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杨维桢破体书法中结体分析

 liuzhaoli4876 2022-04-18
各体融合
杨维桢破体书法融合了五体的特点,在其作品中能清楚地看到各书体的存在,如下图所示的是杨维桢儿幅作品的部分截取图,《游仙唱和诗》中“不到麟洲五百年”几个字先是草书“不到”二字,“麟洲”和“五百”是两个牵丝连带的行书字组,最后“年”字是楷书,截取的此三行字每行都是各体相间,运用自如,灵活生动。《跋龚开骏骨图》的行距较之《真镜庵募缘疏》更明显,这与字组组合有一定的关系,将字组与字组之间的重心稍作调整,可以突出结体的欹侧变化,这是行草书中常见的结体组合形式。
图片
章草和今草的融合更显俊美,如“道'和“草”两字劲健流畅,“太”、“真”、“供”等楷书也不失灵活,行草字组“道里远”和“五花如”增添变化。《真镜庵蒙缘疏》风格狂放,但不失姿态美,各体的组合相映成篇,大小字形的穿插使用变化多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沈生乐府序》整体是劲健爽朗的感觉,共用笔和结字更多的是章草,如“龙”、“乐”、“府”等字,上下连带不多,以章草、楷、行、草各体相应成趣,呈现出劲健爽朗美。
图片
《城南唱和诗》中各体融合比较明显,首先融入篆籀笔意,其间掺杂古体大篆,线条古雅流畅;其次融入章草用笔,古朴有趣:除此之外,楷行草相杂组合,流美随性,如“花有开”、“落水”、“飞鸟归”等字组。《题邹复雷春消煦》也是其狂放代表作,图中截取图是篆籀用笔的一部分,与《真镜庵募缘疏》相比较优美,但其问“供”、“后”、“连出”等字各体组合自然和谐。

图片
从中可明显地看出楷、行、草等书体夹尕其中,这种现象也是行草书中常见的,动静相结合,丰富变化,给人新鲜感。杨维桢作品中章草的运用是创新之处,这与元代的复古风相契合,赵孟頻倡导的复古风影响了元末诸多书家,掀起的章草风一直影响到明代,如宋克等人。杨维桢作品中对五体的运用也正表明了他对文字的精心研究,杨维桢对书法用功颇深,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章草、篆籀的影子,也能看出二王书风的流畅,还与宋四家的洒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能说明杨维桢历览前贤,对书法的创新和发展所下的功夫之深,他的书法是对个体的重新组合和安排,为破体的发展提供范本。
图片
欹侧险劲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康有为在这里所说的形势是形态体势的意思,认为形态体势非常重要,甚至成为书法的关键部分。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到:“第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观习俗风声,大都互有优劣。”元、明书家尚态,也应是此意。
图片
在前面提及杨维桢书法风格时用到了奇崛一词,这种表现与杨维桢怪诞的处世心态相关,在元代末期社会动乱的背景之下,杨维桢的性情表现出扭曲的一面,这从他的诗歌中明显的表现出来,在书法中呈现的状态就是以险峻造势,用欹侧险劲来形容书法的结体与其书法风格是息息相关的,作品中融入了章草笔意,“作为隶书之捷的章草,其书体本身就含茹着较多的险峭的审美因子。”
图片
如图所示的主要是从左低右高、左高右低两方面分析结体欹侧的,这样夸张变形正是杨维桢性情的体现,因势造型更显欹侧。当然,杨维桢作品中也存在许多工整字,欹侧与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破体的艺术内涵。历代书法家中很多在结体这方面以险峻取肌,如米芾便是以势取胜的书家,当然,杨维桢的书法也曾借鉴于米字。
浅析:杨维桢章草笔法
章草兴起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隋、唐、宋少有出现,至元明再次兴盛,元代是全而复古的时代,鲜于枢、赵孟類、邓文原、康里子山、愈和、杨维桢等都对章草广为取法,其中赵孟颊是复古的核心人物,其章草临皇象《急就章》,有人认为留存的三种《急就章》都是他人仿的,但从他的《千字文》中可看出章草端庄大方,捺画比较厚重,结体较之皇象《急就章》舒展。
