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夜莺”周小燕:镇江大导演张骏祥妻子,廖昌永的恩师

 镇江风情 2022-04-18

前期我们介绍过镇江的大导演张骏祥,今天我们介绍同样传奇的夫人周小燕。

周小燕是世界闻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她曾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也曾授予她“法国国家军官勋章”。

她一生在音乐上获奖无数,也是廖昌永、魏松、王作欣、张建一等众多世界乐坛名星的恩师,她是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传奇女性,是中国的真正国宝级大师!

从周小燕最初站上世界级舞台,就被誉为“中国夜莺”,歌剧女王。

很鲜有人知道,周小燕的歌唱之路并不顺利,她刚学习唱歌时,经常破音,跟其他人差距很大。

她和张骏祥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

音乐人生周小燕

01

1917年8月,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户殷实人家,父亲周苍柏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金融系,回国后,在上海银行工作,是我国第一代银行家;母亲董燕梁出身于书香门弟。

这个女儿生得真是粉雕玉琢,周苍柏想了想,就叫小燕吧,她以后一定要像小燕子一样,越飞越高。

上海银行的生意越开越好,满一岁的周小燕跟着父亲离开了上海,回到湖北武汉建立分公司,住进了周家主屋。

周小燕小时候。

到了周家大屋,周小燕就是二姐了,每天带着很多堂弟堂妹玩游戏,大笑大闹。

为了训练周小燕的感统,父亲在院子里装上两根单杠,有一天,父亲下班回来,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周小燕爬上单杠,站在单杠上,左右摇摆地走着,笑得非常开心。

为了压制住周小燕体内的洪荒之力,父亲给她买了把有指板的四弦琴,曼陀铃,想让她开始淑女一些。

周小燕父亲

周小燕非常喜欢这把琴,每天放学后学琴。

慢慢的,她又迷上了唱歌。

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周小燕一学就会,不过她的音色并不好,听起来很沙哑。

她还学了吉他、小提琴、琵琶和钢琴,每到周末就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看电影,看完电影再带着他们一起模仿卓别林,周围邻居们都来看她的表演,一致认为小燕很有舞台天赋。

周小燕小时候。

12岁那年,周小燕做了一次扁桃体切除手术,没想到她原本沙哑的声音变得清亮起来。

她参加了武汉第一支乐队“雅美管弦乐队”,在里面慢慢做到主唱。

父亲看到周小燕越来越热爱音乐,萌生了让小燕考上海音专的念头。

18岁的周小燕来曾经的出生地上海,走进蔡元培先生创立的国立音乐院,学习欧洲先进的音乐理论。

这所音乐学院请了多名美国和白俄罗斯的知名钢琴大师来当教授,周小燕选了钢琴系。

过了一段时间,周小燕发现乐器方面在学院里高手太多,压力太大,决定主修声乐。

学声乐后,又遇到了难题,她唱不上高音,每一次高音都是破音。

这时候,周小燕心里又急又恼。

周小燕青年时。

她多方打听一位名师苏石林教授,拜师后,苏教授评定她为“次高音”,并开展有针对性地练习。

当时,武汉雅美管弦乐队也来到上海,经常到街头为抗战演唱爱国歌曲。

经过一段时间的一边努力演唱,一边不断对照自己的瓶颈调整,周小燕竟然突破了高音上不去的瓶颈。

这时,国立音专的师兄刘雪庵请她唱一首歌,这首歌叫《长城谣》。

《长城谣》歌词情感浓烈,曲调激情豪迈,也是电影《关山万里长》的插曲。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

周小燕唱的《长城谣》,饱含深情,触动所有爱国者的心弦,在街头,在医院,在炮火声中,她用独特的嗓音,一遍又一遍深情地唱起《长城谣》。

《长城谣》被录成唱片后,迅速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首歌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她唱的《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爱国歌曲也激发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侨胞们都踊跃的为祖国捐钱捐物,有些人甚至直接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国抗战!

