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那些有趣的隐喻

 早晚积累 2022-04-18

有一本书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豆瓣评分8.9分,被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

也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

然而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完全看不进去,因为太抽象了。

后来学习英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又重新打开,我发现太有意思了。竟然帮助我想通了很多英语的知识和规则。

举一个方位隐喻也称空间隐喻的例子:方位隐喻是指用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个概念。方位隐喻来源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感知。

我没曾想过,这个隐喻帮助我理解而了英语知识。我们学习英语时,总免不了学习方位词汇,当你把隐喻加进来时,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一个城市因为有建筑物,所以城市很容易想象成一个容器,于是在城市力就是in a city了。

而海面就像一个抽象的平面,所以贴在海面上,就用on the sealevel,高于海面就是above,进入海面就是into,而在海面下就是in the sea.

我们平常所说的前后左右上下,指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身与世界的相对位置。

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向上隐喻积极,向下隐喻消极。所以就会有激情高昂,也会有情绪低落等等。

当然书中的隐喻不仅仅是这一小部分。

不过今天想聊的是另一个角度,恰好让我想到了隐喻。

我在读徐远教授的《人、地、城》,这是一本讲述人与城市的书。

书中提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是:旧石器尖锐、攻击性强,这种石器“获取”的功能更强,而新石器更多的是多了容器,更能“包容”,有了“储存”的功能。

“储存”意味着“积累”,一旦有了积累,就会开始考虑“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储存让人类真正开始有了财富和思考发展。

如果拓展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房子。那么他就没有了“居无定所”这个焦虑,而可以沉下心去考虑居住之外的事。

如果一个人有另一个无形的“容器”——银行账户。并且这个账户上有一定的数字,比如六个月以上的生活开销。那么他就可以更淡定地工作或有更多机会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有文字记录的“容器”——笔记或者发表渠道,他便能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变成另一种无形的财富。用来影响自己或者他人。

我想很久以前,也许人类正是通过“储存”发现了驯化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意义,从而终结了人类采集时代,走进了农业社会。

书中提到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是商业,说白了就是商品交换。交换的确就是城市最关键的功能。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提到了社会分工及其对商品交换的促进,进而形成了市场,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增长。

其实,交换除了促进商品流通,更加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技能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多多少少与储存有关。文化和知识通过文字储存;人们通过社会分工,制造出了自己消耗不尽的多余商品;银行又是整个社会财富的集散地。

所以对应到个人身上,似乎也应该想办法为自己找个“容器”储存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

也许那样才会更安全,哪怕是今天的上市公司,也是现金超过负债才会显得更安全。

当然有了存货还要有主动交换、交流的意识,没有了交换也就意味着停滞,中国的明朝不就是因为闭关锁国没落了么。

其实,生活中有多少隐喻并不重要,这些隐喻是否能够启发我们思考,指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改变才最重要。

参考文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买三套房子?

上一篇文章:

建议收藏:2天30小时整理了4年的写作心得

爱积累的磊

早晚积累

每天变好一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