,脓根在脾也;谓之伏者,毒伏不出也;谓之陷者,毒出而复入也。于此时候,人事清爽,饮食如常者,别而治之。小便少,大便闭,壮热烦渴者,宜下之,用承气化毒汤。吐利频数,六脉微弱者,宜温之,用回阳化毒汤。若人事昏闷,寒战咬牙,足冷腹胀,气满喘促者,此必死之證也。

额上浑如滚水,浇溶溶破烂不坚牢;渐延两颊皆亏损,泄尽元阳命莫逃。
痘疮起发,养脓额上,如滚水浇之状,皮溶易破,不成颗粒,大片溃烂,此卫气不生,毒火熏灼,渐延两颊,破损水去皮乾,似靥非靥,则阳脱阴留,复增躁哭,此亦必死之證也。

痘疮有孔流脓水,结聚成堆鸡屎形;此證未闻人救得,不须医治费辛勤。
痘疮要皮厚包里完全;若疮头有孔,脓水漏出,乾聚乾结,其色灰白,如天泡疮及癞头疮之形者,或清水自破水尽而乾黑者,此皆疠气传染相似,俗云漏疮,未有能治者矣。凡疮稠密,臂膊腰股之间,其处久著床席,辗转揩摩,若非坚牢厚实,未有不破者,但破损之处,定须灌烂,急难成痂,苟破成片,其色焦乾,黧黑,如火烧汤浇之状者,必死。凡手足破烂,成片,不灌者亦难治。

《避忌》

略见浆脓谨护持,莫教人物往来驰;邪风秽气相侵触,变化无常悔却迟。
痘疮起发之后,渐渐养浆,即须谨防门户,禁止人物,内者休出,外者休入,恐防厌秽触犯其疮,轻者作痒作痛而变为重,重者。作痒抓破烦闷而死。故房中内外,常要烧苍朮大黄,以避不正之气,今人出入用稻草烧灰亦可,切不可烧诸香,香能助火透入关节。所以忌之。凡诸厌秽,房事最毒,酒次之。五辛又次之,死尸之气,烈于粪秽,臭狐之气,甚于犬羊,烈风暴雨,亦能为害,饮食之间,偏寒偏热者,不可恣口也。故遇天时大热则薄其衣,令常清凉,大寒则厚其盖,令常温煖,皆调治切要之法,不可不知。世俗喜用僧道于家,诵经噀酒,喷水解厌,以密咒灵章却不祥;用之虽无忌,但僧道恐有不洁而反为害。若解厌之时,慎毋以法水与病者饮之,尤害之甚者也。凡被经水房事及生产之污所犯者,以大枣烧烟解之;被酒厌者,以菊根茵陈槁烧烟解之;被五辛厌者以生姜烧烟解之;被死尸及疫疠之气所犯者,以苍朮大黄烧烟解之;被狐臭犬羊所犯者,以枫裘子烧烟解之;遇风雨日久,以苍朮枫裘子烧烟解之。

《讝语》

脓血淋漓心脏虚,含空神乱被邪如;睡言妄语难苏醒,养血安神病自除。
痘疮稠密者,成浆之时,或有昏昏而睡,呼之而醒,或有喃喃而语,如被邪之状。时人不知,多生惊恐。殊不知此因脓血去多,心中空虚,神无所依而致。法当养血安神,其病自愈,宁神化毒汤,及安神丸。服药不醒,反昏乱者必死。

《腹痛》

疮成腹痛是何因?便闭肠中燥粪侵,转下顿教人爽快,若曾受冷却宜温。
痘出之初腹痛者,方可言毒气,疮成为脓而腹痛者,非毒也。若一向未大便,此燥粪在里,用大黄化毒汤,不可泥首尾不可汗下之说,坐以待之,反生他变。若误食生冷,或饮冷水而痛者,可温之,用温中化毒汤;中病即止。

《腹胀》

疮毒无邪脓血成,忽然腹胀喘难平;多因谷食伤脾胃,消导宽中病自宁。
痘疮顺證,表里无邪,脓血已就,忽然腹胀喘促,痘疮色变,又加烦躁者,此必伤食而得也。何以知之?疮正故也。轻者消导之,用助脾化毒汤;甚者用不二丸,以所伤之物为引送下,再服补中化毒汤。

《收靥》

收靥难拘日数论,但凭稀密实虚分;缓收循序多平稳,大意须防馀毒侵。
收靥不可拘日数。大抵痘稀元气实者,易出易收;若痘密元气虚者,难出难收。只要循序缓收,饮食如常,更无他證者,吉;如收太急,乃毒火煎熬,熏灼血枯,非正收也,必生痈毒发怪,證甚则夭亡,不甚则残形损目,慎之哉!

《毒气内攻》

人中上下别阴阳,收靥先从此处良;若是足颠先靥黑,多凶少吉早堤防。
人中者,任肾二脉交会之处也,痘疮出壮收靥,俱要在此部位先见者,谓之阴阳和畅;若于额头手足心先收者,此邪气攻内,脏腑先坏,不可救也。

《臭烂》

收靥元来要整齐,臭腥溃烂更跷蹊;中间顺逆须详审,不可逡巡当局迷。
收靥贵于整齐,乾圆如螺靥者上也;顶破脓出聚如鸡。粪者次也;破损血痂者下也。凡遇此等收靥,便须询察曾犯何逆?如血气未实,曾误投补药者,此邪气因补,反蚀正气,如火灼烂,宜用天水散以解其标,则邪火退而收靥齐矣。如曾多饮冷水,湿浸脾胃,以致收靥不齐者,宜用除湿汤,内渗其湿,外燥其表,令好收靥也。若颈面溃烂,其气腥臭,及遍身手足和皮脱者,宜分顺逆;其脓成毒化,饮食如常,更无他苦者顺也;脓水未成,是名倒靥,逆也;逆则生变。

《倒靥翻生》

但逢倒靥细猜详;复肿翻生却不妨;头面肿消空不补,毒根深入剥肤床。
凡痘出时一点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结痂,封藏敛束,浑如螺靥,此毒从外解正也。若脓成之后不结痂,反成腐烂,和皮脱去者,此倒靥也。痘疮倒靥,皆缘中气不足,急用补中托里之法。其头面疮已破者,后复加肿,灌手足遍身,原无痘处又复出一层,谓之补空,俗呼翻生痘是也。此正气不亏,邪气不留而复出外,虽绵延日久不为大害;若服补中托里之药后,头面手足不复肿,灌不补空,此毒气深入于里,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矣,安可救哉!

