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花一束品赏(十八) 张幼军 1. 春天被寄予许多厚望 必须开出各种各样的鲜艳 必须有连天莲叶,映日荷花 必须有醉人的风 风里有裙裾款款,红袖翩翩 这样的江南才配得上江南 必须有如织的细雨堆积成小河 必须有一叶轻舟划出柳荫 许仙和白娘子 不再被断桥阻隔 这样的江南才配得上一部越剧 故事比唱腔婉转 爱情比眼泪悲伤 春天必须做一粒种子 在时空的最深处生根 必须长出许多不规则的梦来 燕子用剪刀,把春天修剪成 圆圆的池塘,方方的水田 弯弯的月牙,长长的炊烟 春天必须编排漫山遍野的萤火虫 在麦收时节 上演一场盛大的灯光秀 春天背负繁华,孕育意义 而我们曾经的春天 太过潦草,太过简陋,太过倥偬 回想起来 几多辜负 (选自2022年4月8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春天被给予许多厚望》) 读这首诗给予人们一种新鲜感和厚重感。新鲜感是指作者描绘春天的语言,不怎么用人们惯常的,如春天是仙女、春天是是美丽的姑娘之类,而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自己的别开生面的、独特的春的语言。由于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所以读之就有一种艺术的厚重感,语言沉甸甸的,很有重量、很有分量。在这里不妨晒他一晒。 在第一小节。 “必须开出各种各样的鲜艳”。什么意思?猜也猜得着,指春天开出各种各样的鲜艳花朵。这里直接将形容词名词化。形容词名词化这在我们的老祖宗的古汉语里是经常的事情,直至现在还保留有“披坚执锐”的成语里的“坚”和“锐”,都是形容词,都名词化了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长矛武器。 “必须有连天莲叶,映日荷花”句,令人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化用其诗句,“嫁接”其意境,妙不可言。 “必须有醉人的风/风里有裙裾款款,红袖翩翩/这样的江南才配得上江南”句,什么意思?据说,江南多美女,这里说,春之江南是个大美人。“裙裾”、“红袖”透露了信息。中国古代文化里,有“红袖添香”的美好意象(说是挑灯夜读的公子身边有挚爱的人陪伴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裙裾,也是代指美人儿,作者融入、嫁接过来,用到诗中。试想哈,作者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画面:在轻柔的春风里,一妙龄女子迎面漫步而来;她薄丝纱裙被春风撩起同时撩拨了情郎的心,她的“蝙蝠衫”长长的宽宽的袖子随风飘飘,浪漫非常。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春在人间,人在画中的情景啊。 在第二小节。 更是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白娘子的传说加以“改造利用”。宋代有个叫徐俯的人曾把白蛇传里的断桥的元素利用过一回,写出了“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的优美诗句。看得出来,如今我们的诗人索性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把白娘子的传说、把断桥的传说、把徐俯的诗“烩”在了一起,创造出“必须有一叶轻舟划出柳荫/许仙和白娘子/不再被断桥阻隔”的美妙诗句来;并且“锦上添花”加以点评“这样的江南才配得上一部越剧”。越剧《白娘子与许仙》是根据《白蛇传》这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改编而成,是戏台上久唱不衰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的传统剧目。