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憋不住了!露营中的糟心事,这是小红书博主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OK妈谈育儿 2022-04-18

OK妈说:

眼见着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可疫情还远没有要走的意思。好在当下大热的露营也算是给疫情时代的我们带来了些许希望,身边朋友现在都是人手一套装备。一到周末就往外窜,远点近点都无所谓,最关键的就是要折腾一下,换个氛围。

不过说说轻巧,说和做永远不是一回事,想象和实际也可能是天壤之别。


(理想 vs 现实)   
左图图源:若菡不熬夜

我的好友Esther一家四口玩了3年露营(过夜和不过夜的都有),之前分享过清单(点击看这),她说起自己刚开始玩露营时的经历,那可真是酸爽极了。
所以今天她揭开自己老司机滤镜,和大家说说曾踩过的那些好笑尴尬的坑。如果你近期刚好有露营计划,那么一定要看,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文:Esther
曾经,我也刷过很多*红书上的亲子过夜露营,想象中在星空下入眠,在森林中醒来,一家人在大自然中拍出大片级全家福。
可是,我们家第一次亲子露营的照片,都没怎么敢发朋友圈。意外实在太多了,完全没功夫摆拍美美的照片。
实践了才知道,真正野外的露营生活,充满着变数,尤其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能遇上新问题。
就比如,你有没想过如何解决大小号?洗手间吗?不用找,露天、随地、请自便。没错,不管大号小号,不管男的女的,大人小孩,统统露-天-解-决,非常非常“野”。
一般要两人行动,找到隐蔽的草丛或树林,一人办正经事,一人放风。小心脚下踩💩,上一个人可能留给你“礼物”。也要小心蚊子飞虫,最爱偷袭你露出的白肉肉。

最文明且环保的方式,是在营地附近挖坑,每个人方便完就用土埋起来。坑周边可以围个厕所帐。记得带铲子!


(厕所帐)


1. 第一次过夜,直接睁眼到天亮

第一次露营,我们住在一个未开发的营地,很野很原始,很符合大众想要看的露营之野性美。但是,住在这样原始的地方,吃喝拉睡,每件小事都很“反常识”,特别挑战我们的生活习惯。

光是睡觉这一件事,要想弄好都不容易。

首先,“床”不舒服。

因为刚开始我们用的是普通防潮垫,找的地面也不太平坦,于是躺下后,边睡边数底下有几块石头。

夜间地上的冷气渗进来,隔着垫子也能感受到。

其次,隔音不太好。

虽然外表看着一家一帐篷,是有私密空间的,但帐篷也就一层布,隔着帐篷,能听到邻居的全部动静,翻身,打呼,磨牙,说梦话傻笑......于是第一次过夜,我直接睁眼到天亮。

也不止是我,第二天一早一出帐篷,大家都在吐槽没睡好:夜里被孩子踢,地面太硬,落枕,鞋子放帐外被露水湿透了。

· TIPS ·

1. 户外的夜间温度比较低,建议买充气款的防潮垫,保暖保温性更好。
2. 空间允许的话,帐篷间距稍远些。

2. 温差极大,白天20度,夜间0度

我们第一次露营选择了春暖花开的清明节,温度平均在20多度,所以换洗衣服都带得很轻薄,没带厚羽绒睡袋、暖水袋,心想,再冷能冷到哪里去呢?

后来真的觉得自己的想法真的愚蠢透了。

一下雨一刮风,水库边的气温秒回初冬。白天,我们把所有衣服都往身上套,连雨衣都穿上了,形象全无却还是瑟瑟发抖。

晚上就两极分化了,因为自带的床垫和睡袋不一样,每个人的体感温度不同,每家人数也不同,有人整夜挨冻,有人觉得又闷又湿。

不得不承认,城市的温室里待久了,对大自然实在缺少了解。

(大自然又美又任性)

· TIPS ·

1. 查好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准备衣物和睡眠装备。

2. 最好选择晴天,雨雪天气比较挑战。 

3. 自己搭的“屋顶”塌了!

有时走得急,也是缺乏一套检查装备的方法,就落了东西没带了。户外装备本身都是精简过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功能,缺了一样有时就真的玩不转了。

有一回我们忘了带天幕,可没有天幕,下雨没法起火做饭,出太阳也会非常晒。

没办法中的办法,将一顶帐篷改造成天幕,没有合适的支撑杆,砍竹子自己做!大人小孩齐上阵。完工的山寨“天幕”,在风雨中飘摇,雨水嘀嗒下淌,时不时被风吹跑。

由于下了一夜雨,“天幕”结构不科学,顶上积了一大滩雨水,第二天就坍塌掉了。

(一言难尽的回忆)

别说是这种大件了,即便是小东西,缺了也是能急死人的。

第一次去野地里露营,没想到垃圾袋是刚需。

生活垃圾太多了,而且我家老二那时还要穿尿布,他在外头可能肠胃不适应了,也可能美食吃太多,一天拉粑粑好几次,我给他们换衣服、换尿布,还得小心他们耍赖滚到泥地上去。用完的尿布不能直接丢弃在户外,需要装到垃圾袋里密封起来,带回家再扔。

我垃圾袋没带够,只好一只袋子用到底。两天下来,一大袋沉甸甸的“生化武器”就诞生了,每次打开袋子装入尿布时,气味轰一下由鼻腔直冲脑门,很极致。

· TIPS ·

1. 出门前务必检查装备,帐篷和天幕的杆子钉子绳子都检查一回。
2. 垃圾袋要带够,所有垃圾都带走,“无痕露营”。
3. 带上肠胃药、退烧药、创可贴等药品。

4.  5套洗换衣服,一天都不够穿!