《死證》

头面深如堆粪形,鼻端黄黑势狰狞;唇皮塌破多艰苦,呛水之时又失音。
满面臭烂不成形,寒战咬牙更失音;饮食能多幸无事,食艰呛水命应终。
靥时泄痢忽频频,逆顺中间仔细评;脓血痂皮为顺候,不分水谷逆堪云。
凡痘疮收靥之时,忽然泄泻者,看其所出之物何如:如脓血痂皮者,此倒靥之證。凡脾强肾弱为顺;利尽脓血,则愈,不可强施治法。如利下水谷不化者,此肾强脾弱,急用陈氏木香散,豆蔻丸,利止则吉,不止则凶。

《溃烂》

过期不靥病迟迟,臭烂浑身靥;不齐粘席粘衣多苦楚,白龙败草任扶持。
凡痘疮之没过期不靥,浑身溃烂,以致粘席粘衣,治法用白龙败草散,粘衬铺敷最佳。

《难靥》

当靥不靥候难谙,治法分来有几般;纵意逢师徒自毙,临危方悔噬脐难。
凡痘当靥不靥,须要详审:如冬寒之时,盖覆稍薄,被寒气所遏而不能靥者,用桂枝解毒汤。如夏月之气,盖覆太厚,被热气蒸熏而不能靥者,宜去衣被令清凉,用甘露解毒汤。如不大便,里热太甚,不能靥者,用陈氏木香散;如曾服补药,以致难靥者,此只收浆不齐,俗呼写坐浆游是也,不须医治。如元气素弱,以致难靥者,用参归解毒汤。世人不知此等,关系匪轻,视若泛常,不早治而徒毙,悔何及
哉!

《犯禁》

脓水将乾易靥时,纷纷庸俗欠扶持;不知禁忌多翻变,却似为山一篑亏。
世俗于痘疮结靥之时,即杀鸡食之,或用姜椒之类,谓甚和煖,使疮易收。殊不知鸡能动风,辛能助火,脾胃素强者,幸免,如脾胃虚者,反助火邪,以致发痈伤眼,口舌生疮,驯致坏證者多矣,可不慎邪!又或妄称痘要温煖,不宜寒凉,于亢热之时盖覆重绵,以致当靥不靥,变生他證,虽有善者,无如之何矣。

《发热》

头面浑身凉且和,靥时发热事如何?微微作热乾脓水,太甚焦烦病转多。
痘疮始末要有微热,不可尽去;若至收靥之时,反增大热发渴烦躁者,此毒火在内,更防陷伏。治法急用葛根解毒汤。

《顽疮》

先前破损灌成疮,到得收时不敛;浆此等顽疮须急治,淋漓脓血久难当。
凡痘疮犯著皮嫩易破者,本不治之證。如破损之时重复肿灌者,此正气尚强,毒不能入而发于外。至于收靥之时,亦当依期乾较,设不靥者,此正气被邪气剥削,虽能逐邪于外,不能逼邪成痂也,急用大补汤治之,不可因循生戾!

数个顽疮不肯收,爬时鲜血却长流;如逢此證休轻视,日久须教一命休。
其痘疮破损,灌脓作痛,不能乾结者,一名疳蚀疮。但犯著即出血不止,又名阳疮出血,极难治之證也。内服大补汤,外用绵茧散敷之,逡巡不治,以致溃筋伤骨,穿膜破空,夭命者多矣!

满面疮灌血脓多,败面伤形怎奈何?却在良医施妙手,调和中外救沉痾。
如痘疮尽破,又复肿灌脓血浸淫者,切防坏眼崩鼻堕唇败面也。宜服升麻解毒汤,庶免伤残之患。

痘疮抓破状多般,出血乾枯或作坑;瘙痒焦疼浑小事,穿皮溃烂致伤残。
痘疮抓破者,證非一般。有破而血出者,此阳疮出血也,宜用当归凉血汤。有破而血水俱乾枯者,此陷伏也,要疮更灌,肉更肿者为妙,内服托里回生散。有破而成坑者,此内陷也,急用白袱散,敷罨其疮,内服托里回生散。如此三者,不知施治,微则成疮,淹延岁月,不能痊可;甚则溃筋穿膜,残人性命,医者其详慎之。

《战慄》

收靥依期要看痂,或时战慄或言邪;三元正气将回复,不必良医病自瘥。
常见收靥之时,痂面员净,或时战慄者,或时言语妄诞者,此皆正气将复,不能自持之兆,不必惊疑,须臾自定。

《落痂》

痂皮应脱都不脱,此际谁知复有忧?固表调元汤可服,免教日久病难收。
疮若收靥痂壳自脱,或粘著皮肉,不肯脱落者,此表虚也,尤当禁忌,不可以其易而忽之。治法服调元固本汤。

收靥之时不落痂,昏昏喜睡事堪嗟;只缘脾胃多虚弱,调治专宜戊己家。
设若痂皮不落,更加昏睡者,此脾胃气虚故也。盖脾虚多睡,治法用调元清气汤。

落痂之后察疮形,平整红鲜日渐宁;若是凸凹并点黑,急宜敷治免忧惊。
其疮落痂之后,根瘢平正红活者,吉若瘢血或凸起,或凹陷,其色或白或黑,此吉凶未可知也。用灭癜散敷之,如瘢色鲜者,吉;否则凶。