作者这里的点评,是说江南因这部越剧而闻名呢,还是说这部优秀剧目必是在江南“安家落户”才是适得其宜呢?由读者自己品味去吧。 在第三小节。 春景似梦。这有人说过,但,说“必须长出许多不规则的梦来”,这就新鲜了。什么叫“不规则的梦”呢?干脆吧,就是你不曾做过的梦。在这个梦里呀,“燕子用剪刀,把春天修剪成/圆圆的池塘,方方的水田/弯弯的月牙,长长的炊烟”。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传之千古的名句。那还只是用了个出奇的比喻,把春风比喻成剪刀。而这里,作者干脆就让燕子当服装设计师,去裁剪去。燕子的尾巴不是比贺知章笔下的春风更剪刀的厉害吗?这里,还暗暗地与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较着劲儿”哩! “春天必须编排漫山遍野的萤火虫/在麦收时节/上演一场盛大的灯光秀”,这也写得太精彩啦!灯光秀,自古就有。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就对元宵的灯光秀有所反映。不过,一直以来不叫灯光秀,而是叫灯会。今天,作者将“灯光秀”的桂冠庄重地给在麦收时节漫山遍野的萤火虫戴上。当然,须得点明了,这场盛大的灯光秀必是春天编排的。这种艺术的创造,可谓前超古人,今无他人! 在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可没有晒传统文化元素,是亮明题旨。什么题旨呢?诗人严厉批评了今日之春(恐怕主要指江南之春吧)“太过潦草,太过简陋,太过倥偬”,辜负了人们的厚望太多太多。作为春天吧,作为江南的春天吧,你必须美丽如画,你必须如传说的故事一样,充满浪漫、充满爱,你必须像裁剪一件时尚的盛装一样、像组织一次精彩的演出或组织一回振奋人心的活动一样,有一个独到的设计、编排。可是,你江南没有、没有、没有!江南之春啊,你让人是多么的失望啊! 2. 雪化了,思念也化了 团圆酒从喉咙喝下去,从眼角流出来 所有流浪的花瓣紧紧拥抱 开成一朵火红的梅 母亲从阳台上取下风干的腊月 烩成各种各样的美味 父亲沉默寡言,嘬一口烧酒 认真地把喜悦摁进烟斗 深深地吸一口 吐出一片炊烟 (摘自2022年4月8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春之节》) 春之节,我们可以理解为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这是一个亲人大团聚的日子,这是一个亲情大融汇的日子。严霜冰雪,在亲人大团聚的高度升温中化了;长年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也在这亲情大融汇中,化了化了……家里的青壮年,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家别亲,打工漂泊在外,如流浪的花瓣,在春节,在团聚的现在“紧紧拥抱/开成一朵火红的梅”。注意啦,在外漂泊的情形,特意避开人们常用的“如浮萍”的比喻,而为“流浪的花瓣”,一方面有与下文“开成一朵火红的梅”对接熨帖之妙,更把回家过节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用语之妙,可见一斑。 “母亲从阳台上取下风干的腊月”。是不是有误笔?应该是“腊肉”吧,怎么是“腊月”?作者用语精着哩,是你自己理解错啦。在腊月里,母亲为过好这个年,在整个一个腊月里已经备办了很多很多,怎么会单单是腊肉呢?“风干”,说明,母亲准备年货已经准备了很久时间了,都说过了腊八,就准备过年了。另外,从接下来的一句“烩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之“烩”字看,说明绝不只是腊肉一种菜嘛。 写父亲过节的喜悦心情最有意思啦。做父亲的,他把喜悦藏在心里,不轻易“喜形于色”,他一生就是这性格。但是,春节非同一般,一大家子都在一堆,多不容易多难得啊,这高兴如何按捺得住呢?你看,父亲的笑容就要露出来了就要露出来了也。父亲赶忙很“机智”地掏出烟枪来加以掩饰,他装了一袋烟,似是在装土烟的同时“把喜悦摁进烟斗”,没有露出“破绽”。