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心得

 积沙成塔0u3svg 2022-04-18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心得

第六十一章

此章大邦小邦以德相交往,无为而有以为,大邦小邦各得其所。

周朝建立之初,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都是周天子所分封,大部分都是周天子的同宗,因此称为兄弟之邦。

周公制定德治体系,以德立国,配合礼乐,创建一个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的华夏社会。但幽厉二位暴君使周公的德治体系彻底瓦解,周王朝陷入崩溃,从此诸侯国的大邦开始征伐小邦,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大邦与小邦关系从和平转为战争。所以,老子指出了大邦与小邦之间交往的合理关系。

德治体系瓦解,有国之母不复存在。天下如果想要生生不息、长治久安,已经不可能再行上德,“无以为”显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大邦想吞并小邦,小邦想保全,只有下德的“有以为”最符合实际和老子的济世救人之道。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心得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之牝,是生生不息之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什么常年战乱,而人类还能生生不息呢?就是因为“牝”能守静。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深入玄同大定实证“玄照妙心”而得来的。人类能在战争中得以生存并且绵绵不绝正是因为守静,静就是“有以为”,就是下德。

所以,大邦和小邦若行下德之治,则小邦归附大邦,这是不争的结果,而不是武力恐吓的结果,大邦也必然接纳小邦。这是自然的归附和接纳,互相贯彻“无为而有以为”的法则,皆大欢喜。

“大邦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邦正是天下的交汇处,天下的交汇处正是天下的最低处,所以天下都归流。如果大国不处天下的最低处,就不具备天下交汇处的条件,天下怎么会归流呢?

此章经文似乎简单,但注释分歧很大。谦下是个人修行的根本,用于国与国之间不见得是最可行之法。社会中大者如何处大,小者如何处小是此章的要点,下德之“有以为”法则是重要的突破口。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