靥脱精神已自由,缘何头足更迟留?阴阳总犯如鳏寡,安得同时取次收。
凡痘阳生者,以阴成之,阴生者,以阳成之。《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成。《玉函经》云:孤阳寡阴即不中,譬取鳏夫及寡妇。其痘疮收靥,自人中平分上下发际以上,阳之阳也,足膝以下,阴之阴也,阳谓之孤阳,阴谓之寡阴;所以疮之收靥,到此二处,每每迟留不便乾较也,不可服药。

《馀毒》

痘后缘何发痘痈?只因平塌少成脓;毒邪蕴聚难消散,透节寻关出空中。
痈毒者,盖痘出之时,一点血须臾化成水,水化成脓,脓成而毒解矣。若痘出形之后,应起发而不起发,应作脓而不作脓,一片空壳,状如蛇皮,或平塌破损,却无脓水,此本死證,以脾胃素强,尚能饮食,亦可延至收较;只是毒邪蓄于中不能发泄,以寻
出路故,于关节之处透出而为痈毒也。但发一二处者可治;若流注于足,灌肿不愈者,绵延日久而死。

痈毒先要分经络,解毒调元兼里托,决脓去毒急施功,莫待残形变为恶!
凡痈毒之后,先看在何经络,分气血多少而治;次看人之虚实,以解毒托里为先,不可妄施苦寒敷贴之药,反使毒不得出,内溃筋骨。如肿未成脓,以必胜膏贴之;已成脓者,以针决去其脓,用生肌散敷之。肿疡者,用一十六味流气饮连𧄍解毒汤治之;溃疡者,只以十全大补汤治之。凡见疮痈,即依上法治之,不可因循以成大患;微则伤残肢体,必为废人;甚则脱腕腐筋,以殒性命。

痘后缘何发大丹?只因毒火郁成斑,看他所发归何部,若归心肾治应难。
痘后发丹瘤者,只因毒火太甚,不能发泄;郁于肌肉之间,故发而为丹。从头上起者至心即死;从脚下起者,至肾即死。治法内服元参化毒汤,外用蜞针断之。

痘后缘何瘾疹成?只因毒火未全形;若教发尽无停滞,免得重重怪證生。
瘾者,皮肤间隐隐起成疙瘩也。疹者,皮间点点如蚊蚤所咬之状。痘后发瘾疹者,由毒气发泄未尽,藏于皮肤之间,或因瘙痒爬而成者,或因受风火相搏而成者;此是吉兆,正宜发泄,无使停留,以变他疾。如发太甚不已者,内服防风败毒散,外用蚬子水洗之;如无,以天花水沸拭之。

痘后缘何成血风?妄加挦掐遍身脓,苦参丸与花蛇酒,不至瀰漫可免凶。
凡痘收靥之后,切忌以手挦掐,如犯此忌者,必成血风疮,至逢春时便发遍身脓泡,俗名痘风疮是也。治法用苦参丸,花蛇酒,更须灸风池,曲池,血海,三里,则永不发矣。

痘后缘何靥不乾,或时出血病难安;只因毒气藏肌肉,坏筋腐骨作夭残。
凡痘靥之后,内有不著痂者,内蚀肌肉,脓血日久不乾,或时作痛,谓之阳疮出血,又谓之疳蚀疮,坏筋腐骨,乃不治之證也。但当靥不靥,即防此證,内服大补汤,外用绵茧敷之。

痘后缘何瞖膜睛?只因热毒壅肝经;还睛去瞖多奇术,点洗常教作废人。
出痘之时,先用黄檗膏和胭脂涂眼四围者,正以防斑疮之入眼也。斑疮入眼,不在于,初在于初靥之时,或满面痘疮烂破,重复肿灌者,毒火郁蒸,内攻于眼,故其斑入眼。又或疮出已甚,成就迟缓,医用辛热之药发之,致令斑疮入眼;或又于收较之时,喜啖辛热,谓之乾浆,以致二火相扇,令其斑疮入眼。在白珠者久当自去,在黑珠者或掩瞳子者,急用蔤蒙花散治之,切不可用洗药,反为大害。如瞳仁损破与突出,并下陷,俱不可治。

痘后缘何目畏明?肝虚又带火邪侵;凉肝养血功无比,解使双眸得见人。
凡痘靥之后,两目不开,恶见明者,谓之羞明證,向暗处则敢开也。若向暗处亦不开者,此目中有疮,如上法救之。只羞明者,治以凉肝散。

痘后缘何利血脓?只因倒陷热肠中;利尽血脓应自愈,莫教饶舌枉施功。
脓血痂皮一路来,待他自止莫疑猜;和中清热施妙著,劫涩轻投病转乖。
痘靥之后,忽然便下脓血,此由痘疮不能正靥,和皮破烂,倒陷于内,本危證也,其人脾胃素强,毒不能留,却流入大肠,所以脓血从便出也。痢尽,脓血自止,最宜详审,不可乱治若。脓血痂皮,一路下者,此非倒靥,里素彊不能停留,故脓血痂皮从便中出也。待其自愈后,用清里和中之剂,不可便投豆蔻丸,及诸劫涩之药,使毒不出,流于肠胃之间,必生腹满之病;正犹寇在堂奥之间,欲驱而反闭其门,安得不为祸乎?势甚者黄连解毒汤主之;脓血尽用和中汤。