《长城谣》周小燕

这时,战火已经燃烧到上海,并不断蔓延到内陆。日本的全面侵华开始了,周小燕的父亲认为战争总有胜利的一天,而小燕的音乐学习不应该停下来,于是,决定让小燕到法国巴黎学习。

动身去法国前,父亲嘱咐周小燕:

“不要忘了你是个中国人,学好了,要处处替中国人争光。有没有文凭是次要的,要学到真本事。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为祖国效劳。”

02

周小燕带着二弟,乘坐飞机来到了巴黎,她们俩在驻法大使顾维钧的帮助下找到了住所和语言学校,还认识了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齐尔品。

齐尔品曾经在上海音专当老师,娶了周小燕的师姐李献敏为妻子,他介绍周到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学习。

在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周小燕很用功的学习歌唱技巧,但因为语言障碍,她在歌唱上有很多障碍。

师姐李献敏和齐尔品认为教她声乐的老师不适合小燕,在齐尔品的联络下,周小燕转到了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

后一个教她的老师让她半年内都不要唱歌,每天只做最基础的发声练习。

周小燕青年时。

在恢复式声乐教育中,周小燕找到了感觉,但正在她进步过程中,二战爆发,1940年,德军发动闪电战,攻破了“马奇诺防线”,法国竟然沦陷了。

周小燕姐弟跟着难民逃亡,但当时整个法国一片混乱,德军封锁了法国跟中国的联系,姐弟俩没了收入,举目无亲,周小燕的二弟突发阑尾炎,不幸离世。

她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中国的父母,想到他们的日子应该也不好过。

经过一段短暂的消沉后,周小燕在很多同胞的帮助,慢慢走出了困境,开始重新学习声乐。

经过艰苦的练习,她竟然突破了高音的障碍,而且在乐句的处理,音乐的色彩和调配等方面,全都有很大的进步。

四年后,法国巴黎解放。

周小燕也在这四年里磨砺了自己的演唱技艺,在巴黎音乐圈得到了众多音乐人的认可。

她还把中国文化融入到歌剧里,比如《桃花店·杏花村》孟浩然的《春晓》,还有云南地方民歌改编的《过年》,这种独特的风格,让养成刁钻口味的法国人眼前一亮。

她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歌喉,瞬间征服了挑剔的法国人。

第二天,她的照片,名字,就出现在了法国各大报纸上!

她在卢森堡举行了个人专场音乐会,大获好评。

很快又她被邀请到德国柏林开演唱会,吸引了很多欧洲的音乐学家和普通听众。

同时,她又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还在捷克五大城市开启巡演。

媒体们夸赞她:“一个中国的黄莺唱出了舒伯特的歌声!”

她还在巴黎为赵元任、钱三强、竺可桢等大师演唱中国抗战歌曲,激发了海外华人的爱国回国的热情。

1947年,女青年募捐大会。

她将中国音乐作品带上了国际的舞台!世界各国的邀请函铺天盖地地袭来,她成为了誉满天下的“中国之莺”!

周小燕青年时
周小燕青年时

但她每次登台,都穿着一袭旗袍,每次演出,也都坚持演唱中国歌曲。

正在她事业有成的时候,她收到了父母的来信,呼唤她回国。于是她登上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通往中国的船。

结果,这艘船到新加坡后停航了。辗转许久,才买好回上海的机票。

1948年,阔别9年后,她回到了上海,周小燕百感交集。

回国后,她为苦难的同胞四处奔走,每天都忙不迭奔走在武汉、上海等地,在各地演唱。

上海国立音专的邀请也很快来了,聘任她到学校任教,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她也盼来了黎明的到来。

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声乐老师,从此开始了自己近70年的教学生涯。


这时,她已经30几岁了,还没有谈对象。


在北京,周小燕认识了镇江人张骏祥,一位高大英俊的导演和编剧。

张骏祥在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进修过,才华横溢,也是一位十足的热血爱国青年。


张骏祥结过一次婚,是和著名影星白杨,他眼光很高,一直没有女朋友。在出访印度、缅甸的外交活动中,他和周小燕认识了,两人几乎算是一见钟情。

张骏祥对周小燕说,“就是很遗憾,认识你太晚了。”

这两个大龄青年都是直爽人,恋爱谈了一年多后,决定结婚。

结婚从简,就办了一桌酒,张骏祥戒指都没有买,婚礼只请了夏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和小燕的舅舅,一共就10个人参加。

(周小燕跟张骏祥)

