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是这样一种”怪物”

 青岛田骏 2022-04-17

自从作者把它交给出版社,就脱离作者的控制了。如果是一本”力作”,就可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虽然看上去是任人随意把玩的”小玩意”,却开始经历无尽的游戏之中。它从书城出发,没有固定路径、没有可以预料的空间任何一个点落脚后,在每一个栖身之处,被读者重抄、重构、肢解、反复、模拟、分裂,它被变形、甚至面目全非。可以肯定的说…不可能被还原作者的立场观点,而只能是在一个个异质性论述、诠释中距离作者越来越远。而每一次诠释也只能暂时性的获取语言肉身,每一次解读都会是一次异在的重构。作品的原初意义和作者的原初意图被埋葬…

这就很像一只老母鸡,每天在”下蛋”,这里的”蛋”不是鸡蛋,而是有的外表相似、而质地颜色、大小、重量不同、而完全异质的衍生”物”,甚至就是康德的”物自体”…就如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描述: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当然还可以由不同的读者看见,比如希特勒、拿破仑、阿Q、麦当娜、泰森和普京…

这里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读者的思想”统一到某种精神上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对《论语》,2000多年阐释《论语》的”文本”能装几十甚至上百车厢,并且争吵声还没有停歇,永远不会”统一起来”…

一旦”统一”意味着停滞,僵化;而在不断解读、在异质性分裂中充满生机,前進,就像那只大母鸡,不断下出不同的”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