痘證曾无倒陷形,缘何脓水利频频,只为大肠多火毒,解毒通肠效若神。
如痘收较之时,一齐结靥乾净,并无倒靥,却有便下脓血者,此由平日多食煿炙,素有积热,今因痘后气血一虚,不能胜积,故便脓血,故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因痘出之后,饮水太多,停留作泄,热毒乘虚而入,便下脓血,此名肠垢。《经》云:挟热而利者,肠必垢是也。并宜先与调胃承气汤次,以黄芩汤,切忌劫涩;如久者,香连丸主之。

痘后缘何泄利多?看他所出物如何;痂皮脓血斯为顺,无分水谷梦南柯。
痘疮之后,气血两虚,最怕泻利,里气不实,变生诸
疾。凡看所下之物,痂皮脓血为顺,少以四君子汤调之。水谷不分为逆,以理中丸四苓汤主之;久不止,用豆蔻丸。

痘后缘何呕哕频?只因胃家毒气停;错喉呛水宜施治,失声乾哕枉劳心。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纳而不出者也。凡痘疮之后,吐而有声有物者,谓之呕;有物无声者,谓之吐;有声无物者谓之哕;食谷而喷出者谓之错喉;饮水而喷出者,谓之呛水,此由热毒壅于胃之上口,毒火上炎,故冷呕吐;喉门闭涩,故令错喉呛水也。惟乾哕證,乃胃疮腐烂,不能消谷。故时时涨,口似吐不吐,乃恶證也。亦有咽喉作痛,不能纳食而呕吐者,若是失声,则咽喉腐坏,不可治矣。呕吐者,用陈皮竹茹汤;咽痛者,用甘桔汤。

痘后缘何热不除?或因毒甚或元虚;调元解毒分投用,引日须教保幼躯。
痘既收靥,则毒解而热当除;若热仍在者,非毒气之馀烈,必元气之素虚。惟以脉證辨之:如脉有力而烦热者,此邪实也,用知母解毒汤;如脉微迟无力,又喜睡者,此心气虚也,用黄芪调元汤。

痘后浑身一向温,忽然发热不堪论;内伤外感分投治,此个真机说与人。
痘靥后并无馀热,忽然发热者。又不可以馀毒未解及正气虚同论也。此因外感风寒,其證恶寒,头痛脉浮,用桂枝解肌汤。或因内伤饮食,其證肚腹饱闷,不喜饮食,其脉弦滑,用补中益气汤加消导之法。

痘后缘何腹里痛?或因伤食不能安;看他虚实行消导,方显良医是折肱。
痘靥后,忽作腹痛,或呕或利,不思饮食,此伤饮食也。虚则用上补中益气汤;如无吐利,只腹胀而痛烦躁气急者,以脾积丸下之。若未伤饮食,忽然腹满而痛,烦闷不宁者,毒气入里,急以雄黄解毒汤治之。若渐加喘急,手足厥冷者,难治。

收后缘何食不思?只因伤食少人知;谁知消导为良法,强忍成疳悔是迟。
如一向能食,至痘收后反不能食,闻食气即呕逆者,此必过食。问其所食何物?甚则以原物为引送下脾积丸,微则以保和汤调之,如久不治,则成疳劳,用集圣丸主之。

收成缘何寒气攻?只因正气受虚空;战惕畏寒还作热,大补汤丸药有功。
寒热往来似疟形,不分早晚依期临;只因脾胃多虚弱,补中益气有神灵。
痘发之后,忽然寒热大作,乍寒而战慄,乍热而躁乱,此皆正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

收后缘何手足寒?好将元气补虚看,六脉细沉如欲绝,治若乖方自惹愆。
痘收之后,手足厥冷,六脉沉细者,此因元气素弱,以调元生脉散;不可妄认手足厥冷,遂投木香异功散,以取败亡。

痘后缘何神识昏?终朝喜睡不惺惺;只因毒解神虚倦,气血和平四体宁。
痘后缘何不识人?口中妄语似邪侵;只因热伏心包络,治此无差妙入神。
痘出太甚,至于既收之后,多有昏昏喜睡。俗人不知,见其昏睡,妄生疑怪;医者不察,其形与脉,乘人之疑,恐吓取利,其立心之无恒,固不足惜;然而妄投汤药,实实虚虚,误人性命,不遭阴谴亦倖矣哉!其痘后昏昏睡者,设若连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语,或有睡而复醒,但精采不与人相当,形如醉人,亦多妄语,此邪热入心,心为君主之官,不肯受邪,传于包络。治法以导赤散解毒汤主之,或安神丸亦佳。

痘后缘何又发惊?只因毒火内攻心;清心散火惊宜退,发作无休命必倾。
痘出发热,心恶热,候多惊搐,此惊證也。若于收靥之后,毒从外解,反又惊搐者,何也?盖由痘发未尽,毒火内蓄,攻于心,故发搐也,用清神散火汤主之。此疾得于痘收之后,气血已衰,治之甚难。只要药值时早,病势易退者可治;连绵不息,则死證也;以脾虚而肝木乘之,动于心火故也。

痘后缘何手足挛?只因血少受邪干;补血养血神仙诀,不遇知音莫浪言。
凡痘收后,手足忽然拘挛,不能屈伸运转者,此固血少不能养筋,又或感以风湿之气而然。治之不可轻用发散,恐反耗其血;只补血养血,此秘诀也,用当归桂枝汤。

痘后缘何咳嗽多?只因毒火肺中魔;清金降火平和气,肩息胸高梦南柯。
痘疹之后惟肺受伤,至于既收,毒解而肺宁矣。若
又咳嗽喘急者,何也?良由毒火流入肺中,肺焦叶举,故令咳嗽喘急也。治宜清金降火,用宁肺汤;久而不已,加龟壳;肩息者不治。