此时,又好像在告诉别人“我可不是在笑哦,我在吸烟哩,烟味儿冲的”。这个“老顽固”,还真掩饰成功。“深深地吸一口/吐出一片炊烟”。父亲明明是深吸一口烟,怎么吐出一片炊烟来?你以为父亲真是魔术师呀?吐出的肯定是烟雾,而且会弥漫屋子,和着炊烟飘散到村头村尾;炊烟,这是他的儿女们的感觉。满村的烟火气、满屋子烟火味儿,这乡情、这亲情就都出来了。 3. 你的苦喊,有执着的浅薄 那么不甘,那么笨拙 也不能挽回命运的枯槁 声嘶力竭的控诉夏天的轮回 怀念春如四季,也有四季如春 枯枝败叶的背后 隐匿着一腔幽怨 仿佛我们的宿命蛰伏于前世的空谷 无非是尘埃落定的清音 回声依旧 小城闷热的夏天被你叫醒 仿佛无人问津的我 如何出入红尘 臣服于时光的悦动 诗意和远方都遥不可及 我慢慢试着找到你的节奏 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将你的歌唱,在内心演绎成命运交响曲 让韵律如你颤抖的蝉翼 有禅意的笃定 懂你夜深人静的孤独 就像你懂我执拗的中年 (选自2022年4月10日《新东西》刘晖的诗《蝉记》) 似乎是一对儿好朋友,彼此已经都很了解了。“懂你夜深人静的孤独/就像你懂我执拗的中年”。因为,已经都很了解了,说话也就很随便,用不着委婉,用不着去斟酌字句,批评的语言也就直来直去:你虽然执着,但“你的苦喊,有执着的浅薄/那么不甘,那么笨拙/也不能挽回命运的枯槁”;“我”知道你“怀念春如四季,也有四季如春”,人生嘛,哪能总是美好的春天?你如此“声嘶力竭的控诉夏天的轮回”“枯枝败叶的背后/隐匿着一腔幽怨”这是何苦? 从“浅薄”一词看,被“我”批评的蝉,应为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而“我”已是人到中年,“我”完全有资格批评。这批评是诚恳的,也是深刻的。看来,蝉这位朋友人生之路走得很不顺,心有不甘,总在那里苦喊。而在“我”看来,苦喊穷叫的,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也挽回不了命运的枯槁呀!而你的“苦喊”、你的“控诉”、你的“幽怨”,显得那么笨拙。从这些批评语言里尽显其长者身份、资深朋友身份。然而,作为长者、作为朋友,“我” 不只批评蝉,“我”又有肯定蝉的地方。“小城闷热的夏天被你叫醒/仿佛无人问津的我” 你看,蝉的工作是卖力的勤奋的,工作的热情能持之以恒,实可点赞啊!“仿佛无人问津的我”什么意思?蝉呀,你在叫醒夏天的同时,也把“我”喊醒了,而“我”,似乎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人啊!注意啦,这里的用词。世人几乎十之八九对蝉鸣是讨厌的吧,若是让讨厌蝉的人来写,一定是“吵醒”。而这里用“叫醒”,就显得有朋友之间相互关照的人情味在里面。 “我”不只肯定蝉,更有欣赏蝉的地方。这位蝉朋友呀,虽有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毛病有待克服,可实在是个不可小觑之人。他可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啊!您可千万别把他看成了走白专道路的典型的业务尖子,“我”相信只有“我”最理解他、欣赏他。“我慢慢试着找到你的节奏/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而“我”不光是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不只是欣赏,“我”简直有一点崇拜你啦:“将你的歌唱,在内心演绎成命运交响曲/让韵律如你颤抖的蝉翼/有禅意的笃定”。这里“有禅意的笃定”句,简直妙不可言。禅意的笃定,即笃定禅意;禅意者,禅心也;禅心也者,即清空安宁的心。全句说“我”听了你的弹奏的音乐能笃定了清空安宁的心。 这就有着意拔高朋友之嫌了。 前面不是已经批评了蝉的那颗不安分的心吗?有不安分之心的人如何又能让别人有一颗清空安宁之心呢? 那“我”为什么要有意地拔高呢? “我”喜欢他、欣赏他,甚至又很崇拜他呀!君不见,“禅”和“蝉”相谐?