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言心语 || 风中的喀秋莎

 汕头朗读者 2022-04-18

第678期

   风中的喀秋莎  
作者: 黎汉伟          改编诵读: 牧  言

   19417月的莫斯科城,一对年轻的情侣正在深情地拥吻。小伙子高大英俊,穿上崭新的军装是那么的雄姿英发。姑娘金黄的头发扎成一条麻花辫,蓝眼睛,白皮肤,微笑时还有一对小酒窝。清风徐来,黄昏的斜阳暖和地笼在这对小情人的身上,此刻,他们是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 

     小伙子隶属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部队即将奔赴前线。就在一个月前,战争狂人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闪电般地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近百万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浓烈的死亡气息笼罩着苏联大地。不能坐以待毙!苏联全国上下都紧急行动起来,只要是男人都得上战场。姑娘循着小伙子的背影挤进了送行的人群,为了让小伙子知道自己的方位,姑娘唱起了他们最喜欢的歌:…… 很快!歌声从姑娘这儿传向了周围,周围应和着传遍了整个送行的人群,再从人群传送到了行进的队伍中,全体官兵们唱着这首歌,朝着第聂伯河的方向前进。


    
     在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战情极为惨烈,但全体官兵个个视死如归,高唱着《喀秋莎》,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让骄傲的德军胆战心惊。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战斗的代价是,小伙子所在的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全部阵亡。从此,《喀秋莎》便广泛流传开来,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市,整个苏联,不,整个东欧战场都在传唱着《喀秋莎》。
      当姑娘得知小伙子阵亡的噩耗后,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一边擦试着泪水,一边用纤细的手指与姐妹们一起把一件件武器配件送下流水线……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箭炮,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当它成群结队发射的时候,整个大地为之颤抖。士兵们热爱这种武器,便把它命名为"喀秋莎" 1945年春,200万苏联红军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势如破竹,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20155月,又一个梨花盛开的时节,俄罗斯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一队由112名仪仗兵组成的东方队伍正在通过红场 这支队伍踏着雄武的正步,高唱着《喀秋莎》,莫斯科市民响起了久久未平的掌声,这支队伍就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而就在不远处,有一位拄着拐杖、扎着麻花辫子的老妇人,她静静地站立着,清风徐来,岁月的痕迹在她脸上留下了印记,不变的仍是那双清澈的蓝眼睛。她颤抖着从口袋中掏出了张泛黄的老照片,凝望着,凝望着那位俊朗的红军战士。


      作者:黎汉伟,广东番禺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员,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文艺评论家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