痘后缘何肿胀生?或风或水食伤成;肿属肺经宜汗解,胀属脾经利解宁。
凡痘收之后,或面目虚浮,四肢肿满者,此属于肺;因表虚受风湿之气,宜以汗解,用五加皮汤。或腹胀如鼓目泡微肿者,此属于脾;因脾胃素虚,饮水太多,以致水蓄于中,满而不去,又或伤食,脾不能消,湿热内蓄,宜以利解,厚朴汤主之。若虚肿者,不可妄投,又宜莱菔丸主之。

痘后缘何小便迟?膀胱蓄热少人知;不将导赤为良法,只恐迟延有变时。
痘收之后,小便不利,此热蓄于膀胱也。治法以导赤散主之。

痘后缘何大便难?只因肠胃津液干;润肠暗导宜兼用,纵有馀邪粪后安。
收靥后大便鞕结及难者,此由疮出太虚,血枯气不能运,肠胃津液乾燥故耳,用润肠汤主之。若因误食热药,及辛燥煎炙,以致阴血受亏,不能滋润六腑而大便难者,用凉血润肠汤主之。
痘后反渴者,此由痘出太甚,津液枯燥,津液主胃腕,故作渴也。不可纵饮,以法救之,免生水蓄之證,人参生津散主之。

痘后缘何雨汗淋?只用弱卫热其荣;自汗黄芪汤最胜,盗汗当归药有灵。
浸浸浑身汗未休,肤濡发润亦堪忧;胃中气弱荣中热,莫待亡阳治不瘳。
痘疮出后,卫气最不宜伤,故收靥之后,卫弱而汗出也。汗常出者,谓之自汗,睡中汗,寤则乾者,谓之盗汗。此由胃弱不能敛束六腑荣间有热而为汗,此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自汗以黄芪汤为主,盗汗以当归汤为主。

痘后缘何吐衄侵?只因毒甚血狂奔;要他血止宜清血,不止终为薤露人。
痘收之后,忽然衄血不止者,血出于肺也。吐血不止者,血出于胃也。尿血不止者,血出于小肠也,便血不止者,血出于大肠也。此皆由毒入于里,迫血妄行,急以凉血地黄汤主之;不止者必死之候。

痘后缘何忽吐蛔?只因内热又伤肌;但闻食臭虫应出,吐呕心烦急早医。
伤寒吐蛔,则知脏寒;痘疹吐蛔,则知里热。由热气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为热所迫,但闻食臭则上涌吐出也。用黄连止蛔汤治之;若不急治,虫无所食,则食脏肛而为狐惑之死證矣。

痘后缘何发口疮?口因辛热助诸阳;牙龈臭烂防穿颊,唇口生疮怕哑张。
凡痘疹牙齿生疮,时时出血,谓之龈宣,呼吸臭出,谓之息露,此走马牙疳也。由热在阳明少阴,宜用蚕退散敷之;如唇面浮肿,穿鼻破颊,溃喉腐肉者,不治。又加生疮破烂,上唇有疮,虫食其脏,谓之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肛,谓之惑。由热在里,虫无所食,不肯吐出,内虫食其脏肛,而證见于唇也。其人好睡,默默不食,其声哑嗄,谓之狐惑證,宜用黄连除𧏾丸治之。如唇落鼻崩,牙脱失声者,不治。又如舌上生疮,赤者谓之赤口疮;白者谓之白口疮。此皆热在心脾二经,赤疮用阴阳散,白疮用朱矾散,通以洗心散主之,外以珍珠散主之。

痘后缘何不长肌?只因血气两相亏;平和丸散宜常服,不可偏伤气血机。
凡人素肥,痘后一旦瘦弱,虽能饮食,不作肌肤者,此由气血两虚故也。治之宜兼气血,不可一偏;偏阳则伤血,偏阴则伤气阳。日服参苓白朮丸,阴日服当归益荣丸,此不传之妙。

《痘后多疾》

痘后缘何多怪疾,问其元日犯何逆?随其所犯法治之,此是家传真秘的。
痘后以渐平复者,不须用药。如生诸疾,不由痘中来者,谓之怪异,必先详审服何汤药,啖何饮食。或感冒风寒暑湿,知犯何逆,即以所犯治之。

《痘后调理》

痘后浑身肌肉薄,如蛇退皮蝉退壳;最宜调养忌冲风,洗拭动劳诸證作。
痘既收靥,肌肉嫩薄,荣卫不密只宜随其寒暑,慎其起居,不可冲冒寒暑之气。设遇卒风暴雨,宜谨避之。尤不可洗浴,身体,梳头洗面,出外行动,恐生变證也。

痘后腹中若换肠,生硬辛热莫轻;若还贪口浑无忌,犯却中和变内伤。
又痘收之后,肠胃气伤,凡有饮食,不可太热太寒,尤不可忍饥过饱,恣食甘肥,生冷难化之物,使犯
肠胃冲和之气,变为内伤,贻患终身者有之,可不慎哉!

《妇人痘疹》

女人痘疹最难医,分明阴质血先亏;出形起发乾收日,生怕时逢天癸期。
《经》曰:小儿女子,益以滋甚,以女人阴质血常不足也。痘疹始终以气血为主,气以充之,血以濡之,一有不足,则变生焉。所以女人十四以后有出痘者,常恐起发成就之时,天癸一行,内动其血,未免里虚,终成陷伏也。

发热适逢经水断,神识不清多诞妄;血室空虚热入来,凉血泻肝金不换。
若女子天行痘疹发热之时,经水适断,增寒壮热,神识不清,妄有所见,言语妄诞,此为热入血室,血室冲脉是也。肝主之,肝藏血,冲为血海,行经之后,血室空虚,天行邪热,乘虚入里,肝藏魂,开窍于目,神不清者,魂乱也,目妄视者,视乱也,讝语者,肝移热于心也,用泻肝散主之。

发热经行非正期,火邪迫血事堪疑;急须解毒兼凉血,莫待中虚却责医!
若发热之时,经水适来,却非正经之期,此因毒火内甚,扰乱血海,迫血妄行,故月事不以时下也,急以凉血地黄汤,加以解毒之药,使热得发而毒得解。