这里,禅意,即禅心,亦即蝉心啊! 看呀,一个音乐家,一个诗人凑到了一起,还能不产生绚丽的艺术火花? 这首诗,写一次与蝉交谈。这已经很特别了,而且谈的那么坦诚、那么深入、那么够朋友、那么高品位、那么有艺术性,是都该记录下来,慢慢品慢慢品! 4. 卧在 云台山上 只敲暮鼓晨钟 不问春夏秋冬 趴在前院的阿黄 一动不动 它是否也学会了冥想参禅 三五个踏春的游人 蹑手蹑脚地 从它的身旁绕过 一泓山泉 正从桥下缓缓流动 它伴着日月星辰 将山脉的灵气 默默滋养 唯有那串俏皮的风铃 被高高地挂在廊檐一角 一阵风儿吹过 清脆悦耳的叮当声 惊飞了林中的几只小鸟 (选自2022年4月10日《新东西》程彩霞的诗《尖山寺》) 作者似乎着意要用一个字来突出尖山寺的特点。 一个什么字? “静”! 但是,全诗根本就不见写“静”字呀! 怎的不见写静?“只敲暮鼓晨钟”,是不是在写尖山寺的静? 是吗? 是不是有“夜半钟声到客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怎讲? 就是说,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啦。以下不妨再请看,“趴在前院的阿黄/一动不动/它是否也学会了冥想参禅”。写阿黄不动和想象它“冥想参禅”,是不是从侧面写尖山寺的静? 还请看,“三五个踏春的游人/蹑手蹑脚地/从它的身旁绕过”,从踏春的游人怕惊动阿黄的举止,是不是在烘托尖山寺的静? 还请看,一泓山泉,默默滋养山脉的灵气。这里“默默”的用词,是不是在以环境气氛来烘托尖山寺的静? 还有,“唯有那串俏皮的风铃/被高高地挂在廊檐一角/一阵风儿吹过/清脆悦耳的叮当声/惊飞了林中的几只小鸟”,这是不是在写尖山寺的静? 您怎的忽悠我呀?明明写了风铃“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嘛! 我怎的是忽悠了你啦?我且问你“林中的几只小鸟”为什么早不飞迟不飞,单在此时飞? 此时被风铃叮当声惊飞的噻! 不错!那,风铃为什么迟不响早不响,单在此时响? 被一阵风吹过,摇响的嘛! 对!这说明没有起风之前,在风铃未被风摇响之前,林中的几只小鸟是静的,尖山寺也是静的吧! 哦,我懂了,太妙了也,不但通过环境气氛渲染,还通过逻辑推理来写尖山寺的静。 现在,你不亚于作者的聪明了! 是呀,为了突出这个“静”,用了那么多手段,而又把“静”字藏得紧紧的不让露面;全诗几乎每一行都在写尖山寺的静,而每一行就是不让“静”字露面,这是怎样的笔墨哇! 5. 自从刘老太被人抬走后 就再也没有回来 饥饿的小黑 到处流浪 满村寻食 当它拖着一身的疲惫 伏倒在家中的堂屋前 墙上的白发老太 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 小黑怎么也弄不明白 任它怎样声嘶力竭地狂吠 为什么镜框中的主人 总是 笑不出声 哭不流泪 (选自2022年4月10日《新东西》程彩霞的诗《小黑》) 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小黑的视角写了刘老太留下的难以忘却的恩和爱。小黑是谁?小黑是刘老太生前豢养的一只小狗狗。当小黑“伏倒在家中的堂屋前”,墙上照片里白发苍苍的刘老太,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小黑能感觉到温暖、慈爱;它感觉到刘老太还是很喜欢自己的。此时,小黑多么希望刘老太走下来抚摸它、抱抱它、跟它聊聊天,它要在刘老太跟前摇摇尾巴、撒撒娇;它要向刘老太表现表现一下自己的乖巧。可是,任它怎样声嘶力竭地狂吠,刘老太都不回到自己身边了。小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镜框中的主人,这回有些特别,在和自己“保持距离”, 它也许有些遗憾;但它迅疾检讨自己,最近自己做错什么了吗,惹得主人不高兴了?小黑记得,刘老太感情丰富,该哭,哭;该笑,笑的。此时,小黑怎么也弄不明白,主人现在却“笑不出声/哭不流泪”了。 自从刘老太被人抬走后,小黑俨然成了“孤儿”,没有人关心他爱护它了。没有人问饥问饱问寒问暖了。饥饿的小黑,到处流浪,满村寻食。