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则越多,越容易愤怒

 cat1208 2022-04-18

图片

/愤怒来自规则/

愤怒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说“你这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会让人感觉你在无理取闹,甚至你自己会有很强的无力感。毕竟,你觉得对方错了,只是你个人的一个角度,难以支撑起愤怒时的理所当然感。

人之所以能愤怒得光明正大,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他给自己的愤怒找到了靠山,让自己的愤怒可以更坦然。当一个人有靠山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内在的能量变得非常强大,仿佛有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愤怒也有靠山,愤怒的靠山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规则。

错误来源于规则,有规则才有犯错。规则就是对标签进行否定时背后的理论支撑。比如说,“自私”是一个标签,我要对这个标签进行否定,判定为“你自私是错的”.那我做这个判断得有理论支撑啊,毕竟我这个大法官是公正的,我可不是那种滥用职权的人,我审判你时,所依据的法则就是“人是不应该自私的”。

你能听到的很多关于“人应该”“夫妻应该”“朋友之间就是应该”等描述,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规则。

曾有一位同学向我表达他的愤怒:“我重感冒又咳嗽,我的老板居然对我说'不要以为你咳两声就不用工作了!’这使我非常愤怒!”

然后我对他进行了访谈。发现在他描述的愤怒里,他给老板贴的标签是:不关心我。对老板的否定是:你不关心我是不对的。那么,在他内心深处就有一个规则:领导应该关心自己的员工。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化、可被意识到的规则。他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的规则来指导这个具体的规则。于是我继续问他:“领导为什么要关心员工呢?”他说:“因为领导是强者。”所以,我们把这个规则升华后,就可以找到他潜意识里更深的那个规则了:强者应该关心弱者。

有了这个规则支撑,加上领导是一个“管理者”和“健康者”的双重强大的存在,而他是一个“被管理者”和“病人”的双重弱小的存在,这位同学的愤怒感就会更加强烈了。我们来体验一下这两句话所带来的威力的不同:

“你应该关心我!”         

 “作为强者,你应该关心弱者!”

带有规则的表达,会让你觉得自己愤怒得更加坦然,更有底气。

/规则越多,越容易愤怒/

规则就像埋在一个人心底的地雷。别人在跟你交往时,就是在扫雷。你的雷越多,别人触雷的概率也就越大,他遭遇的爆炸也就越多。同样,一个人内在的规则越多,别人触犯他规则的概率就越大,他也就越容易愤怒。

在婚姻关系中也是,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内在规则非常多的伴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小到牙膏应该怎么挤,蒜应该怎么拍,消费时应该怎么讲价,一块钱应该怎么花;大到人是否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他都有自己的想法。跟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到你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两件事:

果然会挨骂!

怎么就挨骂了呢?

这些规则的地雷埋在了什么位置,具体有哪些种类,当事人也未必知道。但是当他愤怒的时候,这些规则就会暴露出来。我们才能够知道:“哦,原来他有这样的规则。”

所以愤怒有一个好处:它暴露了一个人的内心有哪些地雷。我们可以借着愤怒,去发现它。

图片

/规则从哪里来?/

这些规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点点学会的。一个人内心所形成的规则,一定是小时候父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他,让他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这种模板。

对孩子来说,他对世界的认知几乎为零。他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很大一部分是母亲对其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结果。如此,孩子就慢慢形成了他的规则模板。

带着这样的规则模板,孩子首先走近了预备社会——学校。而后学校对他进行了打磨和修正。等他长大后,社会又会对他进一步打磨,并尝试修改其一些不符合社会规则的规则。

这时候,人们的反应就有两个:在发生冲突时,灵活的人格有助于反思自身。人们可以重新去思考,哪些规则是合适的,应该保留的;哪些规则是需要被修改的,是应该被放弃的。

僵化的人格则会选择愤怒。他们对于规则没有反思能力,认为规则是唯一的,世界本该如此。于是他们就会责怪别人为什么不遵守规则,为什么要挑战自己内心的规则。

一个人之所以愤怒,并非因为他不想修改自己,自以为是。而是他没有能力看到,这个规则只属于他,未必属于这个世界。

/规则的加持/

人在愤怒时,是处于无觉知的状态中的。基于一个人有限的认知经验,他在对别人进行否定时,内心深处并不会认为自己所使用的是自己制定的规则,他会认为事实本该如此。他会认为“人就是应该这样”,而非“我觉得你应该这样”。他认为自己所坚守的规则是一种“真理”,是全世界通用的、唯一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而非“我的规则”。