发热适逢经水来,热邪得出移之胎;如过四日经无尽,又恐中虚有后
发热之时,经水以期而至,此蓄血得出,热随血解,乃吉兆也。但至四五日,其经当止;若不止者,此亦热入血室,迫血妄行,用凉血地黄汤加人参主之。

女人经闭不为月,天行痘疹时发热;血海满实痘弥留,治宜二阳依秘诀。
女人一向经闭未行,血海蓄血,至天行痘疹发热之时,毒气拂郁冲任之间,其病必甚,治不可攻击,轻动其血。《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但治其心脾,使毒得以泄于外可也;用泻火越毒汤主之。

崩漏时时血已枯,泻而不满脏中虚;岂堪当此天行證?济弱扶危救病躯。
女子一向崩漏不止,气血已虚,若当天行痘疹之时,必不能任其毒,先宜大补气血,使里充实,毒不得留,易出易收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起发泡浆忽轻动,莫将厌秽乍心惊!急防陷伏乘虚起,大补汤丸妙入神。
凡痘疹起发,至泡浆数日,最宜表里无病,饮食如常;若当此时忽然行经者,人但知厌秽以触正痘,殊不知此乃己身之血,安得为厌?但恐血去里虚而生陷伏之变,急宜救里解毒大补汤主之。

经行暴哑势堪惊,血去津枯舌不荣;养血通心言语出,一时声价重千金。
若起发泡浆之时,其经忽行,其声忽喑哑而不能言者,此乃血少,少阴之脉不能上荣舌也,当以当归养心汤主之;其能言者,用上大补汤为正。

月事如来变坏疮,神虚陷伏岂寻常?补中托里休轻慢,疮若回时免损伤。
如起发泡浆之时,月事大来,疮应起不起,浆应灌不灌,顶平形塌,或灰白或黑陷者,此皆陷伏,乃坏疮也,急宜托里以调元内托散主之,外用胡荽酒喷之。其疮起发肿胀,或于空隙中再出一层者,此乃大吉之兆也;若加腹胀喘急寒战咬牙,手足厥冷,凡此皆必死之兆也。

《孕妇痘疹》

妊娠痘疮治应难,表里烦热胎不安;清热安胎为秘的,胎元触动命中残。
如孕妇出痘,只以清热安胎为主,不可触动其胎,治法以安胎如圣散主之。

痘出之时逢产育,表里无邪慎不足;大补气血急施功,腹痛微微行恶露。
如孕妇出痘,正当其时,有正产者,只以大补气血为主,用大补汤。若小腹急痛,恐有恶露,微与行之无妨,用黑神散。

产后天行出痘疮,此时平顺不须忙;只将大补收功效,谩向诸书再捡方。
凡产后遇天行疮疹,元胎系累,不必惊惶,只补血气,用大补汤主之。

《原疹赋》

疹虽毒结,多带时行气候;暄热非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类,其变也比痘匪轻。愚夫愚妇,常视如泛常;若死若生,总归于天命。不知毒起于脾,热流于心,始终之变,肾则无證,脏腑之伤,肺则尤甚,闭门问涂,不如路中寻径扬汤止沸,不如灶里抽薪。初则发热,亦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乾,咳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现。根窠若肿兮,疹而兼瘾;皮肤若赤兮,疹以夹斑。似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无一生。疹毒景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热势越而不留,清便自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当发散;肠胃闭结兮,急与疏通。苟视大而若细,恐变吉而为凶。故衄不必忧,邪从衄解;利不必止,毒以利松。所喜者,身上清凉;可畏者,咽中肿痛。饮水不休,法在生津养血;饮食欲减,方须救胃和中。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视岁气,寒风凛凛,毒气郁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已。远寒远热,阴阳之胜复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防风荆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开荣卫之蕴热。人参养气,地黄凉血。黄连入心而泻火,黄芩入肺而定喘。元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栀子连𧄍,开恶毒之郁结。瓜蒌润肺,止渴须合麦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黄檗。芍药住乎腹痛,白朮止乎脾泄。溲若涩兮苓通,咽常痛兮甘桔。心神惊妄兮镇以辰砂,脏腑闭结兮利以大黄。牙齿生疳,文蛤配乎溺白;咽喉若痹,射干助以牛蒡。五味杏仁,治喘咳之吤吤;薄荷竹叶,解肤热之烊烊。火烧人屎,蜜炒麻黄,发斑毒之出现,令邪气之舒张。枳实山楂,消脾热而化毒,兜铃地骨,清肺热以回疮。疮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咸不禁兮为咳为喘。异气既感,变證宜参。便多脓血兮,仓廪夹热;咳多涎沫兮,华盖伤寒。口烂唇疮,心脾之火未退;皮焦发槁,荣卫之液将乾。苟不详于临證,何以见其折肱?当此变證,各有奇方。身热不除,柴葛合乎四物;口疮若甚,甘桔对乎三黄。消肿定喘兮,葶苈取效;化痰止咳兮,顺气为良。血气已虚,八物增损而可饮;水谷不纳,二陈斟酌以堪。利血兮,香连丸去蔻而加秦皮,黄檗;咳血兮,五拗汤去麻而加茅根,地黄。此疹科之治法,继痘科而再详。