然而,刘老太留在小黑心中的爱,这只小狗狗永远记得。当它一眼看见镜框里的主人时,才表现出声嘶力竭地狂吠的情状。这完全可以理解为小黑十分想念刘老太;刘老太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唯有声嘶力竭地狂吠的情感表达。 一只小狗狗对养育了它的主人有如此情感表达,这就十分感人了! 但是,我读这首诗,总觉得作者有所寓意。起码,对人们会有所启发。而对于当今社会上的某些人有所批评教育啊—— 一只小狗狗,只有极为简单的思维逻辑、极为简单的情感,当然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有什么文化水准,尚且有其简单的、独特的报恩之心和报德之举,而如果作为人却没有,那么,配不配作人,是不是应该给打上个问号呢? 6. 每次挣扎着走出机器的喧嚣 总能看见一些平原 那些母亲铺平的土炕 曾经安放过无数的梦呓 一些隆起的丘陵,像母亲的乳房 喂养过多少村庄 那些曾经用生命换来的田亩 是父亲的命根子 长出过多少金子啊 如今弃如敝履 如同餐馆里的一块抹布 拧出的泔水 是土地的眼泪 诗行一样葱茏的秧苗死了 换之以蓬蒿,荒芜 大片大片的丰腴 成为白癜风,成为一块一块小广告 张贴在身体上和龟裂的砖墙上 土炕凌乱,乳房干瘪 土地像绝经的妇女 不再生育 一粒掉落的稗子 像一块从山顶呼啸而下的岩石 振聋发聩 (选自2022年4月12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土地,土地》) 诗人怀着无限深情呼唤要珍惜土地,千万别遗弃土地,千万别撂荒,土地是人们的衣食父母啊!作者怕那些神经已经麻木将土地撂荒的人们听不见、唤不醒,全篇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读之,确能振聋发聩! 我们所处的地缘,有平原、有丘陵。 平原,作者比喻是“母亲铺平的土炕”;平原盛产的作物五颜六色,作者比喻是“曾经安放过无数的梦呓”。注意啦,这里作者特着“曾经”一词,这就话里有话了:那是曾经,现在平原土地已经被撂荒,不再生产农作物了,不再有彩色的梦。 “一些隆起的丘陵”,作者比喻是“母亲的乳房”。母亲用乳汁喂养孩子,而这里,是“喂养过多少村庄”,此处暗含一个比喻:祖国星罗棋布的村庄是土地母亲所喂养的众多的孩子啊。注意啦,作者在此特着一“过”字,这就话里有话了:那是曾经,现在丘陵土地也被撂荒了,不再生产粮食。不再生产粮食,母亲拿什么来喂养孩子?字里行间隐藏着由于撂荒带来的危机感。 土地被遗弃,土地被撂荒,于是,土地流泪了!在这第二小节里,作者又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用生命换来的田亩/是父亲的命根子”,这一暗喻,点明土地是多么珍贵,而珍贵的土地“长出过多少金子啊”,这又一暗喻,点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作物的金贵。注意啦,此处的“长出过”,这就话里有话了:那是过去,如此珍贵的土地“如今弃如敝履”。比喻长金子的土地,像扔一只破鞋一样被遗弃了。这让土地如何不伤心掉泪呀。被撂荒的土地“如同餐馆里的一块抹布/拧出的泔水”,那就是土地伤心浑浊的眼泪啊! 诗的第三小节更是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土地荒芜的情景。 “诗行一样葱茏的秧苗死了”。此句虽然没有用“曾经”、“过”一类词语,读之,不难明白,作者这是在用比喻赞叹土地在没有被撂荒之前秧苗如诗行一样,多么爱煞人,展现了农业一片兴旺景象。现在呢?“秧苗死了/换之以蓬蒿,荒芜”;“大片大片的丰腴/成为白癜风,成为一块一块小广告/张贴在身体上和龟裂的砖墙上”。 蓬蒿,就是杂草;土地不长粮食而长草;丰腴,即比喻丰收的景象。可爱的秧苗不见了,丰收的喜悦没有了。“土炕凌乱,乳房干瘪/土地像绝经的妇女不再生育”句,则照应开篇第一小节的比喻。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土地不再生产粮食。