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友主页丨豆金伙:锅屋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4-18

“锅屋”就是厨房。

这个词,只有我家乡的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才能懂得。

它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对农村人全家而言,是无可比拟的。

转眼间,从参军工作至今,我在外已经30年了。去年,才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

虽然在城里工作,但是,节假日,每每回到老家,看到母亲弯着腰,依然忙碌在“锅屋”里,为全家人做着可口的饭菜时,心里就充满了“稳稳的幸福”!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的思绪,随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又飘远了……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

农村人的“锅屋”远远没有现在的农家厨房装饰得漂亮,那时候,在农村,每家每户的“锅屋”大都搭建在院墙大门楼的东南角或者是西南角。

一般人家,都有两口锅,一大一小,大锅用来做饭,小锅用来炒菜,灶台都是用土坯垒成的,还有一个风箱,伴随着“咕哒咕哒”风箱的声响,母亲总能把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做得非常可口。

那时候,烧锅做饭所用的燃料都是柴禾和干树枝,但当时这些做饭的燃料都很少。所以,每当放学回家后,我和弟弟就要去捡拾些干柴或树枝。特别是寒假期间,捡干树枝成了我和弟弟的“必修课”。

每当母亲看到我和弟弟捡拾来的满“锅屋”的干柴树枝时,就特别高兴。

在母亲的夸奖鼓励下,我和弟弟吃完饭也不乱跑出去玩了,我就带着弟弟去田野里、树林子里捡拾做饭用的柴火。

一日三餐,炊烟袅袅。岁月就在这时光交替中,我和弟弟慢慢地长大了,都长成了母亲眼中的棒小伙儿。

因此,我对“锅屋”一词,印象犹为深刻。那是我终生都抹不掉的美好回忆!

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比以往强多了,农村各家各户“锅屋”的小锅里也飘出了肉香。

可是,父老乡亲的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我老家的一个三哥,就是因为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不怎么好。

那个时候,三哥到了该成家的年岁了,家里也托了好多媒婆说媒,但都因为家里穷而做罢。

有一天,媒婆带来了一个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同来的还有姑娘的母亲。

那个梳着大辫子的姑娘,人长得不仅漂亮,而且一说话就笑!

这次相亲,女方要看看男方的家庭情况。

当天,我就在现场,手里和嘴里被塞满了喜糖,心情和三哥一样,那叫一个“甜”!

三哥的相貌没得说,大辫子姑娘和她的母亲,一眼就相中了三哥。三哥看着大辫子姑娘,也是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美!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当中时,大辫子姑娘的母亲突然从三哥家的“锅屋”里走了出来,拉着闺女就往外走!

她边拉着闺女的手边说:“不行,咱赶紧走,这家不行,今后过日子肯定受苦!”

众人一片愕然!一时间,就连久经“沙场”的媒婆也懵圈了!

媒婆连忙上前问个究竟,大辫子姑娘的母亲当时说得非常“经典”:

看着小伙子长得挺帅的,屋里屋外收拾得也都整齐利落的,你们再到“锅屋”里看看,油盐罐子都快见底了不说,就连炒菜的小锅都快生锈了,让俺闺女嫁到这家,能过上好日子吗?非受罪不可!

虽然最后,在姑娘的坚持和众人的说合下,结亲的事定下了,但是,姑娘的母亲有个条件,那就是“锅屋”里的油盐不能断,小锅也得锃油水滑的!

是呀,日子过得好不好,“锅屋”灶台的锅是最有说服力的!我觉得,这句话直到现在也没过时!日子过得怎么样,餐桌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个事件发生后,全村人开始对“锅屋”更加重视了,特别是和三哥年龄不相上下的叔伯哥哥们。

据说,他们相亲时,无论如何都要把“锅屋”拾掇得板板正正的。

这个“秘不外传”的秘方,还真“骗”来了不少嫂子、婶子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也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

我也同样有了三哥相亲的经历,母亲同样也把“锅屋”收拾得板板正正,但是,相亲的结果,是我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军营,我与那个小姑娘的缘分却就此戛然而止了。

但我对“锅屋”最深、最美的记忆,特别是这样一段电影“桥段式”的记忆,是怎么也忘不掉的。

(已载4月19日《德州晚报》)



END

■作者:豆金伙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