一到户外,孩子们跟放回花果山似的,不仅在土里滚,还要在水里霍霍,玩着玩着,就有小孩整条腿踩进小水坑。上山挖笋,因为地上都是露水湿嗒嗒的,他们回来后全军覆没,集体更衣......

总之,变着花样弄湿弄脏衣服,又没地方洗,又来不及晾晒。我没想过一天要换4-5次,衣服完全不够用。

还是朋友机智,直接拉了一个行李箱的备用衣服,我们向人家借了好几身衣服,才勉强过完两天。

· TIPS ·

1. 换洗衣裤和鞋子多备,衣服每天2套打底。

2. 外套选冲锋衣材质最好,防水防污好清洗。

5. 上一秒嗨玩,下一秒饿得嗷嗷叫

我们准备了很多食物,肉串丸子、面条蔬菜。

但但因为都需要烧,而炉子火力没有家里大,烧烤、煮水都很费时间,第一时间没有迅速喂饱他们,“妈妈妈妈”的声音就3D立体声环绕了,还带点菜的:“我要汉堡。”“我要烤串。”让忙乱无比的现场更加混乱。

(新挖的鲜笋炒薄五花肉片,剪好的鸡翅更好煎熟)
· TIPS ·

1. 可以多带些面包、坚果等干粮应急。

2. 自带的肉类,分割成容易熟的薄片、小块。

6. 营地选不好,半夜呆不牢

露营选择把帐篷扎在哪,一般有两种选择,露营基地和野生营地。

野生营地当然更回归露营的本质,但是很考验经验。

有朋友一家四口去山顶露营,他们的帐篷是6人帐,有点大。到了半夜,山顶的风呼呼起来,帐篷就像一个巨型风筝晃得厉害,全家缩在帐篷的一角,庆幸的是家里人口多,镇住了场子。

(帐篷没固定好的后果)
有朋友试过住在水边,半夜下雨了水涨起来,差点被淹了,慌慌张张地挪帐篷。
安全起见,当然是商业运营的露营基地更加舒适一些,但有朋友去过露营基地,却发现节假日帐篷扎堆,失去“野”的感觉,还要被收费,不划算。

(某些露营基地真的比较密集)

· TIPS ·

1. 野生营地,特别是山顶和水边,需要多做攻略,不要贸然前往。

2. 露营基地,提前电话预约好,疫情期间有可能间歇性停业。

 这里再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如果喜好和理念比较接近,多个家庭一起露营是加分项。

我们经常一起露营的几个家庭,琢磨出一个找“野生营地”的小窍门:先锁定山水资源不错的露营基地、网红村落,然后在外围找适合过夜的地方。

我们去过浙江安吉的小杭坑水库、桐庐原舍村,在附近搜寻人少的小角落扎营,感觉都不错。

20 ℃

去年vs今年,今年可玩性更佳。

无论是前期筹备阶段,还是露营过程中,大人同工协作,孩子们能一起玩耍,都是很棒的经历。野外环境,人多也更安全。

最好2-3户,行动模式比较接近的家庭一起出游,资源共享,互助带娃。

20 ℃

娃们一起耍,爸爸们协同带娃。

7. 每家都有个“回家气”的人

都说每次游玩回来,就容易发一次脾气,那么露营回来呢?

可能脾气会特别大!

一大堆沾满泥沙的露营装备,泥猴儿一样的小孩,泥菩萨一样的队友,不生气都对不起自己。跟朋友们一聊,果真每家都有个“回家气”的人,一般是家里比较爱干净的那位。因为这个人不但在整个露营活动中最操心,回到家里还有一大堆脏兮兮的东西等着他善后。

本来是相当快乐的出游,来一个火药味很重的尾声。

所以一定不要将游玩行程排得满满的, 大人一定一定让自己休息,1-2小时的发呆、睡觉,什么都不要干。回家后不着急处理、放着不会发臭的东西先搁一搁,保持情绪稳定,才是happy ending~

最后想说,

吐槽归吐槽,露营就是有种魔力,可以让你忽略所有以上尴尬,脑袋仿佛进水一般,隔段时间就忘记痛苦的折腾过程,还想再去。

说到底,就是露营带给人彻底的放松感,是因为大自然让人有发自心底的喜欢——看得见的星空,不再缠着你的孩子,空气是闻得出来的清新。

趁着绿码还在,找一片近郊的绿地,享受自由的空气,享受和家人的时间。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分享,记得给文章右下角“点赞”“在看”双连击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