为了验证这个“真理”的正确性,他还会找很多帮手和目击证人来证明:

所有人都这样。正常人都这样。大家都这样。

世界本来就应该这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不执行这个规则,就足以说明你是错误的。因此,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其实内心的真理感是非常强烈的。

这部分我称之为对愤怒的加持:一旦把规则上升到真理层面,你的愤怒感就会被彻底引爆。这时候,愤怒的过程就变成了:

·我先对你的行为贴个标签,认为“你就是……的”。

·再对这个标签进行否定,认为“你……是不对的”。

·接着对这个否定来点泛化,认为“你哪哪都不好,从来都不对”。

·最后使用“真理”加持否定,认为“人就是应该……”。

我把这个过程,称为愤怒的四级助推。就像是火箭一样,点火、加速、再点火、再加速,最后以最大的速度冲出地球引力的禁锢。

真理感,就是愤怒最后的一击。

/关系需要磨合/

既然对方身上有那么多随机的地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跟他来往呢?

因为他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你可能从他身上得到了你想要的照顾、安慰、愉悦、财富、启发等满足感。比如妈妈提供给孩子生活条件,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等。价值就像是金子,人际交往,其实就是在互相采矿。你的金子越多,别人靠近你的动力就越大。这时候,人际交往,就会成为一场博弈。他不知道此刻触动你的到底是金子还是地雷,不知道这一刻是惊喜还是惊吓,而你们需要通过相处来互相摸索。

这个过程就叫磨合。

如果他离不开这些金子,他就需要去适应你的规则,为你做出妥协。如此,他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暴雷。但如果他发现在你这里受伤感大于你所提供的价值的时候,他就会离开你了。

所以,易怒的人,人缘通常不怎么好。一个易怒的妈妈,掌握了那么大的生存资源,也能逼着孩子尽早地离家出走。尤其是长大后,孩子极度不愿意再跟她联系。

如此,让别人不离开你的方法就变成了:

让你的金子变多点,让他对你更有兴趣。让你的地雷变少点,让他对你少一些抵触。

/对方是个独立的人/

当你无法跟对方的规则达成一致的时候,可以先试着去欣赏对方:

对方有自我是件好事,它代表了你们是两个独立的人,有碰撞、有矛盾,同时也有了生机。对方按照你的规则来生活他就变成了你的傀儡、你的机器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几个场景:

你有一个伴侣。他的规则跟你完全一致,并且从未违背过,就算与你发生冲突也会马上放弃并顺从于你。对于这样的伴侣,生活久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你有一个孩子。他完全接受你的教育,你教育的一切都是对的,他都同意,并且积极执行。他完全活成了你期待的样子,并一直按照你的要求去生活。他几乎不会叛逆,即使叛逆,在你表现出不满意时,他就立刻放弃自己的规则,顺从于你。你喜欢这样的孩子吗?

所以,愤怒固然让人难受,但愤怒其实正是在提醒你:

对方是独立、有主见、有自我的个体,不是你的玩具,不是你的奴隶,无法被你驱使。当冲突发生时,他不同意你,但你渴望他同意你,那你就只能不断尝试使用有效手段去慢慢协商、沟通来协调你们的关系,而非强制。也正是因为他跟你不一样,才让你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同时,你也可以去欣赏一下你自己。你的愤怒在说:我有自己的原则,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不想轻易放弃、妥协。

愤怒在说,你是一个渴望坚持自我的人,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你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虽然这些原则和主见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带给你快乐,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时候其实它都在保护你。你可以为自己的这个部分而感动吗?

你需要做的,从来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规则。你只需要在某些特别的时候,适度地看见别人的规则,适度地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