《西江月》

斑疹俗呼麻子,盖因火毒熏蒸;遍身红点朱砂形,发自心脾二经。最忌黑斑死候,最宜赤似朱砂,大都治法喜清凉,不可辛苦犯禁。
疹子何因咳嗽?只因肺与心连;肺经被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气喘。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误用甘辛,譬如包子蒸笼然,只要气松火缓。
疹子如何辨认?分明状似伤寒;此多咳嗽有红斑,喷嚏眼中水现。或见腹中疼痛,或时吐泻相兼,疹家吐泻不须安,正要毒除热散。
疹与痘疮异治,二家不可仝方;痘宜温解疹清凉,又要形见为上。若受风寒不出,其间凶险难当,急为发散保平安,切忌神昏腹胀。
若遇疹子出现,详看天令如何;假如日煖又风和,败毒荆防堪可。若是时分疫疠,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沉疴,莫学观天井坐!且说荆防败毒,此为发散仙方;防风荆芥生地黄,酒炒芩连二样。桔梗人参甘草,连𧄍升麻牛蒡,元参酒檗炒真良,竹叶水煎停当。
又有芩连消毒,散火解毒尤佳;芩连栀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石膏人参知母,连𧄍蒡子红花,引用竹叶更多加,此个方儿无价。
若是发散不出,令人真个忧疑;麻黄酒蜜炒如煤,栀檗芩连一例。更著大黄酒炒,连𧄍蒡子相宜,石膏蝉蜕红花子,不效命离尘世。
如见出时紫黑,此般今古多凶;急求人粪路归东,火烧存性取用。细研酒调吞下,须臾黑色变红,若还依旧黑朦胧,管取黄粱一梦。
疹子见时发热,寻常只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参,桔梗连𧄍有验。若见毒多热甚,芩连消毒为先,大肠闭结大黄添,务取微溏数遍。
疹毒类多咽痛,火邪熏灼无他;连𧄍甘桔要多加,射干蒡子多把。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见效莫争差,消毒芩连无价。
疹子若兼泻利,预先用药调医;泻时加减五苓宜,加上甘草滑石。如见利兼赤白,香连丸子相随,大端利止便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欬声声气促,只消降火清金;黄芩栀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知母人参地骨,瓜蒌麦冬杏仁,元参蒡子妙如神,竹叶煎来作引。
疹后须防四證,不治常致误人;遍身馀热欠清宁,咳嗽连声牵引。牙齿疳生走马,利下赤白难禁,各求方法谩评论,才显小儿医圣。
问甚身间壮热,只因馀毒留连;金花丸子是灵丹,栀子芩连龙胆。郁金雄黄解毒,灯心地骨汤,吞若还胃弱热绵延,集圣胃苓任选。咳嗽频频不止,或因不禁酸咸;又如火毒肺家延,尤恐胸高气喘。体实兼行葶苈,肺虚清肺神丹,如斯调理保平安,莫向风波弄险。
葶苈丸除肺热,杏仁葶苈防己;牵牛莱菔子相随,枣肉捣成为剂。清肺神丹降气,盐水煮焙陈皮芩连甘桔杏仁泥,苏子稀糊丸易。
口齿生疮臭烂,此名走马牙疳;金花丸子内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收尿桶白,火烧白色如盐,五倍铜绿退丝蚕,砒枣烧成黑炭。
赤痢下时鲜血,黄连柏叶槐花;枳壳荆芥穗仝加,利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外加枳壳升麻,乌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连可下。
四疾须防死證,临时休得殊差;儿多体热瘦如麻,咳嗽面青声哑。走疳唇齿肉落,痢疾噤口吁嗟,此般就是死冤家,不可骑牛问马。

《治疹杂科》

疹为热毒属于心,肺与相连毒易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加两目泪盈盈。
疹痘皆胎毒所发,疮发掀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色小红而行于皮肤中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盖人之五脏,心肺相连而位乎上,故斑疹之发,唯肺受毒最甚,视其咳嗽鼻涕之交出则可徵矣。大抵疹子治法,宜以泻火清金为主,泻火如芩连,栀子,连𧄍,大青,元参之属;清金如知母,石膏,麦门冬,牛蒡子,天花粉之属。

大抵冬温最不祥,民多受热发疮;疡如逢斑疹相传候,急与汤丸预解良。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反煖,则阳气发泄太早,至来春必发痘疹之證。夫痘疹虽曰胎毒,然未有不由天行而发者,故一时传染,彼此皆出治此之法,与疫疠仝。

斑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似伤寒!看人虚实施良剂,莫犯天和损寿元。
大抵疹痘之发,与伤寒相似,必先明其岁气。如时令温煖,以辛凉之药发之,不可误作伤寒,妄施汗下,及伐天和也。《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正此之谓也。却又要详看其人之虚实;如下腑秘结,烦热太甚者,宜以酒大黄微利之;吐利不止者,宜以参归之类补之。《经》又云:毋虚虚,毋实实,损不足,补有馀,夭人性命也。能如此者,谓之良工,岂寻常所能及哉!

疹喜清凉痘喜温,谁知疹痘不同论?疹苗痘实分轻重,首尾调和用意斟。
夫疹痘之證,皆属于火,而治法则不同。大抵治疹者,多喜清凉之剂,如化斑汤之类是也。治痘者多喜温补之药,如调元汤之类是也。然疹痘虽皆胎毒,却与天行正病相类,故以传染而发,但毒解有先后耳。疹只于发苗之初,一得毒出,则毒便解矣。若痘必待苗而秀,秀而实,脓成而后毒解;所以治疹贵慎乎始,治痘贵慎乎终,用意调和,庶无忝人之司命。

疹毒从来解在初,出形毒解即无忧;腹中胀痛邪犹伏,喘息昏烦命必殂。
疹子只怕一时不得出,所以要先明岁气,要看时令寒热,用前发散解毒之药;但发得出则毒尽解,如发不出,再作前药,外用胡荽酒煮苧麻和酒,遍身刮之,令其毛孔尽开,庶疹毒得发也。若如此三四作,未有不出者;再不得出,反加腹胀而痛,上喘气急,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者,必死之證也。

