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政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4-18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yòu]:同,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如:一年又三个月。

志:立志,志向。要终身坚持不懈,不厌倦。《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毛诗序》:在心为志。

三十而立:立于礼。指孔子三十岁时言行举止都能符合,做什么事都很恰当之意。

《泰伯篇》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16.13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20.3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惑:不被外物所迷惑,能明辨是非。如:功名利禄、谄媚诽谤、言行举止等。

知天命:天命是不可预测的外在因素,不可控的外在力量。也可理解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现状,国情。《尧曰篇》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耳顺:个人修养到家,没有不顺耳之事,听得进逆耳之言。不论听到好话坏话,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并分析出正确的意见。(被冒犯而不计较,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泰伯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罕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从心所欲,不逾矩:遵从自己的内心,不逾越内心的规矩。不逾矩当是自我内心的标准,而不是外在的法度,三十而立才是外在的规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言行举止能立于礼,四十岁做到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得进逆耳之言,七十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逾越内心的规矩

【学而思】

应试教育教会了我们学会顺从,而顺从的结果就是人生没有主见,人生没有志向,现在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还不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这都是不立志的表现。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改革,就是要由顺从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由顺从转变为学会自我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有自己人生的追求,要立志。

俗语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家婆。”耳顺是一种修行境界:心如明镜,物来自照,物去无痕。

《古尊宿语录》: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译文】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心对待他、尊敬他(敬而远之)、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其中“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是修行方法,而“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就是指个人修养到了耳顺的境界,对于“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已经无须在意。

“从心所欲”并非个人的绝对自由主义,真正的自由是从心所欲,但不逾矩。

【知识扩展】

北宋·张载《横渠语录》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尚书·虞书·尧典》:“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名叫放勋,他做事严谨认真,明辨是非,管理天下井井有条,深谋远虑,为人宽厚又温和。指处理政务严肃恭谨,做事慎重。郑玄曰:敬事节用谓之钦是明智,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指管理天下井井有条,做事有条理。郑玄说:经天纬地谓之文。是深谋远虑。郑玄说:虑深通敏谓之思。安安是温和宽容。)

《中庸·第六章》:“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言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再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