作者用如此一系列的比喻和对照,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诗的最后一小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心理感受。 “一粒掉落的稗子/像一块从山顶呼啸而下的岩石/振聋发聩”。稗子,即为稻田中的稗草结的籽。稻田的稗草,是农人必除的。而现在,正经的庄稼不种了,田地荒芜,成了稗草的天下了。它们“翻身做主人”,堂而皇之地茁壮成长,“结婚生子”。这让正直的人们看在眼里活活气煞!一粒稗草之籽何其细小,掉落到田里,再行繁衍后代,应该是无声无息的,它的掉落能有多大的能量?然而,一粒稗子的掉落,在作者看来、在正义的人们看来,“像一块从山顶呼啸而下的岩石/振聋发聩”,撞击人心。作者最后用了一个比喻和极度的夸张的手法,似是要极尽全力喊出心声:土地啊,土地,不能再抛荒它了!土炕要整理好,才好舒舒服服做好梦;母亲的乳房要饱满起来,才会有丰盈的乳汁喂饱她的千万儿女!父亲的命根土地呀,不能让它再流泪,必须恢复土地的功能,让土地焕发青春,让土地长出金子来! 7. 村庄太过宁静 让人想起聋哑的老叔父 除了口袋里几枚硬币的响动 发不出任何声音 (摘自2022年4月12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村庄》) 李咏成的诗《村庄》写了无序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把小村冲得晕头转向”( 李咏成的诗《小村病了》语)之后所呈现的衰落的景象。衰落的村庄有一个特点,没有了生气。由于农村的主力都外出打工谋生了,他们把村庄的活力生气也给带走了。而这没了人气的村庄,又主要表现在一个“静”字上。村庄是怎样的静呢?这“让人想起聋哑的老叔父/除了口袋里几枚硬币的响动/发不出任何声音”。聋哑的老叔父是一留守成员无疑,村庄一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留守者,这还能让村庄有什么生气呢?村庄,只能是一片寂寥。 “村庄太过宁静/让人想起聋哑的老叔父/发不出任何声音”,这诙谐的语言,初听,不免让人扑哧一笑;然而却是满含悲辛,仔细一咂吧品味,更让人听出其透出了作者的无以言表的心情。 什么心情呢?不难想到,一个聋哑人的衣兜里的几枚硬币发出的撞击声,又有多大的声响呢?能传达出村庄多少生气呢?作者为了表现村庄的毫无气息用了这一比喻和极度的夸张,表达了其极为悲戚和伤感之情! 8. 醉是一种态度 豪放如李白 逍遥如刘伶 还有杨贵妃的娇嗔 英雄胆,少女羞,山川之沉 在高阳酒徒的觥筹之间 云淡风轻 碰杯,无关输赢 重要的是以心换心 哪怕以天地为席,大海为樽 喝下所有的爱恨情仇 或谈笑鸿儒 或醉卧白丁 一斛酒一生情 醉过的人生 最懂得重 最懂得轻 (摘自2022年4月14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醉》) 醉酒,是一个不老的话题;醉酒,是一个长唱不衰的话题。李咏成的《醉》诗也是谈的醉酒。这篇《醉》诗,似乎试图对醉酒作一历史性总结;不但作历史性总结,还须得抠住酒醉的要害问题。这两点都做得出色。 对醉酒作一历史性总结,这个题目太大太大,涉及到我大中华的酒文化、历史上的酒徒名人、嗜酒名家,再说,短短的诗笺如何容得下如此庞大的丰富的内容呀! 别急!我们的诗人举重若轻,举出“经典”的几位得了。所举嗜酒者,有男有女有豪放有逍遥有说客。听我一 一道来。 “豪放如李白”,大家知道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誉。自然也就成了我大中华酒文化中的精粹。 “逍遥如刘伶”,刘伶是谁?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也,嗜酒如命,而且酒量过人,曾作传之千古的《酒德颂》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活生生一个乐天逍遥派。 “还有杨贵妃的娇嗔”,贵妃醉酒,天下传闻,名气也太大了。