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了一个下午做了一件无聊的事,让孩子看到复利的魅力

 早晚积累 2022-04-18

这个特别的春节,宅在家中的时间除了看书学习,大年初五,我和屁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字“棋盘”上无聊地数米粒。

(图片摘自网络)

如上图,数米粒的规则是后一格是前一格的两倍。

数米粒的过程足够无聊,前12格数米粒就花了一个多小时,经过称量2048粒米大约39克,所以从第13格4096粒开始,咱们用了电子秤直接秤米堆。

……

直到最后,在第19格用光了家里一桶米。而我们也知道就算家里堆满10袋米,也最多再摆两三个格子罢了。毕竟书上说,摆满整个棋盘,需要全世界2000年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在家里做这个游戏,需要以下一些工具:

1,大块的硬纸板或地垫;

2,卷尺;

3,家用电子秤;

4,记号笔;

5,一大桶米;

6,大小不一尺寸的碗;

7,耐心耐心再耐心

我相信,通过这个游戏,以后只要再讲到复利,特别是倍增,他一定能在第一时间想起那个春节,在家里数米粒看着每一格的数量增加的场景。

之所有做这件看上去极其无聊的事,因为之前跟孩子一起读过《从一到无穷大》一书看到的一则倍增的故事。

书里讲述了要给在国际象棋棋盘64格倍增摆放小麦粒,最后国王被按照规则摆满棋盘所有格子需要的小麦惊呆的故事。

与倍增相似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把一张纸对折51次的厚度有多少?

也许你会说,最多桌子那么高?顶多冰箱那么高?不会有楼房那么高吧?……我告诉你都不对,一张纸对折51次之后的厚度超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么远?

这其实是倍增的魅力,倍增是复利的一种特例。而复利的运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倍增其实是复利的一种特例,增长率100%。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

与其说陪孩子玩游戏,不如说我是怎么把复利这个概念交给孩子的。我花了近三个小时跟孩子玩了一下午数米粒的游戏,把这个概念种在了他的脑海中。

说到这里,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复利这个概念的?

你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意识到复利的魅力

而你又是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复利这个底层逻辑,并开始真正践行的?

对我来说,上学读书的时候,可能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接触到了复利的概念,但那个时候读课外书少,也没有“恰好”看到一个故事讲述复利效应。对复利效应的认识并不太敏感。

印象中第一次感受到复利效应是十多年前,听过一个故事:

如果有个老板给员工发报酬,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一种是每天一万元发30天,很显然30天累计30万元,很大一笔钱;

一种是第一天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如此倍增下去。到16天累计才32元钱,但30天累计1074万元,是一笔巨款。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倍增的魅力,但对复利概念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当然也就没太深入地思考如何把复利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直到我明白积累的意义,明白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积累。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复利。相信每一个醒悟的日子,都会懊恼自己怎么没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

当你彻底明白一个概念后,你会发现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投资理财的书中,几乎每一本都会提到复利和72法则;

大多数涉及个人成长持续行动的书,都少不了复利曲线;

巴菲特几十年的财富增长,也是来自复利效应的实践。

有人说,父母认知的天花板是孩子的起点,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很多成年人也没有真正明白复利与倍增的概念,终身被时间自由和财富富足所牵绊而又不得法。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我想不论是财富增长还是个人成长,都离不开活学活用复利这个第八大奇迹。

参考文章:

为自己找个坡道,然后捏个小雪球滚下去 

上一篇文章:

疫情之下,多出大把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



爱积累的累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