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美

 三自之我 2022-04-17
姚文冬

  程派老戏《柳迎春》,有一段好听的西皮原板:“红梅绽放幽香正逢小春,添兽炭畏严寒紧掩朱门。昨夜晚绮窗前北风催紧,欲登楼望瑞雪一散心情。”接下来的流水板更富诗意:“红梅得雪添丰韵,绿竹凝妆带粉痕。玲珑玉戏飘金井,寒雀枝头也噤声。遥见有人扫曲径,踏破琼瑶雪满身。”词雅、腔美,触人心弦。现存程砚秋先生1932年灌制的老唱片和1954年的实况录音,是不可多得的欣赏资料。两个版本同一唱段,唱腔却不是一种风格,甚至会让人产生不是同一个人演唱的错觉。明显之处是前者调门高,唱腔明朗华丽,嗓音高亢尖锐,似飞瀑激流;后者调门低,嗓音宽厚通透,唱腔舒缓悠远,如深潭漾波。

  从唱腔角度分析,程派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程先生以高调门演唱,F调乃至升F调居多,尚有传统唱法的痕迹、学梅(兰芳)的痕迹,程派特色已初露端倪,如这段1932年的录音。中期是上世纪40年代,程派艺术发展到巅峰,程先生的调门降到了E调(这也是今天旦角的标准调门),更着意突出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特点。后人学程,提倡学习这个时期的唱法,但一般都学不到位,甚至走偏了。晚期就是50年代后,亦即先生辞世前的这几年,有较多的现场录音传世,还留下一部电影《荒山泪》。这个时期的程腔,仿若陈年老酒,虽度数不高,但韵味醇酽,如这段1954年的实况录音。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时期的唱腔没法学,学也学不会。

  因《柳迎春》绝迹舞台多年,曲谱、伴奏等稀缺难寻,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学唱,用相同的调门,以实演的状态,跟唱程先生的录音。老唱片调门虽高,我还能勉力为之,只是感觉有调无味;意外的是,因为调门低被我误以为简单的第二个版本,也就是1954年的录音,我居然无法跟唱,因为调门压着嗓子,我发出了粗、杂、涩的音,遇到高音还出现了“冒嚎”的怪味。用定音器一测,居然是西皮唱腔里低得不能再低的C调。程先生用C调演唱?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戏曲演员上了年岁,调门都会不同程度下调,但程先生的下调幅度出乎我意料,平时票友演唱用C调,都会被嘲笑为没“本钱”,先生即使降调,也不至于这么低吧。我反复听、反复跟唱、反复琢磨,终于发觉其中奥妙:程先生并非只是简单地降调,而是在一个新的音域里,采取一种难度更高的发声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唱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韵味。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说程先生后期的唱腔没法学,脑海里涌现出两个字:低美。

  低美,就像一瓶酒,味道绝不是靠外部添加,而是酿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以此解释晚期程腔的低调门之美最为恰当,那是经历过高之后的低,是以低姿态呈现的高境界。就如同人的魅力,也不是靠外部“添加”所得,比如华衣丽裳、珠宝名器,而是由岁月酿就的人格,以及学识、仪态等诸多元素来呈现。我常看到有的老人,满头银发、面容祥和、目光柔和,虽步伐缓慢,但平稳沉实,举手投足雍容舒缓,一言一行沉静有度,那便是一种低美。就比如,他走路慢了,但这慢不只是速度的放缓,而是换了一种新的姿势和心态,这新姿态,融合了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俱是人生精华,于是他走出了一种低美的优雅,这是年轻人学也学不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