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儿,能歌善舞还能作曲编舞,更会醉酒会娇嗔作态,投怀送抱,竟做起了玄宗皇帝的贵妃(这样有辱祖宗文明的鸟事连我大中华酒文化都被涂上污点)。 “高阳酒徒的觥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得了,这也是闻名天下的大事件啊。高阳酒徒,不就是郦食其吗?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也,他自称高阳酒徒。什么酒徒呀,说客一个。但,本事确也是大大的,觥筹交错之间出谋划策成为刘邦反秦首功。高阳酒徒自古而今竟成了嗜酒成性放荡不羁之人的代号。 无需多举例,这已足见醉酒之厉害了;“英雄胆,少女羞,山川之沉”,足以概括历史上种种醉酒的厉害了。 敢问:“英雄胆,少女羞,山川之沉”啥意思? 英雄胆,酒壮英雄胆呀;少女羞,不就是指的杨贵妃那点鸟事吗?山川之沉,无疑指建国安邦的大事,在诗里,即是高阳酒徒说客刘邦给出谋划策嘛。 那么,酒醉的要害问题又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醉是一种态度”。 这是怎么说话? 答曰:醉,说明心怀坦荡,能以心换心;醉,说明毫无功利之心,一片诚心可对天,无论鸿儒、白丁都可交朋友。 鸿儒、白丁啥意思? 鸿儒,大儒,有学问的大知识分子;白丁,指目不识丁的布衣。此二“元素”取自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篇仅有八十一个字的奇文《陋室铭》。 那么,什么叫醉? 摆开如天地一样大的酒席,斟上大海一样多的酒,你就开怀畅饮吧,这就包你一醉方休。你应该知道啊,一杯酒里盛的是你人生之情啊。醉过的人生,孰轻孰重,最懂得;醉过的人生,无关输赢,该交啥样的朋友,最懂得。 8. 想起过去,一场雪来 屋檐上垂下利刃 父母亲总是愁容满面 唉声叹气,寒风中瑟瑟发抖…… (摘自2022年4月14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重新解读一场雪》) 如果是这样表达父母对着这一场大雪发愁呢?“想起过去,一场雪来/父母亲总是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寒风中瑟瑟发抖”。这里,愁容满面、唉声叹气、瑟瑟发抖的绘声绘形的描摹,已经非常形象生动了。而“利刃”意象的加入,更是叫人颤栗。这,不止是深刻地诠释了父母亲愁容满面、唉声叹气、瑟瑟发抖的原因;作为诗歌创作,更加提升了诗的艺术审美。在一般人看到的是,随一场大雪而来的酷寒把人间冰冻了,屋檐上垂下冰溜子。然而,在穷困窘迫的父母亲看来,屋檐上垂下的冰溜子,简直就是一把倒垂的利刃,直逼向穷人,简直让人没有了活路。眼见这把利刃,能不瑟瑟发抖吗? 恰如“利刃”一样的冰溜子,玩于诗人之掌,成了“物象”和“意象”的叠加。冰溜子,在一般人眼里是物象,在穷困的父母亲眼里是利刃,在诗人的笔下必是意象。 意象者,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物象”的结合,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物中含情的具体形象。 9. 烹食红薯的所有方法当中 尤喜欢简单的蒸红薯 只洗净,不去皮 一个个完整地卧于锅中 放适量的水,灶内烧上栗柴火 香味,会最先泄露温软的信息 此时,宜用灶膛的余火闷烤 待水煮干,烫手的红薯出锅 锅底便会衍生出农家的稀罕物 一种浓稠的、琥珀色的 甜得腻人的糖稀 蒸红薯,除了原汁原味 也是那时营养最丰富的早餐 同时,它还具备另一项功能 在当年许多个寒冷的冬晨 一位读书郎走在上学的路上 先用它暖手,然后再充饥 (选自2022年4月14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温暖甜腻的蒸红薯》)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当然也有情的表达。因为我本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经验所以容易引起共鸣。 