过期不出毒犹藏,孔闭肤乾势可惶;刻限必求斑疹露,麻黄散子是仙方。
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尽闭,皮肤乾燥,毒气拂郁于内,急以麻黄散发之。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现难;急用透肌休怠慢,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蒸蒸咳嗽频,涕流鼻孔泪漫睛;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疹毒徵。
时行疹子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泡肿,其泪汪汪,面浮双颊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宜用前解毒之药发散之。

发热浑身汗最宜,衄流于鼻不须疑,惟知毒向其中解,血汗俱多又在医。
凡痘疹发热自汗出者,毒从汗散,元府开疹,毒得出也。衄者毒从血解,不须遽止;若自汗多者,则为火所迫,急与止之。《经》曰:夺血者无汗,止汗,宜用黄连汤;止血,宜用茅花汤。

毒热熏蒸汗满身,火邪壅迫血违经;汗宜表解邪从散,血出荣中毒亦轻。
发热蒸蒸吐利,并或时滞下作肠鸣;火邪内迫宜清解,法向时行疹毒寻。
疹毒发热之时,或吐或利或滞下,皆火邪内迫,上
行则吐,下行则利,又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也。法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汤主之;自利以猪苓汤主之;滞下以黄芩汤主之,此皆疹家治法也,医者详之!

火邪拂郁咽喉痛,甘桔牛蒡汤可用;吹喉唯有十宣良,莫犯金针病增重!
夫疹痘类多咽痛者,何也?皆缘毒火拂郁,上熏咽喉,故令咽肿而痛也;不可误认他證,以针去血,宜以甘桔牛蒡汤,十宣散主之。

热甚作渴少饮水,毒解生津功莫比;若然纵饮不知休,水蓄于中灾异起。
大凡疹痘发热,未有不渴,宜用菉豆芝炒米汤饮之;不可与以凉水。更宜生津解热,用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恣饮冷水,恐生水蓄之證。故水入于肺,为喘为咳,宜用葶苈以泄肺中之火。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泄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悸为惊,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中之水。水入于肝,为胁痛,用芫花以泄肝中之水。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用车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

疹发于心肺受先,口乾咳嗽更心烦;泻心清肺多奇效,治不违时病早安。
赤疹浑身似锦文,白斑血少要滋荣;黑斑十死为凶恶,解毒消斑用大青。
疹子之出,浑身如锦文者,用化斑汤主之。色白者此血不足也,宜养其血用益荣汤主之。黑斑者十死一生,急用大青汤主之。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藏;似痘出时随又没,如斑红处却成疮。
旋出旋收病势轻,连绵不尽势堪惊;化斑解毒令消灭,莫使馀邪集病身。
疹子之出,大率以六个时辰即收;如子后为阳,午后即收,午后为阴,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也。凡疹旋出旋收者,其势本轻。若一出连绵,至三四日不收者,此火毒太甚,须用化斑解毒汤使毒发于外,里无馀邪,庶免生后也。

疹邪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气不平;拂拂热烦邪尚炽,频频呕泄毒还蒸。
疹家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太甚,迟迟间出是阴强。
疹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盛急难消;疏风只许皮肤老,救里常宜便溺调。
疹毒馀邪最作殃,几曾见此病郎当?一时戾气传相似,疫鬼频催赴北邙。
疹毒之出,贵于预先发散,以解其毒,则无馀邪之为后灾也。若不能解之于初,令毒得散,以致停蓄于中,未有不为后殃者。此乃一时气之染,彼此相传,但见前之有病者,发馀邪而死,既不可治矣,则后之有病者,證相似死亦相似,又宁可以救疗耶?此下皆言馀邪之为病如此,医者不可不审!

疹毒流连热不除,浑身似火发毛枯;尪羸渐渐成疳瘵,得遇良医病可苏。
若疹子既收,而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治法以清热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瘈疭,变为慢风不治者,多矣。

疹毒流连为壮热,烦躁不宁时搐掣;养阴散火积心肝,神爽身凉生可决。
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者,此热在心脾二经也,治法须用当归养血汤,黄连安神丸,相间而服之,以神爽身凉为度。

疹毒流连走马疮,牙龂臭烂食难尝;唇疮声哑传狐惑,破颊穿喉旦夕亡。
疹毒之后,牙龈黑烂,时时出血,呼吸气息,名为走马牙疳,治用文蛤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久而穿颊齿崩,唇脱鼻坏,必死之證也。

疹毒流连休息痢,昼夜不停真窘急;行气养血遵格言,禁口滑肠尤可畏。
疹前曾有泄痢,未曾清解,至于疹后变为休息痢,下多赤白,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以黄芩汤主之。河间刘氏谓养其血而痢自止,行其气而后重除,此格言也。如壮盛之人,内有郁热夹食积,能食者须以三黄丸微利之,如不肯服煎药者,香橘丸主之。

疹毒流连上气欬,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头泉下客。
疹子收后,微微咳嗽者,此馀邪未尽也,不须调治。若咳甚气喘,连声不住者,此毒流于肺,肺叶焦举,故为咳也。但见胸高如龟壳,肩耸而喘,血出口鼻,摆手摇头,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皆不可治也。未至此甚者,用门冬清肺汤主之。
疹家禁忌是鱼鸡,瘥后当过七七期;盐酸五辛通是
禁,须知爽口是危机。
疹家禁忌,比痘家禁忌尤甚;若误食鱼鸡,则终身但遇天行之时,又令重出也。盐酢食之,令咳不止,五辛食之,令人惊热,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

疹家禁忌法须防,酢盐鸡鱼不可尝;欲莫纵心终是福,物多爽口定为殃。
疹子收完幸平复,动止如常饮食足;心腹绞痛忽倾亡,还是气虚中恶毒。
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谓之中恶。

婴稚初离胎壳中,遍身点驳似朱红;此由胎热为斯候,莫作时行斑疹同。
发热蒸蒸便已鞕,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疹毒雷同论,笑杀时人一样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