周小燕的父亲在湖北武汉忙着搞建设,母亲也在为妇女工作而操心,都没来。结婚后,周小燕生完孩子刚三个月,就奔赴到土改工作中了。

新中国的建设热火朝天,为了鼓舞搞基础建设的工人农民,哪里最苦周小燕就去哪里。

(周小燕慰问演出)

家里的两个孩子张骏祥管,周小燕就在客厅里教学生。

就这样,到了那段特殊时期,因为有海外经历,周小燕被关进“牛棚”,张骏祥被秘密审查。她不能看书,不能唱歌,不能教学生,年幼的女儿被派到黑龙江插队。

(周小燕和女儿)
(60年代一家4口)

创作电影艺术的丈夫被派去养猪,搞音乐艺术教学的她则被派去养鸡,一对才貌双全的艺术家被人们嘲笑为“猪公”、鸡婆”。

环境恶劣,但她还是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带学生到家中倾听“幸存”的法国旧唱片,给他们讲课,指导他们演唱,竟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生!

(周小燕跟捷克音乐家在上海)

1973年末,周小燕已经习惯了天天下地干活,突然通知说她可以回家了。

回家后的周小燕已经56岁,回到海音乐学院当副主任,带了不少的学生。

(70年代的一家四口)

后来,有一位美国记者问她:“你这一生吃了不少苦,从法国回来后悔不后悔?”

她回答:“不后悔。这里是我的祖国。我为她出力了,我不后悔。如果我没有为她出力,我才会后悔。”



剩下的日子,周小燕全扑在了教育学生上,她因人施教,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1984年,在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上,她带着亲自培养的4个中国学生,打败了另外243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金嗓子,一举夺得三个金奖,一个银奖!

198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廖昌永,他是一个农村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但相比城市孩子,底子差很多。

但周小燕却一眼看出来廖昌永是一颗好苗子。

周小燕和廖昌永

果然,经过精心的培养。1994年,廖昌永第一次参加世界级歌唱大赛就获得了一等奖,此后连续夺得了多项重磅的世界级大奖,包括“多明戈世界歌剧歌唱比赛”第一名;“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 。

后来,廖昌永母亲用满是老茧又粗糙的手,拉着周小燕的手,止不住的说谢谢。

很多人不再称周小燕为著名音乐家,而是变成了“廖昌永的老师”。

廖昌永演唱的镇江歌曲《归乡》

这时候,张骏祥说:“小燕,除了躺倒在床上睡觉,其余时间全部都给了她的学生。”

周小燕发现,老伴张骏祥耳朵聋了,眼睛花了,他们俩都老了。

张骏祥不喜欢用助听器,周小燕对着他的耳朵轻轻说话。

糊涂的时候,张骏祥认不得她,拉着她的手说:“你来晚了,刚才白求恩来过了。”

周小燕知道,这是张骏祥想起了自己拍的电影《白求恩大夫》。

张骏祥清醒的时候,突然问她:“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1996年,老伴张骏祥真的离开了。

有人劝她该去国外生活养老了。而她却坚决地说:

“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替外国人培养学生我不干,我只为中国培养学生。”

周小燕抹去眼泪,悲伤掩埋在心底,92岁高龄还在一线讲台上。廖昌永心痛的说,“先生觉得工作就是生命。”

2000年至2002年,她在上海,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国际歌剧大师班,邀请了十多位外国专家执教,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因为她的贡献,她被授予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也授予她法国国家军官勋章。

在她95岁高龄时,她还坚持每周上20节课。

有一个学生对外说,自己是周老师的关门弟子。

她立即反驳道:谁跟你说我关门了!有人就问她打算什么时候关门,

她回答:“盖棺的时候关门,我要干终身!”

2016年,周小燕住院了。

廖昌永去看她,周小燕跟他抱怨:在医院什么事也干不了,没法教学生,甚至想让学生们到医院来。当然,医院没有同意。

几个月后,周小燕在医院安静的闭上了眼睛,享年99岁。

而廖昌永一直记得老师周小燕的话:

“我从1917年至今,经历过很多,见证过很多,旧中国的积贫积弱,新中国的发展,有很多比我更有才能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我这么幸运活到这么大。所以我希望我活着的每一天,都能多付出一些,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周小燕

参考资料:汪建强著《百年夜莺在飞翔:周小燕传》

镇江有条“观音桥巷”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老镇江难忘的“一枝春素菜馆”。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