标题:温暖甜腻的蒸红薯,就含有情。当然也可以比照现成的“烫手山芋”,用“烫手甜腻的蒸红薯”做题目。不过,依我理解,必须用“温暖”;温暖,在此无可替代。这,不仅仅在于有与诗的末尾“在当年许多个寒冷的冬晨/一位读书郎走在上学的路上/先用它暖手,然后再充饥”遥相呼应之诗的构架美,更在情意美。 红薯、蒸红薯,在农家还真的不是什么稀罕物,就是在城里也非稀罕之物,而诗人偏偏要仔仔细细地把他说成稀罕物。他是这么说的:灶内烧上栗柴火,(为什么是栗柴火?栗柴火猛烈呀),几把火就给蒸软啦;此时,宜用灶膛的余火闷烤,待红薯蒸熟了“出锅/锅底便会衍生出农家的稀罕物/一种浓稠的、琥珀色的/甜得腻人的糖稀”。其实锅底那琥珀色糖稀,也绝非稀罕物,又不是真琥珀。不是稀罕物,而非不可确认为稀罕物,这就带着深深的感情。 还有,“一个个完整地卧于锅中”,一个“卧”字,就带有感情。一个个红皮白肉的红薯就如一个个红嘟嘟、白胖胖的小宝宝卧于摇窝,可爱可爱,情在其中。 还有,当蒸红薯蒸软以后,就会香味四溢。这不是现成的表达吗?却说成:“香味,会最先泄露温软的信息”。“泄露信息”的表述真有意思,这让人又联想到,那个卧在摇窝的小宝宝美美睡了一觉,醒了,又是“划拳”、“蹬腿”,又是“呱呱”、“哇哇”的。坐在摇窝边的奶奶接受到孙娃子发出的信息,马上就“破译”了有三层意思:我已经睡够了,我要尿尿了,我肚子已经饿瘪了。情在其中,多可爱! 诗人很注意斟酌字句,为的是表达对红薯的喜爱和感恩之情。在缺衣少食的年月,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羽绒服、没有护耳的虎头帽、没有皮手套、没有锦衣玉食,何以御寒?何以充饥?我们有红薯呀!我们的父母蒸红薯给我们吃。我们感到无限温暖。并且,小时候我们也不缺少欢乐,蹦蹦跳跳的,在上学的路上,任他寒风刺骨,我们用蒸红薯“先用它暖手,然后再充饥”。蒸红薯暖身暖手更暖心,蒸红薯甜嘴甜舌更甜心啊! 10. 是我的晒衣处,是我的小花园。 也是一处美好的时光领地。 几只蜜蜂悬停在月季上,欲飞还留。 忍冬的藤蔓缠绕着春天,不让离开。 月光星光和阳光,都染上了香味和绿意。 凭栏处,只此青绿如山水, 掬一捧月色,摘一颗星子,扯一缕阳光, 观书,饮茶,听风,看云, 如一处精神的桃源,隐片刻的尘嚣浮华。 (选自2022年4月15日《新东西》潘兰香的诗《美好的时光领地》) 恐怕您还真不知道,“我”处在自己的阳台上“我”的心情有多么好。因为,这里总是春天!您不要不信,因为“忍冬的藤蔓缠绕着春天,不让离开”。阳台上的月季花就更是常开不败啦!您可以看到常常会有“几只蜜蜂悬停在月季上,欲飞还留”。“我”在阳台上沐浴阳光欣赏月光和星光;可能,您还真的不信哩,那“月光星光和阳光,都染上了香味和绿意”。这里“是我的晒衣处,是我的小花园”。“凭栏处,只此青绿如山水”。这里“也是一处美好的时光领地,“我”在此“观书,饮茶,听风,看云”,“我”会让您羡慕煞:“我”在阳台上“掬一捧月色,摘一颗星子,扯一缕阳光”。“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处精神的桃源。而“我”的精神的桃源就是“我”的阳台,使“我”能于闹市的尘嚣浮华中,在此隐身,得片刻宁静。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诗作,营造了一个令人羡慕的优美环境。通篇虽然没有一句一行写诗人处于阳台心情有多么好,但读着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都是心情好到了极处的表达。小花园的比喻,就有些超常,一个晒衣处再美也不可能是小花园;因为极喜欢、心情极好,才把它当成了花园。月光星光和阳光都是诉诸视觉的,却似乎能闻到感觉到它们的香味和放出绿莹莹的色泽,因为极喜欢、心情极好而产生了神奇的通感。夜里阳台上观月色看星星,因为极喜欢、心情极好,似乎自己有了神力能掬一捧月色,摘一颗星子;白天能扯一缕阳光。如此表达,练字造语也是极佳的。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