图片
邓文原也从皇象《急就章》中取法,书写的《急就章》修长细劲,康里子山和愈合章草风格皆是赵氏一派,但杨维桢却以奇诡突破赵氏书风,章草《张氏通波阡表》夺张笔画的粗细对比,风格细劲酒脱,颇具弹性,又不失生拙之美。杨维桢以方劲奇逸力矫元末单一秀美风气, 杨维桢作品除章草作品以外,其他行草作品也能看到章草笔法的运用。他将篆隶和章草笔法结合融入行草书,例如奇颯狂放风格作品中对章草笔意的运用,
图片
如图奇崛狂放作品中字的捺画和捺脚都是夸张的章草笔意书写,捺脚各不相同,有方笔出捺脚,如“能”和“泉”字的捺脚:“文”、“裒”、“介”等字如颜体的捺脚写法,带有一部分缺角。不仅是奇崛狂放风格作品中有章草笔意的融入,其小行草册页中也存在,高古劲健一栏中, 如“未”、“从”“老”字等运用章草的笔意,并将今草和章草相融合,结体既有章草的横式扁方,也有今草的纵势修长,变化多样,运用的淋漓尽致。杨维桢作品识别度比较高,较之赵孟頰秀美的章草更具原创性,加上杨维桢对篆隶的学习,下笔更浑厚稳健,风格更显“拙”气,又能突出书写的即兴性。元代章草是与今草相融合,杨维桢破体书法将章草融入行草书,为作品增添了古朴天真之感,同时,使章草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图片
长竖笔
杨维桢破体书法中长竖笔的使用也是特征之一,长竖笔是其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往往一个笔画的长短能看出书写者当时的心境,也为作品增添动感和变化。《游仙唱和诗》中的部分截取图,是长竖笔的代表作品,长竖笔的运用可以使空间安排更灵活,突出疏密关系。第一排四幅带有长竖笔的作品图中,整画有左右摆动的变化趋势,如“云”、“师”、“中”“华”字的竖面有提按变化,有舞动之姿和飘逸美:下而四幅中“云”、“年”、“卯”、“邯”四字的竖画书写速度极快,一一笔而纵,在笔端出锋处各不相同,变化多样。“卯”字一泻而下,有“屋漏痕”之美,宛如简牍书体,在元代是不可能看到简牍帛书的,可见杨维桢对书法领悟之高。
图片
方笔
赵孟书法是承二王书法,圆润秀美书风风靡一时,杨维侦在江南力行个性思想,书法作品中对方笔的运用,所呈现的奇崛爽劲感就是其个性的表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书法用笔要点在方笔和圆笔,方笔主要是侧锋运笔,多出现在隶书中,顿笔出方意,方笔外化呈雄强么势,圆笔是中锋运笔,在篆书中居多。杨维桢书法是五体破体,融合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的用笔特点,评其多采用方笔,具体表现在:起笔、转折、捺脚。
图片
如上图所示:在起笔处使用的方笔最多,能更好的表现其书风爽快劲健的特点,也是其用笔特殊之处。转折主要是由于杨维桢早期学欧体的原因,在转折处运用方笔的转折方式,捺脚出现的方意主要是因为章草笔法的运用,章草体的特点之一就是捺脚的方意书写,多是从隶书笔意中演化而来,在此不作为特例说明。
图片
重叠笔
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邓石如对字的笔画疏密和空间布白的描述,杨维桢作品中多处使用重叠笔画,也正如此,如图所示:左边六个单字分别是“寂”、“前”、“新”、“阍”、“窮”、“师”。“寂”字宝盖头下面左右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左边以笔画重叠以墨块状与右边长线条造成的疏松形成对比。“阍”字“门”的书写颇有颜体外拓之感,也证实了杨维桢曾学颜字,其中“昏”字整体看上去只留有一白点,其他都被墨盖住,这样处理可以与“门”框其他白空间形成对比,黑白比例的处理可增强结体的险峻,使字体有浑厚感。
图片
“师”字笔画连带的重叠笔更显草书的狂放,是行草书中显而易见的用笔方式。最右边两个字组是“栏明”“再拜”。每个字中都有重叠笔,作用在于强化对比,如笔画的粗细对比和空间布白对比。强化对比可增加笔画变化的多样性,同时可显字构的险绝之势。重叠笔不止存在于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中,在其他书家作品中也普遍存在,如二王、颜巧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